辽同吧 关注:1,380贴子:12,160
  • 12回复贴,共1

【真情辽同】文化研究:同性知识课堂--同性恋完全概念解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代中国的“娈童”、“比顽童”、“孺”、“相公”、“象姑”、“兔子”,强调的是有男性同性性行为的人,而不是对男性同性恋者的表征。  所谓“余桃、断袖、龙阳之癖”也是强调男性同性性行为。 在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所用的词也是指同性性行为或有同性性行为的人。在《旧约·创世纪》中,谈到Sodom(所多姆)这个地方为罪恶之地,与Gomorrah一起被上帝毁灭,sodomy用于鸡J IAN、男同性性行为,以及一切“反自然”性行为,Sodomite为住在Sodom或从事sodomy的人。19世纪中期,性学家又根据柏拉图《会饮篇》中主角Uranos的名字,将同性恋称为uranism.后来又有人称同性恋为“中间性”或“第三性”等。〔张北川 1994〕无论是中国和西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能区分“同性性行为”与“同性恋者”:有同性性行为的人,不一定是同性恋者;反过来,同性恋者也不一定有同性性行为,当然这可能比较个别。



1楼2008-02-12 10:47回复
    因此,同性恋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差不多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同性恋定义。请看:

    弗洛伊德:凡专爱同性者,为同性恋,称性倒错更合适。“爱”这个词需要明确。但称同性恋为“性倒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弗洛伊德后来也纠正了这一看法。

    蔼理士:个体性冲动的对象是同性而非异性时是同性恋。比较接近当代的理解,尽管较为简单一些。

    哈斯:同性个体之间的亲昵性行为,一种双方情愿但被视为违反习俗的行为。但在某些社会或文化中,同性恋并非违反习俗。

    马莫:①凡是和相同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都属于同性恋;②严格地说,同性恋者是指那些感到同性成员对自己有强烈的性欲吸引倾向的人。这一定义试图区分同性恋行为与同性恋者,但将有同性性行为的人称为同性恋,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金西:同性性行为是与爱情和心理有关的行为,更根本的标志是同性双方发生具体的实际的性行为。不论心理刺激的状况如何,不论采用何种技巧,不论是否经常这样做,不论是否还有过异性,这种同性间达到性高潮的肉体接触就是同性性行为。这一定义是规定同性性行为。


    4楼2008-02-12 10:55
    回复
      一个同性恋的定义,应该可以用来区分同性恋与异性恋和双性恋,以及区分同性性行为与同性恋者。下面定义的缺点是没有明确区分同性性行为与同性恋者:

      “同性别人之间的性爱关系,这种关系可存在于内隐的心理或外显的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人终生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别的人建立心理上或行为上的性爱关系,就可以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现象包括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如果一个人同时或先后与同性别人以及异性别人建立性爱关系,则称双性恋者。”[1994年12月6-8日艾滋病教育和特殊性问题研讨会:对同性恋问题的共识和建议]


      7楼2008-02-12 10:56
      回复
        因此,应补充说明:一个有同性性行为的人,即使性取向还没有针对异性,也不一定是同性恋者,如果这种同性性行为是偶然的,并且在性意识模糊时发生的。也可以说,除了双性恋者外,一个不是同性恋者发生同性性行为时,对同性对象没有专注的执着的情爱,他可能是由于好奇,可能是性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

        同性恋的定义隐含着人们对同性恋的基本观点,例如同性恋这一定义也可容纳是不是一种病态,同性恋是不是违反社会规范或道德规范等等,上述的定义隐含着对这些问题的否定回答。然而这些问题将在下面讨论。这个定义同时包容了金西关于异性-同性性行为连续统的观点。


        8楼2008-02-12 10:57
        回复
          金西及其同事发表的《人类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和《人类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不仅对人类性的一般理解,而且对同性性行为的理解,影响深远。他们从调查中发现人类异性性行为与同性性行为存在着一个连续统。根据他们的调查,在16-65岁男性人群中,除了 排他性异性恋者和排他性同性恋者外,异性恋者中有偶然的同性恋经历者37%,有较多的同性恋经历者25%,双性恋者18%,同性恋者中有较多的异性恋经历者13%,有偶然的异性恋经历者10%。据他们排他性男性同性恋者占4%,排他性女性同性恋者约占3%。


          9楼2008-02-12 10:57
          回复
            金西的性行为连续统的观点得到了其他学者调查结果的验证。根据费伊(Fay)等的调查,1970年20%的男子至少有一次达到性高潮的同性性经验。,但19岁后有这种性经验的只有7%。成人中只有3%偶然有或较多有此类经验。塞德曼和里德尔(Seidman Rieder)调查,75%的成年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有过口J IAO。卡诺斯(Kanouse)报道,在调查前一个月中发生过口J IAO的55%的同性恋男子和26%的同性恋男女。10%的异性恋夫妇至少偶然发生过肛J IAO,男同性恋者更为频繁。洛杉矶的一项研究报道,在调查前4个月内发生肛J IAO的男同性恋者为异性恋男子的6倍。[Friedman et al. 1994] 1970年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全国抽样调查发现,约3.3%成年男性在20岁以后发生过同性恋行为,偶尔发生者占1.9%,经常发生者占1.4%。如果包括青少年和老年,一生中偶尔有同性恋行为者占5.5%,经常有的占2.9%。[张孔来等 1994]


            10楼2008-02-12 10:59
            回复
              如果金西的观点能够成立,那么我们传统上将人的性行为分为异性和同性这种两分法就有了问题,而且这种两分法导致影响深远的负面后果。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异同对立”的二元论将异性恋优越化(prioritised)、自然化(naturalized)和正常化(normalized),同时又将同性恋边缘化(marginalized)和病态化(pathologized)。[周华山等 1995,8]

              另一方面,关于同性恋者在人口中的比例,许多调查结果比较接近。金西的调查结果是,绝对的男同性恋者为4%,女同性恋者为3%。塞德曼和里德尔根据调查估计绝对男同性恋者为2%,双性恋者为3%。1902年荷兰罗蒙调查600名大学生,其中2%为绝对同性恋者,4%为双性恋者。


              11楼2008-02-12 10:59
              回复
                1920年德国赫希菲尔德对3,665男性调查,绝对同性恋者占2.3%, 双性恋者占3.4%,他估计应分别为1-5%和3%。1936年英国蔼理士据调查估计同性恋者占2-5%,以文学家、艺术家、演员居多。70年代德国对许多国家调查结果,绝对同性恋者占3-4%。1994年8月17日《今日美国》(US Today)发表崭新调查结果:1993年(Battelle Human Affairs Research Center)询问过去10年的性经验:2.3%男性有同性性经验。(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问的是一生中的性经验:5.2%的男性和4%的女性有同性性经验。对1,834名男子和女子的新调查表明:4.1%的男子和2.3%的女子仅有同性性接触;3.6%的男子和2.9%的女子有偶然同性性接触;1.9%的男子和1.2%的女子有较经常的同性性接触。在一些人群中调查得到的结果较高。如1925年美国派克在60名教师中调查,10%是同性恋者。1947年美国辛格在大学生中调查,同性恋者比例高达27%。金西在美国天主教、新教和犹太教等牧师、神父等神职人员中调查,同性恋者多达20-50%。[Friedman et al. 1994; 张北川 1994] 1990年我国全国 “ 性文明”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已婚居民的0.5%,农村已婚居民的2.3%以及大学生的7.5%曾发生过同性恋行为。国内根据初步调查估计,同性恋者占总人口的1-5%不等。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说:同性恋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人口中的比例相对稳定。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同性恋的发生率在增加,但由于社会文化情境的逐步变化,它的某些形式在社会上更为可见同性恋现象在所有时代、所有社会、所有文化中普遍存在。在我国,如果按照估计的中间值2.5%计算,全国同性恋者可达3,000万,即使按1%计,也达1,200万。这是在性的方面一个不小的“少数民族”。对他们采取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处理好同他们的关系,关系到能否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安定。


                12楼2008-02-12 11:00
                回复
                  女同之间特殊用语详解及T、P之分 
                       
                    性别倒错不是同性恋 
                         
                    很多人一直把美国曾获奥斯卡奖的著名影片<男孩不哭>看成是一部“女同”影片,但事实上真正的“女同”并不认同这个看法,对于<男孩不哭>中成天男性打扮的女孩,很多女同志表示,——“那种女孩只是属于性别倒错,与我们不一样。” 
                         
                    那么,“女同”之间分不分“男”“女”呢?“女同”们自己并不承认她们之间存在性别差异。但很有意思的是,在她们中间分为纯P,和纯T和TP不分的3类人,在女同志族群中,“T”指特质倾向于阳刚,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中性化装扮者(“T”可能来自英文的Tomboy);“婆”指装扮、行为、气质阴柔,在外形上与一般女性无异的女同志(又称为P)。台湾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当于西方的Butch/Femme。“婆”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而来,指“T的老婆”。但近年来,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Uncle指年长的T。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是女同志用来对长辈的尊称;“拉子”、“拉拉”或“蕾丝边”指女同性恋者(由Lesbian谐音而来),最早出现在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同志小说《鳄鱼手记》里,于1990年代开始流行于台湾。 
                       
                    另外,这样的分类有时可以从她们的穿着打扮上划分: 
                         
                    P的穿着和一般女孩无异,走在人群中让人完全感觉不出她是“女同”;T的穿着打扮和男人一样,还可能剃很短的头发,如果不是具有女性特征,你一定会认为她就是男人。 
                         
                    TP不分的人会随着自己情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她的女友偏P,她也许就会自然而然地偏向T,反之也一样。


                  14楼2008-02-12 11:02
                  回复
                    在1973年美国精神病协会肯定了这项新的、设计良好的研究,并从官方的精神和情感疾病列表上去除了同性性倾向一项。两年后,美国心理协会通过了决议支持该决定。25年以来,两家协会一直在促使所有的精神健康专家帮助驱除这种把精神疾病与同性性倾向相关联的耻辱。 
                       
                      问: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可以是合格的父母吗? 
                      答:是的。研究对比了由同性性倾向者和异性性倾向者父母抚养的儿童组,在四个评判指标:智力、心理调节能力、社会调节能力和与朋友的亲密程度上,两组儿童没有发现发育的差异。还有一点很重要,父母的性倾向并没有影响孩子的性倾向。 
                      多人都错误的相信男同性倾向者比男异性倾向者更倾向对儿童进行性侵犯。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前者比后者更可能对儿童进行性侵犯。 
                       
                      问:为什么一些男同性恋者者、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会告诉其他人他们的性倾向? 
                      答:因为与其他人分享这些方面的信息对他们的精神健康很重要。实际上,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自我身份认知过程(称“出柜” Coming Out)与心理调节有很大关系。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对自我身份越肯定,他们的精神健康状况会越好,并且有更强的自尊。 
                       
                      问:为什么对一些男、女同性性倾向者和双性性倾向者“出柜”的过程会很困难? 
                      答:对于一些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出柜的过程很困难,而另一些人不是这样。通常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者在最初意识到他们的性倾向与社会规范不同的时候通常会感到恐惧、异常和孤独,特别是对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的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者,这是很常见的。并且由于家庭和居住环境的原因,他们可能痛苦地挣扎在偏见和歧视当中。儿童和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有害的偏见和传统伤害。他们还恐惧被家庭、朋友,同事和宗教抛弃。一些同性恋者担心被别人知道自己的性倾向会丢掉工作或在学校里变得不受欢迎。不幸的是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容易受到身体上的攻击。9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参加研究的近五分之一的女同性恋者和超过四分之一的男同性恋者都曾因他们的性倾向受到过迫害。在另一项加利福尼亚进行的研究中调查了近500名年轻的成年人,一半参与调查的男同性恋者承认遭受过从侮辱性称呼到身体攻击等不同程度的反同性恋行为。 
                       
                      问:为克服对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的偏见和歧视,可以做些什么? 
                      答:研究发现对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者有最肯定态度的人群通常都认识不止一个的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者,一般为朋友或同事。因此心理学家相信对同性恋持否定态度的人群的偏见源于以讹传讹,而不是实际的经验。 
                      此外,反对暴力和歧视非常重要,对其他少数人群也是一样。一些州把对个人性倾向的暴力行为包括在“仇恨罪行”(Hate Crime)中,美国有10州个制定了法律反对性倾向歧视。 
                       
                      问:为什么说向社会公众介绍有关同性性倾向的知识是很重要的? 
                      答:告诉公众有关性倾向和同性性倾向的正确知识对于有效地减少针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有很大的帮助。关于同性性倾向的正确信息对于那些正处于自我迷惘中,在青春期寻找自我性倾向的年轻人(无论是哪一种性倾向,同性、异性或是双性)尤其的重要。而对于有些人怀有的接触这样的信息会使更多的人成为同性恋者的担心,可以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不必要的。同性性倾向的知识并不会使一个人成为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 
                       
                      问:是否所有的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都是HIV感染者? 
                      答:不是。这是很多人持有的非常荒诞的观点。事实上,感染HIV的风险只是与一个的个人行为相关,与性倾向无关。防止HIV感染或是感染AIDs最关键的是对性行为的安全保护以及不滥用毒品。


                    17楼2008-02-12 11:03
                    回复
                      同性恋连续性谱及其行为的理论研究 
                             
                        通常在异性恋的人群中,有一些人会对同性产生某种程度或者临时性的好感。相反的,很多把自己认同为同性恋的人,或倾向于同性性行为和维持同性性关系的人,也同时维持着与异性的性行为或维持长期的异性恋关系。这些维持着同性性行为的异性恋实践者通常被认为是“躲在橱柜”里的人群的一部分,或是那些隐藏自己的同性性取向的人,这个群体的数量会随着社会对同性恋者宽容程度的提高而减少。 
                             
                        有一些研究,特别是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赛在他的《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提到的实验。金赛的试验要求受访者在一个由绝对同性恋到绝对异性恋连续变化的性取向谱中评估自己的性取向,然后对受访者的自我评估结果以及受访者的行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金赛认为大部分人显示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者。很多人都会同时被双性所吸引,虽然通常他们更偏好于某一种性别。金赛以及他的同事据此认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绝对的同性恋或异性恋。而且,如果将双性恋定义为对一种性别的偏好并不比对另一种性别的偏好更强烈,则更少的人是完全的双性恋。后来的研究暗示出金赛的研究夸大了人群中双性恋的发生几率,但是他那关于连续性谱的概念却被广泛的接受。 
                           
                        有些研究酷儿理论(Queer theory)的学者,最著名的是法国的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虽然有人认为他的关于这方面的见解被后来的学者曲解了)对现代诸如“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的性别定义进行反驳,认为他们不是任何存在客体,而是社会结构,即所谓的社会建构主义。这个观点被称为酷儿理论。一个经常争论的焦点是在现代社会以前的同性恋和现代社会的同性恋是不同的(现代社会中的同性恋更多由平等观念所建构,而之前的同性恋则由时代、性别以及社会阶层所建构)。批评家争论说,虽然不同时代的同性恋者有不同的特征,但是潜藏的现象一直存在,它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产物。同时,尽管同性恋的表现方式与社会结构紧密相连,但它的特质却总是稳定的,持久的。


                      19楼2008-02-12 11:04
                      回复
                        境遇性同性恋研究 
                             
                          对于这一部份人来说,同性恋仅是个人性史中的一段插曲。因此,弗洛伊德称他们为“偶然性”同性恋,还有人称之为暂时性同性恋。他们的同性恋活动通常是在环境因素下“被迫”做出的抉择,所以又有学者称之为选择性同性恋。 
                               
                          性爱的发生与生活环境或个人境遇密切相关。通常存在于那些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或性别单一的封闭的小环境里,一般是单一性别学校,特别是寄宿学校,监狱、远洋轮船以及某些宗教场所,如修道院等。此种同性恋行为也常发生于某些特殊职业,如军队中和教会的 神职人员中。在以上环境或职业中,人们大都与同性成员有密切接触。此时的同性恋活动多数是异性爱需求不能得到适当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或替代。有时此种同性恋也可能是好奇心、冒险精神或寻求刺激心理的结果,或者纯粹是蔑视社会舆论与习俗的挑战、显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力量的表现。这些人中,一部份人处于经济贫困、无法成婚而引起的失婚状态;但多数是起因于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根本无法与异性进行性意义上的交往与接触,如监狱中的囚犯、修道院中的教士或修女等。为解除性的饥渴或说在性本能的驱使之下,他们寻找同性进行宣泄。 他们的数量在同性恋群体中是一个弹性很大的变数。在社会对同性恋现象态度宽容时,他们的数量大为增加;在法律严酷制裁同性恋者时,他们的数量则很少。应该指出,这些个体对同性性关系并不满足,当外界环境或个人境遇改善时,他们会主动停止同性恋活动,转为异性爱活动。 
                               
                          同性恋者中,很大比例是年龄在青春期至青年期早期个体。从性学角度来看,这一年龄段的个体性生理发育开始或已完全成熟,可是他们在经济、自主权利、思想意识方面尚不能自立。生理上的性成熟使他(她)们充满了性的欲望。对性的好奇和探索心理推动他们积极 活跃地寻求性的刺激,但社会文化或习俗却常常坚决反对他们与异性进行密切的交往。也有的时候,他们害怕与异性接触,或是无法找到愿意与之接触的合适异性。不仅如此,青春期早期及儿童期形成“同性集团”,或同性交往的经历对他们有强大影响。在上述条件下,为了满足性的需要,他们只能寻求同性来获取一时的性满足或获取性的知识与经验。此时的同性恋活动又称为青春期同性恋。 
                          


                        20楼2008-02-12 11:04
                        回复
                          性倾向上的延续性 

                            在人们对待同性恋态度的变迁史中有过重大影响的性社会学家是金赛。他的理论特色在于从统计学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同性恋现象的新视角。为了使人们对同性恋现象有一个客观的了解,金赛创造了性关系连续体的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现实社会在一切方面都呈现为连续体。他的理论将绝对异性性行为者到绝对同性性行为者的中间过渡状态,概括为七个等级: 
                               
                            0级:绝对异性性行为。 
                               
                            1级:偶有一两次同性性行为,而且绝没有异性性行为中那样感受和心理反应; 
                               
                            2级:同性性行为稍多些,也能不甚明确地感受到其中的刺激; 
                               
                            3级: 在肉体和心理反应上两种行为基本相等,一般两者都能接受和享用,无明显偏爱; 
                               
                            4级: 在肉体和心理反应上,同性性行为多于异性性行为,但仍有相当多的后者,还能模糊地感受到后者的刺激; 
                               
                            5级:只是偶然地有异性性行为及其感受; 
                               
                            6级:绝对同性性行为。 
                             
                               
                            金赛的性倾向连续体有助于人们改变同性恋异性恋二者非黑即白的传统观念,用间色的思想使人们注意到两级间的各种过渡状态。 
                               
                            在金赛之后,又有社会学者(斯多姆斯)创造出一种与金赛的单向度同性恋异性恋系谱不同的双向分类方法: 
                             
                                       同性恋倾向      异性恋倾向 
                                同性恋者   高 
                                双性恋者   低 
                                非性者                 高 
                                异性恋者                低


                          23楼2008-02-12 1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