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称,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政府有关部门对跨国公司开展反垄断调查,既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 竞争秩序,打击和遏制企业滥用垄断优势的行为,也有助于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豪华品牌汽车垄断仅现冰山一角
目前,上海市发改委对克莱斯勒、湖北省物价局对奥迪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现已查明,两家企业确实存在垄断行为,近期将会受到相应处罚;江苏省物价局反垄断分局已对苏州、无锡等五个城市的奔驰经销商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奔驰是否存在垄断行为,目前正在调查取证。
长期以来,价格高、维修保养贵,已成为国外豪华品牌车在中国的特有标签,“买得起,养不起”,让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豪华品牌车除了咋舌和吐槽外,颇感无奈。 然而,消费者不知晓的是,支撑起国外豪华品牌车高昂价格的,是在市场占垄断控制地位的汽车厂商制定的“霸王条款”,以及一系列“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
“整车比”的概念,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十分陌生,但在豪华车行业,则是公开的秘密。据业内人士介绍,“整车比”是整车所有装车配件的零售价格综合后和整车销售价 格的一个比值,按照全球的汽车业通行标准,一般汽车销售价格和整车价格的零整比销售价格是300%,这意味着去除各种成本后,零部件的总利润在200%以 内,但国内豪华车品牌这一比例通常超过400%。
今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发布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研究成果,披露的一组数字显示,奔驰一款车“零整比”以高达1273%的比值“夺冠”,令人瞠目。
我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颁布实施以来,对价格垄断的调查涉及医药、造纸、液晶面板、水泥、保险、船舶代理等多个行业,被调查的市场主体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外资企业。值得关注的是,近一两年来,中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开始提速,反垄断剑指多个要害行业。
还记得一年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石油、电信、汽车和银行业均在反垄断调查视野内。刘俊海认为,一 年后的今天,汽车业反垄断挥剑而出,表明了中国政府反垄断态度之坚决,行动力度之大,这意味着今后政府有关部门的反垄断执法调查将成为一种常态。
反垄断对内外资企业要“一碗水端平”
有境外舆论惊呼,中国政府频频重拳出手对跨国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此举是在对外企施压。
刘俊海教授认为实则不然,政府有关部门的这种举动恰恰是在“补课、矫正”。
“实事求是地说,过去我们在吸引外资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强调对外资的吸引、鼓励、支持和保护,而忽视对外资的调查、监管、约束和监督,更忽视对于失信企业、违 法企业的调查和处罚。”刘俊海强调,这次反垄断调查实际上是要“补上这一课”,既扭转过去对跨国公司长期存在的超级国民待遇的监管政策,真正实现跨国企业 与内资企业“一碗水端平”,让他们真正做到地位平等、共同发展、公平竞争、互利合作,以达到平等监管、平等保护的目的。
引进外资被地方发 展奉为“法宝”,这样的现象人们并不陌生:有关部门对内资企业、民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敢于监管,敢于出手,但对于跨国公司往往是恭恭敬敬、小心翼 翼,不敢进行执法监管,挺不直腰板,存在缺钙现象。刘俊海说:“这次基于反垄断法的执法调查,是进行必要的执法行为矫正,把过去疏忽的、对跨国公司的监管 这堂课补上,真正实现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王晓晔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认为,中国进行的反垄断调查是“非常正常的”,她分析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路径越发清晰,“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会出现不正当竞争或者限制性竞争,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当格外关注,有所作为。”
市场有眼睛,法律有牙齿。《反垄断法》颁布已6年,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成为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刘俊海称, 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中国国内大型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就显得尤为必要。
去年3月,贵州茅台[0.96% 资金 研报]和五粮液[0.32% 资金 研报]分别收到“天价”罚单,因实施价格垄断,被有关部门罚款4.49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法》颁布5年来首次对国内行业巨头开出最大金额的反垄断罚单。
王晓晔说,无论针对克莱斯勒,还是针对微软,中国有关反垄断部门都是对其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进行调查,而不是针对其国籍,“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豪华品牌汽车垄断仅现冰山一角
目前,上海市发改委对克莱斯勒、湖北省物价局对奥迪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现已查明,两家企业确实存在垄断行为,近期将会受到相应处罚;江苏省物价局反垄断分局已对苏州、无锡等五个城市的奔驰经销商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奔驰是否存在垄断行为,目前正在调查取证。
长期以来,价格高、维修保养贵,已成为国外豪华品牌车在中国的特有标签,“买得起,养不起”,让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豪华品牌车除了咋舌和吐槽外,颇感无奈。 然而,消费者不知晓的是,支撑起国外豪华品牌车高昂价格的,是在市场占垄断控制地位的汽车厂商制定的“霸王条款”,以及一系列“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
“整车比”的概念,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十分陌生,但在豪华车行业,则是公开的秘密。据业内人士介绍,“整车比”是整车所有装车配件的零售价格综合后和整车销售价 格的一个比值,按照全球的汽车业通行标准,一般汽车销售价格和整车价格的零整比销售价格是300%,这意味着去除各种成本后,零部件的总利润在200%以 内,但国内豪华车品牌这一比例通常超过400%。
今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发布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研究成果,披露的一组数字显示,奔驰一款车“零整比”以高达1273%的比值“夺冠”,令人瞠目。
我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颁布实施以来,对价格垄断的调查涉及医药、造纸、液晶面板、水泥、保险、船舶代理等多个行业,被调查的市场主体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外资企业。值得关注的是,近一两年来,中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开始提速,反垄断剑指多个要害行业。
还记得一年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石油、电信、汽车和银行业均在反垄断调查视野内。刘俊海认为,一 年后的今天,汽车业反垄断挥剑而出,表明了中国政府反垄断态度之坚决,行动力度之大,这意味着今后政府有关部门的反垄断执法调查将成为一种常态。
反垄断对内外资企业要“一碗水端平”
有境外舆论惊呼,中国政府频频重拳出手对跨国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此举是在对外企施压。
刘俊海教授认为实则不然,政府有关部门的这种举动恰恰是在“补课、矫正”。
“实事求是地说,过去我们在吸引外资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强调对外资的吸引、鼓励、支持和保护,而忽视对外资的调查、监管、约束和监督,更忽视对于失信企业、违 法企业的调查和处罚。”刘俊海强调,这次反垄断调查实际上是要“补上这一课”,既扭转过去对跨国公司长期存在的超级国民待遇的监管政策,真正实现跨国企业 与内资企业“一碗水端平”,让他们真正做到地位平等、共同发展、公平竞争、互利合作,以达到平等监管、平等保护的目的。
引进外资被地方发 展奉为“法宝”,这样的现象人们并不陌生:有关部门对内资企业、民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敢于监管,敢于出手,但对于跨国公司往往是恭恭敬敬、小心翼 翼,不敢进行执法监管,挺不直腰板,存在缺钙现象。刘俊海说:“这次基于反垄断法的执法调查,是进行必要的执法行为矫正,把过去疏忽的、对跨国公司的监管 这堂课补上,真正实现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王晓晔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认为,中国进行的反垄断调查是“非常正常的”,她分析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路径越发清晰,“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会出现不正当竞争或者限制性竞争,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当格外关注,有所作为。”
市场有眼睛,法律有牙齿。《反垄断法》颁布已6年,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成为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刘俊海称, 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中国国内大型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就显得尤为必要。
去年3月,贵州茅台[0.96% 资金 研报]和五粮液[0.32% 资金 研报]分别收到“天价”罚单,因实施价格垄断,被有关部门罚款4.49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法》颁布5年来首次对国内行业巨头开出最大金额的反垄断罚单。
王晓晔说,无论针对克莱斯勒,还是针对微软,中国有关反垄断部门都是对其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进行调查,而不是针对其国籍,“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