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人物形象分析,不论是教参还是各类优秀教案,几乎都绕不开这个问题。烛之武卓越的辩才也历来为人们称道。但是纵观全文,我看不懂雄才大略的春秋霸主秦穆公的所作所为。
开头是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理由是无礼于晋,且二于楚。这两项都直接和秦国的利益无关。最不能容忍从属两方的行为的应该是晋国,城濮之战里打败楚国的霸主。有材料显示,秦穆公的出兵意图是谋求向东部发展。那么好,秦晋两国围攻郑国的阵势明摆着晋文公没打算让秦国捞任何好处,比如平分土地一类。正如烛之武所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看历史地图,晋军函陵,在郑国西北,秦军氾南,在郑国东南方。这种包围形势外加上秦晋两国的地理位置匪夷所思。秦穆公当真完全没有料到?那么秦穆公那个时候在想什么呢?
烛之武的辩论艺术,说实话其实都不过是一些常识。所谓处处站在秦国利益角度来劝说,句句在理,一举说服秦穆公云云,仔细想来都符合常理。因为正如课后问题所云,对于秦穆公来说,他最在乎的并不是郑国灭亡,而是秦国的利益。烛之武的全部说辞中,秦穆公最关心的是“阙秦以利晋”的不可为。无论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听话人的关注点不会有改变。那么烛之武一上来郑国知道要灭亡,郑国灭亡不利于你等等的话的作用只是不被对方赶出去。这个道理换成是谁都懂。假设两个人合伙来打你,动手之前你先要劝服一方罢手,肯定开口必须服软,正如刘邦鸿门宴上那一番张嘴就出的假话。如果一味高喊“你不能打我”“你打我对你没好处”那么对方会停手么?只有想方设法让对方知道,打了我对你有害,这才能真正让对方打消念头,甚至是帮助你反抗。烛之武所做的就是这样的事。然而,秦穆公为什么没有想到呢?他手下的那么多人也没有一个人看出这次晋国的联手占不到便宜呢?烛之武一番忽悠,秦穆公才如梦方醒,一句话没说,“秦伯悦,于郑人盟”。这是什么情况?难道《左传》为了突出烛之武的手段已经不惜代价把秦穆公塑造成白痴了么?
本来这个问题本该是语文的,可是它涉及的具体情况又是历史的,甚至说历史的成分多一些。我想请教诸位高人,秦穆公那个时候到底怎么回事?有朋友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么?
开头是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理由是无礼于晋,且二于楚。这两项都直接和秦国的利益无关。最不能容忍从属两方的行为的应该是晋国,城濮之战里打败楚国的霸主。有材料显示,秦穆公的出兵意图是谋求向东部发展。那么好,秦晋两国围攻郑国的阵势明摆着晋文公没打算让秦国捞任何好处,比如平分土地一类。正如烛之武所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看历史地图,晋军函陵,在郑国西北,秦军氾南,在郑国东南方。这种包围形势外加上秦晋两国的地理位置匪夷所思。秦穆公当真完全没有料到?那么秦穆公那个时候在想什么呢?
烛之武的辩论艺术,说实话其实都不过是一些常识。所谓处处站在秦国利益角度来劝说,句句在理,一举说服秦穆公云云,仔细想来都符合常理。因为正如课后问题所云,对于秦穆公来说,他最在乎的并不是郑国灭亡,而是秦国的利益。烛之武的全部说辞中,秦穆公最关心的是“阙秦以利晋”的不可为。无论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听话人的关注点不会有改变。那么烛之武一上来郑国知道要灭亡,郑国灭亡不利于你等等的话的作用只是不被对方赶出去。这个道理换成是谁都懂。假设两个人合伙来打你,动手之前你先要劝服一方罢手,肯定开口必须服软,正如刘邦鸿门宴上那一番张嘴就出的假话。如果一味高喊“你不能打我”“你打我对你没好处”那么对方会停手么?只有想方设法让对方知道,打了我对你有害,这才能真正让对方打消念头,甚至是帮助你反抗。烛之武所做的就是这样的事。然而,秦穆公为什么没有想到呢?他手下的那么多人也没有一个人看出这次晋国的联手占不到便宜呢?烛之武一番忽悠,秦穆公才如梦方醒,一句话没说,“秦伯悦,于郑人盟”。这是什么情况?难道《左传》为了突出烛之武的手段已经不惜代价把秦穆公塑造成白痴了么?
本来这个问题本该是语文的,可是它涉及的具体情况又是历史的,甚至说历史的成分多一些。我想请教诸位高人,秦穆公那个时候到底怎么回事?有朋友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