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梦阁吧 关注:25贴子:1,521

【涟梦卿世】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授权转载@差距一瞬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9-02 20:28回复
    “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华夏有衣,襟带天地。汉家有衣,众夷之服无颜色。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a865325be3eb13544c7b7b3961fa8cb/37c4f7310a55b3196148fdb841a98226cefc1755.jpg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9-02 20:32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9-02 20:32
      回复
        【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义之邦的美誉。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1ddc129b11c8701d6b6b2ee177d9e6e/a2806750352ac65cff9619bef9f2b21192138a70.jpg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9-02 20:34
        回复
          【结构】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祛、袖、衿、衽、带、系。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的中缝称为裻。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的常服。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襦,下长袴)。汉服是通过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
          形制: 衣裳、袴
          服名: 冕服、弁服、袴褶、襦袴、短褐、襦裙、袄裙、剑服
          类别: 上衣下裳、上衣下袴、上衣下裙
          形制:连裳
          服名:绛纱袍、翟衣、展衣、褖衣、袿衣、襜褕、深衣、朱子深衣、儒服、道袍、
          类别:深衣、袍衫
          形制:连裳 通裁
          服名:圆领袍、公服、裲裆、帽衫、凉衫、蜀衫、皂衫、襕衫、直裰、大袄、褙子、披风
          类别:外披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02dae20e51190ef01fb92d7fe1a9df7/96f395d5ad6eddc434c2ca363bdbb6fd536633d9.jpg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9-02 20:34
          回复
            【布料】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木棉直至元代始从西域之高昌移种于陕、豫、晋、鲁、直等北方地区。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云锦。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15]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罗蔽膝制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花缎制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9-02 20:35
            回复
              周礼就规定有染人从事印染,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掌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汉服传统印染分为矿物染和草木染。矿物染原料包括朱砂、石黄、空青、石青、胡粉、蜃灰、炭黑。传统草木染材料包括:靛蓝、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檗、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五行信仰。《尚书·禹贡》上就有关于“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的记载。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按不同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布帛类别: 夏布
              汉服布料用途: 丧服、祭服、朝服、深衣、冠冕、巾帽
              非物质文化遗产: 荣昌夏布、万载夏布
              布帛类别: 吴绫楚绢
              汉服布料用途: 青绫裙、黄绫带、黄绢袴、白绢袜、白绫袄、黄绫裙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林绫绢
              布帛类别: 罗
              汉服布料用途: 红罗蔽膝、白罗大带、白罗中单、白罗方心曲领、红罗销金袍帔、薄罗衫子、罗襦、罗裙、红罗长裙、黄罗销金裙、青罗抹带、罗袜、罗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杭罗
              布帛类别: 棉
              汉服布料用途: 蜀锦袍、蜀锦缠头、蜀锦裤、锦半臂、衮龙袍、翟衣、圆领袍胸背补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 蜀锦、宋锦、云锦
              布帛类别: 三缬
              汉服布料用途: 夹缬花罗裙
              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夹缬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布帛类别: 纱
              汉服布料用途: 香云纱褶裙
              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云纱染整技艺
              布帛类别: 绣
              汉服布料用途: 黻衣绣裳
              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http://imgsrc.baidu.com/forum/p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9-02 20:37
              回复
                【首服】
                衣冠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成人行冠礼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已婚妇女及笄,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爵钗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头插梳篦自汉代即有记载。南朝妇女就爱在髻上插饰梳栉。唐朝妇女流行广插钗梳。北宋宫中妇女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后来传至民间,有高髻插梳之饰。宋词曰:髻鬟云样梳。明代女子盛装头上插满钗梳。汉族妇女还有戴绢花的习俗,所谓“宝髻簪花花”。王母娘娘见汉武帝髻上插大花。明朝孔府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演习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常州梳篦、大庄村绢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是汉族特有的首饰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和北京花丝镶嵌工艺为代表。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f058833c1fdfc03e578e3b0e43d87a9/bf78102f07082838b8c9a2d9ba99a9014d08f13b.jpg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9-02 20:38
                回复
                  【内涵】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衣裳制 天子六腑 天/乾 三辰【日、月、星】 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深衣制 王后六服 地/坤 五行【金、木、水、火、土】 褘衣、揄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属性:文
                  服名:儒服(士大夫之服)
                  他名:逢掖袍
                  服制:深衣
                  首服:缁布冠(玄冠)
                  属性:武
                  服名:剑服(武士之服)
                  他名:短后衣
                  服制:袴褶(小袖短衣大袴)
                  首服:武冠(惠文冠)、曼胡之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9-02 20:38
                  回复
                    【配饰】
                    汉族人装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储藏汉服的家具被称为衣箧,挂汉服的衣架称为衣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9-02 20:40
                    收起回复
                      【风格】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原型,但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历史性】 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传承性】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变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9-02 20:42
                      回复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证服制、推广汉服,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9-02 20:44
                        回复
                          【特点】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三点性质的考虑:
                          1、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2、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3、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严格来讲也不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清装除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9-02 20:45
                          回复
                            【现代汉服】
                            现代汉服是指立志于复兴华夏文明的志愿者,尊崇古代汉族人一脉相承的服饰特征,传承汉服数千年文化基因,从而复原的汉族传统服饰。
                            现代汉服须遵循的主要原则:第一,现代汉服必须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第二,现代汉服必须是具有数千年来华夏(汉)民族一脉相承的服饰基因。第三,现代汉服要有严谨的着装规范意识,体现汉族人礼义廉耻的文化要求。
                            现代汉服的基本定位:汉服是汉民族礼服。
                            现代汉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代汉服的实用要求:现代汉服一般实用于祭祀祭典、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庆典、冠礼笄礼(成人礼)、传统文体竟赛项目等。
                            第一,现代汉服要注意不要把凡是古代汉人穿的一切服饰都拿来用于现代,不要古人怎么穿现代汉服就一定要怎么穿。特别要注意古代汉人流行的时装或特定的时代装饰不要强行用于现代。如唐翻领胡服、内衣内裤等。
                            第二,古代汉族人具有封建官职等级的服装,如:军服、官服,帝王服等等特征的服装等不宜用于现代汉服。
                            第三,汉服历经数千年,汉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自然会具有许多朝代特点,现代汉服不宜带有朝代印记。数千年的汉服历程里汉服有一脉相承不变的元素。提倡运用交领右衽的深衣和襦裙作为现代汉服的传承款式。
                            第四,汉服作为汉族人自古以来的民族服饰,具有其实用性,但需要注意不同场合汉服的穿着。例如,在正式活动中以穿深衣为宜,日常生活中以穿着裋褐、襦裙等常服为宜。
                            现代汉服现状:汉服产业发展迅猛,汉服商家们根据不同的需求做出了不同款式、质量、价位的汉服以及相关配饰。在汉服复兴的过程中,对于民族服饰不同层次的质量要求、款式选择都是处于完善状态的。
                            (1)每个人喜欢的款式不一样是对的,但因为对汉服认识的加深以及生活上的需要,同袍们对汉服的认识会经历一个从单纯由“华丽、好看、吸引眼球”到“适应日常生活、环境气候”等的思想上的转变。
                            (2)汉服款式资料来源:综合现有文物与史籍记载。礼服款式相对稳定,常服款式选择较为多样化。
                            (3)汉服运动是由民间自发发起的,拥有其独特的活力,而现有汉服的款式也是为复兴的主体——普通同袍所自发选择的,也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4e04828af6eddc426e7b4f309dab6a2/927c8c087bf40ad1c8cda12e552c11dfa8eccede.jpg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9-02 20:48
                            回复
                              【形制】
                              发展历程
                              汉服的形制以四书五经为中心,通过舆服志的沿袭,千年来礼服严格遵循礼制并未有太大的变化。百姓常服则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丰富。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09-02 2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