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坟景色
玲珑山环境幽雅,怪石嶙峋,洞窟众多,山林葱翠,鸟语花香。但是,让玲珑山名声大噪,蜚声海内外的,不是玲珑山的自然风光,而是著名书法家、北魏青州刺史郑道昭的三处摩崖题刻。
郑道昭白驹谷题名
山不在高,有文则名。
郑道昭(?-515),字僖伯,北魏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荥阳境内有中岳嵩山,所以,又自号“荥阳中岳先生”。
郑道昭“少而好学,综览群言”,以诗赋著名于当世,常常与皇帝对座饮酒赋诗,颇得皇帝赏识。早年在朝廷做官,当过秘书监(相当于教育部长),多次上书北魏孝文帝,请求“招集英儒,广开学校”。大约公元506年,他由秘书监调任光州(今莱州)刺史,光州任满,转为青州刺史、平东将军。那时的青州治所在现在的青州城,辖区很广,东接光州,西到淄川。
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朝代更迭,民族交融,人们思想活跃,文学艺术呈现出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个兴盛期。作为文字艺术的书法也逐渐地从汉隶向楷书转变,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魏碑”体。魏碑石刻在我国书法艺术和文字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到现在的魏碑,全国不到200种,其中能自成流派的只有10家,郑道昭就是这10家之一,在艺术造诣上,冠群家之首。
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余处碑刻,在山东主要集中在青州、平度、莱州等地。在青州有3处,都在玲珑山,山顶有两处,山下有一处。
郑道昭为政做官,崇尚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因此为政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闲暇时间,他流连山水,钟情自然。当时玲珑山山顶有道教庙宇“白云堂”,加之山清水秀,林壑幽深,自然成为郑道昭忘情游乐的地方。
一次游玲珑山,郑道昭钻进山前的通天洞,他到此洞别有天地,便在洞中欣然读起《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来,恋恋不舍地离开此洞时,挥毫在洞内西壁上题道:“荧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这就是《白云堂题名》。
还有一次,郑道昭游玲珑山,攀登至山巅逄公祠东北处时,热得汗流浃背,难以忍耐,他想,这荒山野庙之处,除了贴身侍从外又无他人,何苦衣冠楚楚受热罪,遂解衣除冠,让山风送凉爽体。山风一吹,心旷神怡,郑道昭书兴大发,在一石崖上题写道:“荧阳郑道昭解衣冠处”,一派怡然自得的魏晋风度。这就是《北峰山题名》。
山顶的这两处题刻,《白云堂题名》保存完好,《北峰山题名》却由于年代久远,风雨浸蚀,祠宇毁坏,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仅有碑上半部的拓片传世,极为珍贵。
郑道昭留在山下的一处题刻称为《白驹谷题名》,字体最大,也最为知名。
走进山门,有十几株高大的柿树。越过几道高高的石堰,就到了郑道昭《白驹谷题名》处,现在已经建了石厦设了铁栏保护起来。
相传,郑道昭在青州刺史任上,忽然接到朝廷的命令,要他回京都洛阳再次担任秘书监。已是晚年的郑道昭对于仕途升迁没有多大兴趣,相反倒是对自己待过一些时间的地方颇有点留恋。启程之前,他再一次来到玲珑山,饱览这里的风光,告别这里的“仙山琼阁”。夕阳的余辉在逄公祠的瓦顶上反射着金光,成群的归鸦从头顶掠过时发出哇哇的叫声。郑道昭伫立在这幅"日薄西山"的夕照图中,想起一生的坎坷,忽然产生了一种干脆在玲珑山隐居的想法。但毕竟是朝命在身!不由得心中充满惆怅和不悦。晚上借宿逄公祠,祠中的主持道人象是猜透了这位尊贵客人的心情,他笑容可掬地来到郑道昭下榻的房间,秉烛而立,恳请郑道昭留个纪念。郑道昭大概也乐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没作任何推辞,便挥毫写下了十五个径尺大字:“中岳先生荧阳郑道昭游磐之山谷也”。“游盘”,即游乐、徘徊、盘桓;意思是盘桓于“此白驹谷”中。这十几个字不仅大得出奇,而且结构宽博。主持道人惊叹不已,只是看那词意不象是给祠中写的,便托辞道:“寒祠狭窄,偌大的字幅儿实在是挂不开呀!”郑道昭冲道士一拱手,说:“烦请道长费神,就把它镌刻在白驹谷中的石壁上吧!”说罢又重新提笔,写了“此白驹谷”四字。
玲珑山环境幽雅,怪石嶙峋,洞窟众多,山林葱翠,鸟语花香。但是,让玲珑山名声大噪,蜚声海内外的,不是玲珑山的自然风光,而是著名书法家、北魏青州刺史郑道昭的三处摩崖题刻。
郑道昭白驹谷题名
山不在高,有文则名。
郑道昭(?-515),字僖伯,北魏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荥阳境内有中岳嵩山,所以,又自号“荥阳中岳先生”。
郑道昭“少而好学,综览群言”,以诗赋著名于当世,常常与皇帝对座饮酒赋诗,颇得皇帝赏识。早年在朝廷做官,当过秘书监(相当于教育部长),多次上书北魏孝文帝,请求“招集英儒,广开学校”。大约公元506年,他由秘书监调任光州(今莱州)刺史,光州任满,转为青州刺史、平东将军。那时的青州治所在现在的青州城,辖区很广,东接光州,西到淄川。
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朝代更迭,民族交融,人们思想活跃,文学艺术呈现出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个兴盛期。作为文字艺术的书法也逐渐地从汉隶向楷书转变,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魏碑”体。魏碑石刻在我国书法艺术和文字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到现在的魏碑,全国不到200种,其中能自成流派的只有10家,郑道昭就是这10家之一,在艺术造诣上,冠群家之首。
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余处碑刻,在山东主要集中在青州、平度、莱州等地。在青州有3处,都在玲珑山,山顶有两处,山下有一处。
郑道昭为政做官,崇尚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因此为政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闲暇时间,他流连山水,钟情自然。当时玲珑山山顶有道教庙宇“白云堂”,加之山清水秀,林壑幽深,自然成为郑道昭忘情游乐的地方。
一次游玲珑山,郑道昭钻进山前的通天洞,他到此洞别有天地,便在洞中欣然读起《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来,恋恋不舍地离开此洞时,挥毫在洞内西壁上题道:“荧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这就是《白云堂题名》。
还有一次,郑道昭游玲珑山,攀登至山巅逄公祠东北处时,热得汗流浃背,难以忍耐,他想,这荒山野庙之处,除了贴身侍从外又无他人,何苦衣冠楚楚受热罪,遂解衣除冠,让山风送凉爽体。山风一吹,心旷神怡,郑道昭书兴大发,在一石崖上题写道:“荧阳郑道昭解衣冠处”,一派怡然自得的魏晋风度。这就是《北峰山题名》。
山顶的这两处题刻,《白云堂题名》保存完好,《北峰山题名》却由于年代久远,风雨浸蚀,祠宇毁坏,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仅有碑上半部的拓片传世,极为珍贵。
郑道昭留在山下的一处题刻称为《白驹谷题名》,字体最大,也最为知名。
走进山门,有十几株高大的柿树。越过几道高高的石堰,就到了郑道昭《白驹谷题名》处,现在已经建了石厦设了铁栏保护起来。
相传,郑道昭在青州刺史任上,忽然接到朝廷的命令,要他回京都洛阳再次担任秘书监。已是晚年的郑道昭对于仕途升迁没有多大兴趣,相反倒是对自己待过一些时间的地方颇有点留恋。启程之前,他再一次来到玲珑山,饱览这里的风光,告别这里的“仙山琼阁”。夕阳的余辉在逄公祠的瓦顶上反射着金光,成群的归鸦从头顶掠过时发出哇哇的叫声。郑道昭伫立在这幅"日薄西山"的夕照图中,想起一生的坎坷,忽然产生了一种干脆在玲珑山隐居的想法。但毕竟是朝命在身!不由得心中充满惆怅和不悦。晚上借宿逄公祠,祠中的主持道人象是猜透了这位尊贵客人的心情,他笑容可掬地来到郑道昭下榻的房间,秉烛而立,恳请郑道昭留个纪念。郑道昭大概也乐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没作任何推辞,便挥毫写下了十五个径尺大字:“中岳先生荧阳郑道昭游磐之山谷也”。“游盘”,即游乐、徘徊、盘桓;意思是盘桓于“此白驹谷”中。这十几个字不仅大得出奇,而且结构宽博。主持道人惊叹不已,只是看那词意不象是给祠中写的,便托辞道:“寒祠狭窄,偌大的字幅儿实在是挂不开呀!”郑道昭冲道士一拱手,说:“烦请道长费神,就把它镌刻在白驹谷中的石壁上吧!”说罢又重新提笔,写了“此白驹谷”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