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和波前像差引导手术究竟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选择?眼科赵炜博士第四军医大学 眼科学博士2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很多患者朋友问到到底是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好呢还是波前像差引导的手术好?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和波前像差引导手术究竟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选择呢?
简单讲,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可以理解为就是角膜像差引导手术,是由于角膜像差数据就是从角膜地形图数据转换而来。而波前像差包含全眼像差和角膜像差,因此波前像差引导的手术包括全眼像差引导和角膜像差引导的手术方式。因此我们下面仅讨论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和全眼像差引导手术。
两种手术方式都属于个性化手术方式,区别于传统手术或者标准手术。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能够修正非常规的屈光误差。
什么是非常规的屈光误差?简单讲就是通过普通镜片无法矫正的屈光误差,通俗讲是不规则散光,严格讲叫做高阶像差。
目前的全球范围开展的主流屈光手术,包括lasik,smile,lasek,tprk(smart),icl,其实绝大部分属于传统(标准)手术,或者称为非个性化手术方式。原因在于手术数据主要来自主觉验光结果,也就是模拟镜片效果的手术方式。
而如果手术设计还考虑了高阶像差,那么这个手术方式就属于个性化的手术方式,体现在是角膜地形图引导还是波前像差引导。
在上面罗列的几种手术方式中,smile和ICL是没有办法进行角膜地形图或像差引导的,这是由于这两种手术方式的先天缺陷决定的。
而剩下的手术方式,由于其依托的是准分子激光,因此可以实现个性化手术。正因为可以矫正更多的屈光误差,因此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可以用于初次手术患者,使术后效果更佳,而且还可以用于二次增效手术。唯一的区别是,二次手术面对的不规则散光或者高阶像差会更加明显,在眼球的全部屈光误差中所占比例更大。
正因为这样的手术方式能够考虑到人眼屈光系统更多的细节,因此更多的矫正可以获得更好的术后效果。从这个角度讲,准分子激光代表着屈光手术的未来。
至于如何选择角膜地形图或者全眼像差引导的手术方式,这个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技术角度和设备角度。
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全眼像差引导当然是最佳的选择。除了矫正传统手术矫正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和规则散光),其不但可以矫正角膜上的高阶像差(角膜地形图的不规则散光),还可以矫正眼内的高阶像差。这也是早20年前,也就是20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了个性化手术的概念,并提出了可以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全眼像差手术,甚至预测可以达到人类的超视力。
可惜的是,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全眼像差手术的完成需要从检查,设计以及配套的激光机才行。全眼像差的测量一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由于牵涉到太多的影响因素,比如睑裂大小,泪液分布,瞳孔大小,晶体密度,调节甚至检查体位等种种因素,你无法得到一个重复性以及准确性非常理想的数据。这就意味着,你早上八点眼睛干涩测量的数据,很可能到了下午四点就是另外一个数据了。如果利用某一点的数据来设计手术,颇有刻舟求剑的味道。更不要说随着患者年龄增长,人眼的眼内像差会发生变化,比如前房深度的改变,晶体性状的改变等,这些改变会带来全眼像差的再次增加,从而带来新的视觉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全眼像差手术其实是测量整个眼球的像差,但是全部在角膜平面完成矫正。这就意味着,如果某些散光或者高阶像差是来源于眼内,比如晶体,那么在这位患者将来发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后,将会遇到植入的普通人工晶体无法和角膜个性化切削相匹配的问题,因此会带来新的视觉质量问题。
即使像差数据测量准确了,如何完美地实施在角膜上又是一个大问题。经历了这么多年,准分子激光设备都已经更新换代了到了第六代,但是全眼像差引导手术依然不是十分完美。这也是为什么屈光手术发展了三十多年,近年的潮流感觉有点倒行逆施,个性化手术停滞不前,反倒非个性化手术大行其道,不再主推视觉质量,而是推崇小切口或者手术可逆性,这才有了国内smile手术和ICL的大行其道。但是,结果也是很痛心的,不少患者完成手术后视觉质量不佳,给生活和心身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国内主流的准分子设备,即使配备有全眼像差仪,以及全眼像差模块,但是检测繁琐,结果重复性差,病例量很少,效果也有限。而唯一的一台全眼像差引导手术表现不错的设备,则是美国的威视设备,尽管有最新的波前像差仪——iDesign问世,但是激光平台还停留在十几年前五代机的水平,算起来,已经有10余年没有更新了。
正因为如此,全球的屈光手术设备厂家将重心聚焦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手术方式上。由于角膜地形图数据稳定可靠,较少受到泪膜,瞳孔,晶体乃至调节的影响,而且一般来讲角膜像差占到全眼像差的80%左右。同时,由于跟眼内像差没有关系,因此,不需要考虑将来的白内障手术问题。利用可靠的角膜地形图数据,在最新的激光平台上完成手术,会得到更加理想的术后效果,给患者提供更佳的视觉质量。尤其是经历过第一次不成功手术的患者,此时的角膜存在较多的不规则散光,因此针对不规则角膜形态的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会有更好的效果。
最后,个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当今的设备因素,对于初次手术,全眼像差引导的个性化手术当然是首选,其次是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手术,最后才是传统手术或者标准手术。如果是初次手术失败需要二次增效手术,由于此时角膜不规则程度远远高于初次手术患者,因此导致全眼像差数据采集更加困难,重复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因此首选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手术方式。而对于非个性化的传统手术或者标准手术,不应该用于二次手术,否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综上所述,希望大家能够对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和波前像差引导手术有所了解。当今时代,屈光手术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患者日益增长的手术效果期望值和手术医生通过手中的设备所能达到效果之间的矛盾。谁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谁就将引领屈光手术的未来!
发布于 2020-03-26
================================
知乎上看到四医大赵伟博士这篇文章,对二次手术患者,“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 应该是最适合, 对于RK手术后遗症患者,尽量减轻角膜的不规则散光,对将来进入老年的白内障手术也扫清了障碍。
很多患者朋友问到到底是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好呢还是波前像差引导的手术好?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和波前像差引导手术究竟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选择呢?
简单讲,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可以理解为就是角膜像差引导手术,是由于角膜像差数据就是从角膜地形图数据转换而来。而波前像差包含全眼像差和角膜像差,因此波前像差引导的手术包括全眼像差引导和角膜像差引导的手术方式。因此我们下面仅讨论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和全眼像差引导手术。
两种手术方式都属于个性化手术方式,区别于传统手术或者标准手术。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能够修正非常规的屈光误差。
什么是非常规的屈光误差?简单讲就是通过普通镜片无法矫正的屈光误差,通俗讲是不规则散光,严格讲叫做高阶像差。
目前的全球范围开展的主流屈光手术,包括lasik,smile,lasek,tprk(smart),icl,其实绝大部分属于传统(标准)手术,或者称为非个性化手术方式。原因在于手术数据主要来自主觉验光结果,也就是模拟镜片效果的手术方式。
而如果手术设计还考虑了高阶像差,那么这个手术方式就属于个性化的手术方式,体现在是角膜地形图引导还是波前像差引导。
在上面罗列的几种手术方式中,smile和ICL是没有办法进行角膜地形图或像差引导的,这是由于这两种手术方式的先天缺陷决定的。
而剩下的手术方式,由于其依托的是准分子激光,因此可以实现个性化手术。正因为可以矫正更多的屈光误差,因此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可以用于初次手术患者,使术后效果更佳,而且还可以用于二次增效手术。唯一的区别是,二次手术面对的不规则散光或者高阶像差会更加明显,在眼球的全部屈光误差中所占比例更大。
正因为这样的手术方式能够考虑到人眼屈光系统更多的细节,因此更多的矫正可以获得更好的术后效果。从这个角度讲,准分子激光代表着屈光手术的未来。
至于如何选择角膜地形图或者全眼像差引导的手术方式,这个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技术角度和设备角度。
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全眼像差引导当然是最佳的选择。除了矫正传统手术矫正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和规则散光),其不但可以矫正角膜上的高阶像差(角膜地形图的不规则散光),还可以矫正眼内的高阶像差。这也是早20年前,也就是2000年左右,就已经有了个性化手术的概念,并提出了可以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全眼像差手术,甚至预测可以达到人类的超视力。
可惜的是,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全眼像差手术的完成需要从检查,设计以及配套的激光机才行。全眼像差的测量一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由于牵涉到太多的影响因素,比如睑裂大小,泪液分布,瞳孔大小,晶体密度,调节甚至检查体位等种种因素,你无法得到一个重复性以及准确性非常理想的数据。这就意味着,你早上八点眼睛干涩测量的数据,很可能到了下午四点就是另外一个数据了。如果利用某一点的数据来设计手术,颇有刻舟求剑的味道。更不要说随着患者年龄增长,人眼的眼内像差会发生变化,比如前房深度的改变,晶体性状的改变等,这些改变会带来全眼像差的再次增加,从而带来新的视觉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全眼像差手术其实是测量整个眼球的像差,但是全部在角膜平面完成矫正。这就意味着,如果某些散光或者高阶像差是来源于眼内,比如晶体,那么在这位患者将来发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后,将会遇到植入的普通人工晶体无法和角膜个性化切削相匹配的问题,因此会带来新的视觉质量问题。
即使像差数据测量准确了,如何完美地实施在角膜上又是一个大问题。经历了这么多年,准分子激光设备都已经更新换代了到了第六代,但是全眼像差引导手术依然不是十分完美。这也是为什么屈光手术发展了三十多年,近年的潮流感觉有点倒行逆施,个性化手术停滞不前,反倒非个性化手术大行其道,不再主推视觉质量,而是推崇小切口或者手术可逆性,这才有了国内smile手术和ICL的大行其道。但是,结果也是很痛心的,不少患者完成手术后视觉质量不佳,给生活和心身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国内主流的准分子设备,即使配备有全眼像差仪,以及全眼像差模块,但是检测繁琐,结果重复性差,病例量很少,效果也有限。而唯一的一台全眼像差引导手术表现不错的设备,则是美国的威视设备,尽管有最新的波前像差仪——iDesign问世,但是激光平台还停留在十几年前五代机的水平,算起来,已经有10余年没有更新了。
正因为如此,全球的屈光手术设备厂家将重心聚焦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手术方式上。由于角膜地形图数据稳定可靠,较少受到泪膜,瞳孔,晶体乃至调节的影响,而且一般来讲角膜像差占到全眼像差的80%左右。同时,由于跟眼内像差没有关系,因此,不需要考虑将来的白内障手术问题。利用可靠的角膜地形图数据,在最新的激光平台上完成手术,会得到更加理想的术后效果,给患者提供更佳的视觉质量。尤其是经历过第一次不成功手术的患者,此时的角膜存在较多的不规则散光,因此针对不规则角膜形态的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会有更好的效果。
最后,个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当今的设备因素,对于初次手术,全眼像差引导的个性化手术当然是首选,其次是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手术,最后才是传统手术或者标准手术。如果是初次手术失败需要二次增效手术,由于此时角膜不规则程度远远高于初次手术患者,因此导致全眼像差数据采集更加困难,重复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因此首选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手术方式。而对于非个性化的传统手术或者标准手术,不应该用于二次手术,否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综上所述,希望大家能够对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和波前像差引导手术有所了解。当今时代,屈光手术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患者日益增长的手术效果期望值和手术医生通过手中的设备所能达到效果之间的矛盾。谁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谁就将引领屈光手术的未来!
发布于 2020-03-26
================================
知乎上看到四医大赵伟博士这篇文章,对二次手术患者,“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 应该是最适合, 对于RK手术后遗症患者,尽量减轻角膜的不规则散光,对将来进入老年的白内障手术也扫清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