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吧 关注:18,049贴子:628,940
  • 9回复贴,共1

【整理】三国志推荐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讲坛社的经典之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9-21 10:38回复
    《三都赋》体现的是中华势力圈的扩大:1.当时文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域和四川盆地仍为蛮夷之地,但已有相当程度开发;2.从汉王朝至魏晋以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思想至东汉已成形。由正统思想引发的王朝革命及争端始于三国时代。
    2. 宦官专权是中央集权化的产物:作为制度重心的皇帝尽管权力强大,但一旦因为个人原因(年龄或才能)无法行使巨大权力时,宦官专权条件就具备;皇帝深居与外廷隔绝,作为“传声筒”的宦官可操其手。东汉后期,从旁系迎立年幼皇帝即位时有发生,临朝执政的皇太后与外廷联络完全依靠宦官。
    3. 制度总滥觞于偶然事件:阳嘉四年(公元135年),宦官孙程因拥立汉顺帝有功,获得了可以领养养子并传诸爵位的特权。此特权后来被制度化,适用于其他拥有权势的宦官。没有该制度的存在,也就没有作为宦官之孙曹操的存在。
    4. 作为中国统治阶层的豪族(地主)、儒家知识阶层与官僚三位一体的存在,最早踏上历史舞台即在后汉到三国的这段时期。
    5. 纵观两汉历史,外戚一直是作为一股强大政治势力存在着。汉代还处于儒家父系家族制度确立之前的时代,可以想象,当时古代母系家族制度的色彩还想当浓厚。汉家皇室本是出身卑贱的家系,这种母系家族制度的倾向可能更明显一些。
    家族制度的倾向可能更明显一些。
    6. 东汉末,汝南人许劭与从兄靖喜品评当代人物,在每月一日决定一个主题进行人物品评,甚至对名士交际圈的各种传闻及官吏录用选拔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魏的九品中正制和这种盛行的人物品评有很大关系。他们的人物品评被成为“汝南月旦评”(每月一号)。直到现在,人们还把人物评论称为月旦。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9-21 10:39
    回复
      7. 异乡建国的刘备要把一个既无地缘关系又无血缘关系的松散集团凝聚起来,唯有依靠大义了。这个大义就是:实现汉王朝的复兴。需要攻灭魏国实现国家统一。因此,北伐成为蜀汉不可回避的宿命。与孙吴开发江南的战略截然相反,蜀国如果放弃北伐,也就失去立国之本。
      8. 刘备、孙权势力瓜分荆州图:鲁肃意识到孙权势力无法独力抗曹,努力促成借南郡给刘备,打通了后者向益州发展的门户,三分天下的计划才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肃才是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战略大家。
      9. 吴、蜀瓜分魏国方案:双方以司州-函谷关为界,东部归吴,西部归蜀。双方还约定互不侵犯,一方受到攻击,另一方必须援救。吴蜀双方能够对领土分割作出如此具体规定,是因为诸葛亮北伐对魏的征服已纳入历史时刻表,变得颇具现实意味了。
      吴蜀分界,诸葛亮北伐图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9-21 10:43
      回复
        11. 蜀的汉中到魏的关中、陇右间的各条路线以汉中为中心呈现放射状穿过秦岭,蜀如果伐魏,则各路大军被远隔分散,无法呼应,很容易被魏军各个击破;而魏如果攻蜀,则各路大军会师汉中非常有利。
        12. 三国大势:从几次北伐经过来看,蜀、吴即使共同伐魏,只要魏保持坚守,那么也就无法被击败;相反,哪怕是脆弱的同盟关系,只要蜀、吴同盟存在,那么魏也无法消灭其中任何一方。这样,三国势力以吴蜀同盟对魏的形式彼此抗衡,逐渐形成一种胶着局面。
        13. 吴国的外交主导性:三国中的一国能与另外两国中的任何一方结成同盟谁就有利,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魏、蜀国都主张自己是大汉的正统继承人,两者互不妥协,不共戴天,这两国绝无可能形成同盟。这样,掌握外交主导权的就只有吴了。吴与魏还是与蜀国联合都将直接影响局势的变化。
        14. 蜀国的被动:鉴于三国国力,最小的蜀要想达到目的,必须与吴联盟。蜀只有联吴,从东西两面夹攻魏,才勉强能够与魏抗衡。刘备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忽视这条基本原则。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9-21 10:45
        回复
          15. 吴国的基本生存准则:对吴而言,虽然它掌握着外交主动权,但是如果它联魏灭蜀的话,自己必将成为魏的下一个目标,因此吴蜀同盟是吴国的最佳选择。可是孙权为了夺取荆州这块战略要地最终放弃了与蜀的同盟。虽然两国后来重修旧好,但新的同盟关系松散脆弱,结果导致了两国的灭亡。
          16. 曹丕之误:对魏而言,有三个选项:对吴蜀逐个击破;联吴灭蜀;制造吴蜀互斗,坐收渔利。不过,要想离间吴蜀关系,需要做出相当外交努力,只要蜀坚持北伐国策,想要离间吴蜀就不那么容易。权衡以上利弊,联吴是魏的最佳选择。可惜曹丕在大好形势下对孙权采取高压政策,将其重新推向蜀国。
          17. 诸葛氏一族分别在三国身居要职,最初,这种事态产生就算是由战乱造成的偶然结果,但到后来,这里面就很难说不存在一种为延续家系而采取的家族策略了。无论三国最终结局如何,诸葛一族都能延续生存,并努力维系既得利益。
          18. 中国古代军队为鼓舞士气,也给士兵提供一定娱乐,自古就有演唱军歌的习惯。军歌以大鼓和竹笛伴奏,也称为鼓吹曲。《宋书.乐志》里保存了不少魏、吴、晋的鼓吹曲。
          19. 魏鼓吹曲十二首就是一组从汉末到魏建国按时间顺序写成的组曲,其中《战荥阳》,言曹公也,其词曰:“战荥阳,汴水陂。戎士愤怒,贯甲驰。阵未成,退徐荣。二万骑,堑垒平。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顾中牟,心屏营。同盟疑,计无成。赖我武皇,万国宁。”
          20. 荥阳之战中,曹军大败,曹操本人也中流矢,借助曹洪的马匹才得以脱离战场。但是上述鼓吹曲却将曹操写成了一个常胜将军,对其功绩大家称赞。对于曹的失败,只用很小篇幅将损失一笔带过,还诿罪于同盟的诸侯身上,不能不说与事实相去甚远。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9-21 10:47
          收起回复
            21. 关于赤壁之战,魏鼓吹曲只字不提,吴鼓吹曲则对胜利大肆渲染,其中的第四首《伐乌林》,其词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且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孙权),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22. 名士舆论的力量:蜀国不为当时名士所重,却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任用优待名士,此种姿态不可能不影响到蜀的其他官僚,严重打击其进取心。对蜀而言,更为不幸的是不仅来自北方的名士不配合,就连蜀本地的知识分子也对蜀的前途持冷淡态度,甚至于对魏更有好感。
            23. 蜀国名士谯周正是是谶纬学者杜琼的弟子,其效仿先师解释蜀国运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为刘备和刘禅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为“准备禅让”之意,暗示蜀将为魏所代。话到这份上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对刘氏调侃与讽刺,简直不怀好意。
            24. 三国前以孝子广为人知的除了舜、汉文帝等帝王和孔子弟子曾子、闵损等人物外,基本没有什么名人。而到了三国时代却出现了王祥、孟宗这样的高官,还有陆绩这样的学者都被作为孝行人物传颂。说明孝的道德观念已经相当普及,而且也因为人们已开始意识到孝行与自身的荣华和氏族繁荣密不可分。
            25. “佛陀即老子”说:初期佛教通过与道教信仰相结合,才开始得到人们理解并逐渐接受。鉴于佛道这种渊源关系,又进一步产生佛陀即为老子化身的说法。被认为老子著作的《老子》充满神秘色彩,老子其人也如此。
            26. 老子出函谷关西去,从此下落不明。流传世间的说法是他辗转到印度,在那里教化胡人,即所谓“老子化胡说”。据历史记载,此说在佛教刚传入中国初期即已出现。西晋时,道士王符据此写了道教经典《老子化胡经》。此时,佛教已相当普及独立成势。王符此书在于强调道教之优越地位,借以抗佛。
            27. 此后,“老子化胡说”一直是佛道两教之间争论的一个焦点,当然这个说法本来就毫无根据,在佛教的强烈抨击下,到了元代《老子化胡经》一书终于被朝廷列为禁书。
            28. 三国时代上自清谈中哲学谈议,下至宴会上文艺表演,都非常流行以问答方式辩论两个对立事物之优劣的风气。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可是《维摩诘经》却主张对立事物的矛盾其实是同一的,这确实是一种崭新的观点。不过中国实际上早有类似看法,如庄周梦蝶。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9-21 10:49
            回复
              37. 今人看来,楷书为最端正字体,写草一些为行书,再草一些为草书。事实却完全相反:草书诞生于行书之前,是从初期的隶书产生的,在西汉时即已存在。汉代草书叫章草,与现时的草书稍有不同。相对于章草,现在的草书为今草,是受行书和楷书影响,从章草变化而来,诞生于东汉至三国时代。
              38. 纸作为书写材料得到改良和普及,与行书、楷书的诞生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可以认为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行书、楷书与隶书相比,其特点在于笔画优美,线条轻快。而笔画的优美轻快则需要在细腻光滑的纸张上快速运笔才能够产生。
              39. 最能强调笔致轻快优美的,当然是草书。但是汉代的章草往往作为隶书的辅助来用,极少有用章草单独写成的作品。与今草相比,草书最重要的连笔写法在章草中也少见,特别是字与字之间的连绵更是无从见。章草的章是端正之意,所以说正因为这种草书没有今草那样“草”,所以得名为章草。
              40. 书写革命:今草的这种多用连笔、全篇以草书书写的写法,还是因为有了纸才又可能产生。如果比较武断地下一个结论:是否可以说,篆书、隶书是一种竹简、木简、帛书文字,而行书、楷书、今草则为纸张文字。
              41. 一般认为纸完全取代竹简、木简和布帛要到五世纪的东晋以后了。从吴国走马楼简牍也可看出,三国时期竹简、木简还很普遍。不过纸张当然也已经相当普及,特别是在书信上纸用得很多,这当然是因为纸比竹简、木简等邮送起来要方便得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9-21 10:53
              回复
                没人……好吧我承认以前我是潜得深了一些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9-21 1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