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从
80年代人如果作为一种文本,在我而言他们是极端的一代。
他们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出生于1980年——1989年的一个群体。如果被允许,我想将1977——1979年出生的孩子也归类进去。在我而言年代的划分是没有绝对界限的。所谓的一代人,只是在思想观念以及道德,特别是生活姿态上的一群代表人物。而我把写作也称为是一种生活姿态。
我今天在这里观察的,是那些在写作着,快活着以及生活着的孩子们。尽管我自己,也是个纯粹孩子。
一个出生于1975年的孩子。
她和那些年龄小于自己5岁以上的孩子做朋友,她混迹于他们中间,没有人看出她的真实年龄。过马路的时候,经常会有人伸出手去抓住对方,而她总是是那个胳膊被拉住的孩子,然后被善意地劝告:过马路的时候长长眼睛。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看作第一,不仅是因为他们是空前的一代——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
他们管她叫虫虫姐姐,其实吃东西或者分享什么的时候她一点都不谦让。
或许她还没有资格被称为是70年代写作群的代言人。可是她毕竟出生于70年代,那至少可以成为她今天写这些文字的强有力的借口。现在从济南到青岛的632次列车上,背着手提电脑走四方的她,坐在05车厢的007号中铺上,开始写下面的文字。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上做过整版的关于80年代写作群体的采访,我采访过的孩子,都是陌生人,我只读他们的文字,然后问一些其实很功利并且有所谓卖点的问题。他们回答的时候是什么心理,他们是不是在说真实感受,我没有研究过。约我写这样一篇稿子的《萌芽》小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生刘嘉俊本身也是个出生于80年代初的孩子,我们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屋顶画廊酒吧里第一次见面,在他面前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小,小到有不懂事的嫌疑。后来他发mail 不停地提醒我要早点完稿,言下之意是:何从你不要临时抱佛脚。我回复他说就好就好的时候心里在想:这是个负责而懂事的男孩子,和我最早接触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几个孩子,是截然不同的。
我在他们的身上,读到的是极端的东西,即使是出生于一个年代,他们之间是一张长长的跷跷板,有时甚至是敌对的。无论文本还是生活姿态。
生活:务实vs浮躁
山东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的鱼鱼在陪我泰安行的时候得知我要写这样的东西,于是说,如果让我来写80年代看70年代,我敢说,以我所见过的人群来看,你们是最不付责任的一代人。而且有点自私。
鱼鱼不喜欢我们现在定义的所谓70年代作家,她喜欢我的童话甚于我的小说,因为前者读来更为锐利和残忍。在中天门的石阶上,她不留情面地跟我说,你们刻画感情的深度远远不够,说穿了你们不过在写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而已。于是写真的东西人家读起来也跟假的一样,而真正优秀的作家,他编造的故事也能让人共鸣。甚至哭泣或者发愣。
以她为代表的一小批孩子,都崇尚脚踏实地的生活,“过日子就要简单些。”鱼鱼说,也许她不会告诉父母自己的真实情感,但是她想自己以后会沿父母为她设置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比如出国,比如嫁人生子。也许他们也未必是理解孩子的愿望,但是把大人希望的模式用全新的方式诠释出来,鱼鱼想自己未必不会活得快乐。那也是一种另类。
在鱼鱼家,经常看见她会突其不意地吻自己忙碌的母亲一下。
她深深知道生活的残酷与冷漠,但是在大人的面前,她始终像个孩子。
鱼鱼如此诠释自己所出生的时代:80年代是一个中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年代,从我们出生至今,所经历所体验的改变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成长的人所不可比拟的。我并不否定所有人都曾经历时世演变,但是象1980-2000这20年这样的变革,请问什么时候出现过?所以我们有压力,同时很矛盾,我们接受的是正统而传统的教育,父辈的道德准则还是我们潜意识里的金科玉律,要我们冲破他另立门户,我认为很难。与此同时,大量外来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准则带来了难以抗拒的冲击,而我们不愿意只是停留在表层的接受,我们更渴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和整个世界接轨也是将来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生存在矛盾里,所以早熟所以更加早的去渴望认知这个社会,并且希望能够埋葬腐朽树立自我,可是,社会允许我们这样做吗?不可能吧,所以在文字里,尤其是在网络中的文字里,我们表现了种种无法实现自我的悲哀和颓废。
80年代人如果作为一种文本,在我而言他们是极端的一代。
他们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出生于1980年——1989年的一个群体。如果被允许,我想将1977——1979年出生的孩子也归类进去。在我而言年代的划分是没有绝对界限的。所谓的一代人,只是在思想观念以及道德,特别是生活姿态上的一群代表人物。而我把写作也称为是一种生活姿态。
我今天在这里观察的,是那些在写作着,快活着以及生活着的孩子们。尽管我自己,也是个纯粹孩子。
一个出生于1975年的孩子。
她和那些年龄小于自己5岁以上的孩子做朋友,她混迹于他们中间,没有人看出她的真实年龄。过马路的时候,经常会有人伸出手去抓住对方,而她总是是那个胳膊被拉住的孩子,然后被善意地劝告:过马路的时候长长眼睛。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看作第一,不仅是因为他们是空前的一代——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
他们管她叫虫虫姐姐,其实吃东西或者分享什么的时候她一点都不谦让。
或许她还没有资格被称为是70年代写作群的代言人。可是她毕竟出生于70年代,那至少可以成为她今天写这些文字的强有力的借口。现在从济南到青岛的632次列车上,背着手提电脑走四方的她,坐在05车厢的007号中铺上,开始写下面的文字。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上做过整版的关于80年代写作群体的采访,我采访过的孩子,都是陌生人,我只读他们的文字,然后问一些其实很功利并且有所谓卖点的问题。他们回答的时候是什么心理,他们是不是在说真实感受,我没有研究过。约我写这样一篇稿子的《萌芽》小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生刘嘉俊本身也是个出生于80年代初的孩子,我们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屋顶画廊酒吧里第一次见面,在他面前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小,小到有不懂事的嫌疑。后来他发mail 不停地提醒我要早点完稿,言下之意是:何从你不要临时抱佛脚。我回复他说就好就好的时候心里在想:这是个负责而懂事的男孩子,和我最早接触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几个孩子,是截然不同的。
我在他们的身上,读到的是极端的东西,即使是出生于一个年代,他们之间是一张长长的跷跷板,有时甚至是敌对的。无论文本还是生活姿态。
生活:务实vs浮躁
山东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的鱼鱼在陪我泰安行的时候得知我要写这样的东西,于是说,如果让我来写80年代看70年代,我敢说,以我所见过的人群来看,你们是最不付责任的一代人。而且有点自私。
鱼鱼不喜欢我们现在定义的所谓70年代作家,她喜欢我的童话甚于我的小说,因为前者读来更为锐利和残忍。在中天门的石阶上,她不留情面地跟我说,你们刻画感情的深度远远不够,说穿了你们不过在写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而已。于是写真的东西人家读起来也跟假的一样,而真正优秀的作家,他编造的故事也能让人共鸣。甚至哭泣或者发愣。
以她为代表的一小批孩子,都崇尚脚踏实地的生活,“过日子就要简单些。”鱼鱼说,也许她不会告诉父母自己的真实情感,但是她想自己以后会沿父母为她设置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比如出国,比如嫁人生子。也许他们也未必是理解孩子的愿望,但是把大人希望的模式用全新的方式诠释出来,鱼鱼想自己未必不会活得快乐。那也是一种另类。
在鱼鱼家,经常看见她会突其不意地吻自己忙碌的母亲一下。
她深深知道生活的残酷与冷漠,但是在大人的面前,她始终像个孩子。
鱼鱼如此诠释自己所出生的时代:80年代是一个中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年代,从我们出生至今,所经历所体验的改变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成长的人所不可比拟的。我并不否定所有人都曾经历时世演变,但是象1980-2000这20年这样的变革,请问什么时候出现过?所以我们有压力,同时很矛盾,我们接受的是正统而传统的教育,父辈的道德准则还是我们潜意识里的金科玉律,要我们冲破他另立门户,我认为很难。与此同时,大量外来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准则带来了难以抗拒的冲击,而我们不愿意只是停留在表层的接受,我们更渴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和整个世界接轨也是将来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生存在矛盾里,所以早熟所以更加早的去渴望认知这个社会,并且希望能够埋葬腐朽树立自我,可是,社会允许我们这样做吗?不可能吧,所以在文字里,尤其是在网络中的文字里,我们表现了种种无法实现自我的悲哀和颓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