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导演张永新:用心去做一部不一样的农村剧2014-09-25 微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
【传媒内参独家专访】
张永新:用心去做一部不一样的农村剧
采访、文/刘水发
来源:传媒内参影视剧观察组
没有一点农村生活经历的导演张永新却拍出了一部富于农村生活质感的戏,他是怎么做到的?
国民萌雅大叔吴秀波一开始拒绝了这部充满泥土气味的戏,后来又是因为什么转变了观念,接下了这部主旋律农村剧?
农村剧衰落久矣,央一又是怎么样向这部主旋律农村剧抛出橄榄枝的?
一部农村剧怎么样才能拍得够时尚、够轻松、够好看?
传媒内参独家专访《马向阳下乡记》导演张永新——
张永新导演是一个文学修养较深的人,口齿清楚、词汇丰富和反应敏捷。跟他交谈你会被他的专业和对作品深深的情感所打动,在他面前你会感觉放松,被他深深的带入他所描述的那个世界。张导是70后,是比较年轻的导演,有着比较纯正的科班专业素养,所导演的作品也体现一种品相和情怀。期待张导新的作品的诞生!
传媒内参:《马向阳下乡记》这部电视剧是您主动要求的还是单位安排的?
张永新:这个项目是我们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影视中心联合做的项目。“第一书记下乡”活动在山东省做得不错的。省里就把这个项目看得比较重,就落到山东影视中心我们这个单位的这拨年轻人身上了,等于是我们接的这样一个任务。
编剧大纲出来以后我们提出了修改意见,编剧老师重新修整调试大纲,这个大纲得到认可之下才进行剧本创作的,创作剧本大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传媒内参:我感觉您是一个县级或者市里出生的人是吗?
张永新:是的,我本人没有多少农村生活体验。
传媒内参:您是来自城里的导演,有专门针对农村剧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吗?
张永新:我本人农村生活的体验可以用零来形容。《马向阳下乡记》前期拍摄的三个多月是我有生之年里在农村的最长时间。
这是我的一个先天不足,我也很诚惶诚恐。后来我把顾忌放下了,原因有几个:《马向阳下乡记》名字上是农村剧,严格意义上更像一个城乡田园剧,通过马向阳这个城里人的视角去审视和观察农村,而这个视角我是有发言权的,这种视角在这个戏里做了一些艺术上的处理和强化,这种视角的成立,也是基于主创人员本身的生命体验;
第二,我们的编剧谷凯老师,他有着非常深厚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在剧本里我们能够解读到那种有底气的东西,而这种带有智慧的创作思路,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艺术上的帮助,我们有信心能做好它。
传媒内参:从2000年以后,很多人认为农村剧正在衰落,对此您怎么看?
张永新:我们知道一个比较残酷的现实,现在的电视剧市场侧重于城市观众,虽然农村观众的基数很大,但是在整个观影体验上来说,基本上是一个弱势群体。包括所谓的收视率调查,受众群的满意度调查,往往忽略农村观众,这是一个现实。
传媒内参:话题性与观众的关注度直接相关,《马向阳下乡记》有没有专门列出一些农村的话题?
张永新:这个戏里面其实有几个基础矛盾,比如像空心村的问题,像土地流转的问题,像城乡碰撞的问题等等。而我们去做这些话题,本身有着一个责任感。这个剧本本身也有一个心气儿,就是不想做婆婆妈妈,不想做情感上的小困惑、小纠结、小打闹,我们想做一个对得起这方水土的作品。我们不做无病呻吟,我们要做一个言之有力,言之有的的作品。
传媒内参:吴秀波老师曾经谈到,他一开始看这个剧的第一集剧本,他就看不下去。他说后来是您跟他面谈,并且一谈谈了三个小时。
张永新:实际上是四个小时。当时剧本出来以后,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拍一部农村剧,但是我们都明白,现在农村剧在电视剧市场里的生态不是多么理想的,如果按照一个规规矩矩思路做的话,意味着高风险,这种高风险无论是资方还是创作团队都是不愿意看到的。
所谓的第二条路,我们有没有可能去请一线的演员介入我们创作当中,他们本身的角色魅力,演员明星效应给我们这个戏锦上添花,形成一个助力,这个思路得到了很多主创成员的一致赞同,然后我们就开始寻找有没有这种合适的演员。
传媒内参:国民大叔吴秀波第一次出演农村剧, 他忐忑吗?
张永新:我也看到一些媒体采访问秀波,他说对演农村剧很忐忑,同样的道理,我也很忐忑,我们愿不愿意做这种尝试,敢不敢做这种尝试也很纠结,心里没底。我跟秀波有过一次在昆仑饭店里的长谈,接近四个小时。在谈的过程当中,我表达了一个态度,我说出了对这个项目情怀方向上的一种期盼和我的创作冲动,这一点也恰恰暗合了秀波老师情怀上的创作冲动,这一点到现在我也认为是我们俩能够有一次非常愉快合作的基石。同时我们确定了一个方向,就是现在能看到的所谓的“国民大叔乡村奇遇记”,因为那段时间秀波给我表达的是,他正好也渴望拓宽自己的戏路,能够寻找到一个全新的土壤。在这一点上,农村剧本身对他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平台。
传媒内参:导演是怎么来调度演员,请讲一下您跟吴秀波老师在合作中,导和演之间的一些事情。比如保卫大槐树这场戏应该是这部剧里非常重要的一场。
张永新:讲到一场戏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他的眼睛也湿润了,我说秀波老师,您比我虚长几岁,我们都曾经有过一段共同的童年,我们都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有一个让我很感动的一场戏,萨拉热窝的公民们来领尸体,一个人又一个人在法西斯机关枪枪口的瞄准之下,汇成了一股洪流,去向躺在地上自己的亲人尸体走去,那场戏给我形成的震撼,到现在过目不忘。我愿意把保卫大槐树看做是向《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场戏致敬的一场戏,做成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做成我们大槐树村的一个标志,这种标志背后体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称之为中国魂的东西。我把这个概念给秀波老师讲了,我自己很激动,我的眼泪含在眼圈里,秀波很激动,他的眼泪含在他的眼圈里,这也就是我们那场戏达成的共识。
传媒内参:这部戏轻松愉快的轻喜剧田园风格,是不是考虑到跟收视有关。
张永新: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这个戏底根是一个主旋律的戏,它是一个政治任务,摆在我们创作团队面前的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课题,如何解决让观众喜闻乐见,我们所能够用到的手段,是所谓田园风格的确立。我们把我们眼中的田园做一种美轮美奂的展现,而这种田园影像的产生,它一定能够吸引得起城市观众内心呼唤。
另外我们有一个野心,是想挑战一下主旋律可不可以做得轻松,主旋律可不可以做到赏心悦目,主旋律可不可以做到会心一笑,这个戏我想反映出来的是我们在这个作品的创作美学上的一种追求。
传媒内参:轻喜剧风格,人物设置,还有故事的节奏,这也需要编剧、导演、演员一起挖掘生活中富于的戏剧感、喜感的事,故事的节奏也不能太缓慢或者太快。
张永新:剧中反映的空心村,土地流转,都是一些比较深邃的社会化命题,这些命题本身没有什么喜剧点,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的喜剧点立足于哪里,我以为立足于人物的性格,就像这个戏里面,我们用马向阳这么一个,咱们北京话说比较二的思路,完成一个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过程。喜剧如何确立,喜剧如何表达,我的理解是,喜剧应该是一种性格的喜剧,应该是一种生活错位的喜剧。
传媒内参:作为导演出一部口碑、收视都非常不错的农村剧的导演,能否谈一谈当下农村剧应该怎么创作。
张永新:无论是都市剧和农村剧,其实它的美学原则是一致的,你做得好与不好,就是你有没有用心,有没有用你的思考,有没有用你的情怀表达,如果舍弃这些,一味的炫技,或者一味的表现一种迎合或者媚俗,我相信它的生命力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没有别的更多的手段,实话实说,这部是主旋律的故事,它的商业点有先天不足,这个我们心里有数。那么怎么能够拯救这种所谓的不足,怎么让它喜闻乐见,我想就是用我们的诚心去做到。
传媒内参:这部剧是不是从立项开始就确定了和央一合作?有人讲,如果不是有收视号召力的吴秀波加盟,以及央一这样优秀的播出平台,那么这部剧可能收视和影响力不会有现在这么大。
张永新:当然我们希望能够在央一黄金时段播出,但是在立项的阶段,那只是想象。如果作品质量不行的话,央一是不会收的。毋庸讳言,秀波老师的加入,起到催化剂和助力的作用。
【传媒内参独家专访】
张永新:用心去做一部不一样的农村剧
采访、文/刘水发
来源:传媒内参影视剧观察组
没有一点农村生活经历的导演张永新却拍出了一部富于农村生活质感的戏,他是怎么做到的?
国民萌雅大叔吴秀波一开始拒绝了这部充满泥土气味的戏,后来又是因为什么转变了观念,接下了这部主旋律农村剧?
农村剧衰落久矣,央一又是怎么样向这部主旋律农村剧抛出橄榄枝的?
一部农村剧怎么样才能拍得够时尚、够轻松、够好看?
传媒内参独家专访《马向阳下乡记》导演张永新——
张永新导演是一个文学修养较深的人,口齿清楚、词汇丰富和反应敏捷。跟他交谈你会被他的专业和对作品深深的情感所打动,在他面前你会感觉放松,被他深深的带入他所描述的那个世界。张导是70后,是比较年轻的导演,有着比较纯正的科班专业素养,所导演的作品也体现一种品相和情怀。期待张导新的作品的诞生!
传媒内参:《马向阳下乡记》这部电视剧是您主动要求的还是单位安排的?
张永新:这个项目是我们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影视中心联合做的项目。“第一书记下乡”活动在山东省做得不错的。省里就把这个项目看得比较重,就落到山东影视中心我们这个单位的这拨年轻人身上了,等于是我们接的这样一个任务。
编剧大纲出来以后我们提出了修改意见,编剧老师重新修整调试大纲,这个大纲得到认可之下才进行剧本创作的,创作剧本大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传媒内参:我感觉您是一个县级或者市里出生的人是吗?
张永新:是的,我本人没有多少农村生活体验。
传媒内参:您是来自城里的导演,有专门针对农村剧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吗?
张永新:我本人农村生活的体验可以用零来形容。《马向阳下乡记》前期拍摄的三个多月是我有生之年里在农村的最长时间。
这是我的一个先天不足,我也很诚惶诚恐。后来我把顾忌放下了,原因有几个:《马向阳下乡记》名字上是农村剧,严格意义上更像一个城乡田园剧,通过马向阳这个城里人的视角去审视和观察农村,而这个视角我是有发言权的,这种视角在这个戏里做了一些艺术上的处理和强化,这种视角的成立,也是基于主创人员本身的生命体验;
第二,我们的编剧谷凯老师,他有着非常深厚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在剧本里我们能够解读到那种有底气的东西,而这种带有智慧的创作思路,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艺术上的帮助,我们有信心能做好它。
传媒内参:从2000年以后,很多人认为农村剧正在衰落,对此您怎么看?
张永新:我们知道一个比较残酷的现实,现在的电视剧市场侧重于城市观众,虽然农村观众的基数很大,但是在整个观影体验上来说,基本上是一个弱势群体。包括所谓的收视率调查,受众群的满意度调查,往往忽略农村观众,这是一个现实。
传媒内参:话题性与观众的关注度直接相关,《马向阳下乡记》有没有专门列出一些农村的话题?
张永新:这个戏里面其实有几个基础矛盾,比如像空心村的问题,像土地流转的问题,像城乡碰撞的问题等等。而我们去做这些话题,本身有着一个责任感。这个剧本本身也有一个心气儿,就是不想做婆婆妈妈,不想做情感上的小困惑、小纠结、小打闹,我们想做一个对得起这方水土的作品。我们不做无病呻吟,我们要做一个言之有力,言之有的的作品。
传媒内参:吴秀波老师曾经谈到,他一开始看这个剧的第一集剧本,他就看不下去。他说后来是您跟他面谈,并且一谈谈了三个小时。
张永新:实际上是四个小时。当时剧本出来以后,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拍一部农村剧,但是我们都明白,现在农村剧在电视剧市场里的生态不是多么理想的,如果按照一个规规矩矩思路做的话,意味着高风险,这种高风险无论是资方还是创作团队都是不愿意看到的。
所谓的第二条路,我们有没有可能去请一线的演员介入我们创作当中,他们本身的角色魅力,演员明星效应给我们这个戏锦上添花,形成一个助力,这个思路得到了很多主创成员的一致赞同,然后我们就开始寻找有没有这种合适的演员。
传媒内参:国民大叔吴秀波第一次出演农村剧, 他忐忑吗?
张永新:我也看到一些媒体采访问秀波,他说对演农村剧很忐忑,同样的道理,我也很忐忑,我们愿不愿意做这种尝试,敢不敢做这种尝试也很纠结,心里没底。我跟秀波有过一次在昆仑饭店里的长谈,接近四个小时。在谈的过程当中,我表达了一个态度,我说出了对这个项目情怀方向上的一种期盼和我的创作冲动,这一点也恰恰暗合了秀波老师情怀上的创作冲动,这一点到现在我也认为是我们俩能够有一次非常愉快合作的基石。同时我们确定了一个方向,就是现在能看到的所谓的“国民大叔乡村奇遇记”,因为那段时间秀波给我表达的是,他正好也渴望拓宽自己的戏路,能够寻找到一个全新的土壤。在这一点上,农村剧本身对他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平台。
传媒内参:导演是怎么来调度演员,请讲一下您跟吴秀波老师在合作中,导和演之间的一些事情。比如保卫大槐树这场戏应该是这部剧里非常重要的一场。
张永新:讲到一场戏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他的眼睛也湿润了,我说秀波老师,您比我虚长几岁,我们都曾经有过一段共同的童年,我们都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有一个让我很感动的一场戏,萨拉热窝的公民们来领尸体,一个人又一个人在法西斯机关枪枪口的瞄准之下,汇成了一股洪流,去向躺在地上自己的亲人尸体走去,那场戏给我形成的震撼,到现在过目不忘。我愿意把保卫大槐树看做是向《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场戏致敬的一场戏,做成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做成我们大槐树村的一个标志,这种标志背后体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称之为中国魂的东西。我把这个概念给秀波老师讲了,我自己很激动,我的眼泪含在眼圈里,秀波很激动,他的眼泪含在他的眼圈里,这也就是我们那场戏达成的共识。
传媒内参:这部戏轻松愉快的轻喜剧田园风格,是不是考虑到跟收视有关。
张永新: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这个戏底根是一个主旋律的戏,它是一个政治任务,摆在我们创作团队面前的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课题,如何解决让观众喜闻乐见,我们所能够用到的手段,是所谓田园风格的确立。我们把我们眼中的田园做一种美轮美奂的展现,而这种田园影像的产生,它一定能够吸引得起城市观众内心呼唤。
另外我们有一个野心,是想挑战一下主旋律可不可以做得轻松,主旋律可不可以做到赏心悦目,主旋律可不可以做到会心一笑,这个戏我想反映出来的是我们在这个作品的创作美学上的一种追求。
传媒内参:轻喜剧风格,人物设置,还有故事的节奏,这也需要编剧、导演、演员一起挖掘生活中富于的戏剧感、喜感的事,故事的节奏也不能太缓慢或者太快。
张永新:剧中反映的空心村,土地流转,都是一些比较深邃的社会化命题,这些命题本身没有什么喜剧点,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的喜剧点立足于哪里,我以为立足于人物的性格,就像这个戏里面,我们用马向阳这么一个,咱们北京话说比较二的思路,完成一个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过程。喜剧如何确立,喜剧如何表达,我的理解是,喜剧应该是一种性格的喜剧,应该是一种生活错位的喜剧。
传媒内参:作为导演出一部口碑、收视都非常不错的农村剧的导演,能否谈一谈当下农村剧应该怎么创作。
张永新:无论是都市剧和农村剧,其实它的美学原则是一致的,你做得好与不好,就是你有没有用心,有没有用你的思考,有没有用你的情怀表达,如果舍弃这些,一味的炫技,或者一味的表现一种迎合或者媚俗,我相信它的生命力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没有别的更多的手段,实话实说,这部是主旋律的故事,它的商业点有先天不足,这个我们心里有数。那么怎么能够拯救这种所谓的不足,怎么让它喜闻乐见,我想就是用我们的诚心去做到。
传媒内参:这部剧是不是从立项开始就确定了和央一合作?有人讲,如果不是有收视号召力的吴秀波加盟,以及央一这样优秀的播出平台,那么这部剧可能收视和影响力不会有现在这么大。
张永新:当然我们希望能够在央一黄金时段播出,但是在立项的阶段,那只是想象。如果作品质量不行的话,央一是不会收的。毋庸讳言,秀波老师的加入,起到催化剂和助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