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吧 关注:21,583贴子:171,387

转贴:略论武德七年突厥入寇及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作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敬太宗陛下


1楼2014-10-04 19:21回复
    二楼敬原创作者wuanguo,很喜欢这几篇据史分析的文章,征得安国大哥同意转贴到太宗吧!


    2楼2014-10-04 19:22
    回复
      笔者于2012年先后分析了武德五年和六年的突厥入寇情况、以及李世民与李建成在备御突厥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继续分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情况。
      依照以前行文的惯例,先看看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上半年唐朝的整体态势。
      一、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朝态势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上半年外部战事方面,对唐朝来说,总体上是顺风顺水。
      当年二月,“己未,高开道将张金树杀开道来降,……诏以其地置妫州”(《资治通鉴》),高开道灭亡,唐朝北方的割据势力又减少了一个。
      三月,李孝恭、李靖等剿灭辅公祏叛乱,“江南皆平”(《资治通鉴》)。
      至此,在唐朝周边对唐朝构成一定威胁的割据势力,只剩下了2个,即已经被打残了的梁师都和苑君璋。
      这一时期唐朝周边的蛮夷势力,虽然屡有反叛和入侵,但是规模都不大,未对唐朝构成严重威胁。
      这一时期的突厥,在武德七年六月以前,整体上讲对唐朝也趋于缓和,据《册府元龟》卷970记载,“(武德)六年……十二月,白兰、白狗羌、高丽、突厥、吐谷浑并遣使朝贡”,另据《册府元龟》卷109记载,“(武德)七年二月,宴突厥使者,奏九部乐于庭”。
      当然,考虑到突厥的游牧民族特性,它对唐朝的入侵还是存在的,但是并不频繁,《资治通鉴》记载了二次,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三月丁酉,突厥寇原州。……五月,辛未,突厥寇朔州”。为此,唐朝也采取了措施,特别是在临近秋天的时候,加强了守备。据《册府元龟》卷990记载,“(武德)七年六月,遣边州修堡城警烽候以备胡”。
      总而言之,虽然边境并非完全无事,但是整体上讲比较缓和,在这种形势下,李渊决定适当放松,到新修建的仁智宫避暑,“六月,辛丑,上幸仁智宫避暑”(《资治通鉴》)。


      3楼2014-10-04 19:22
      回复
        然而,随着唐朝外部威胁的逐渐解除,唐朝内部太子李建成集团与秦王李世民集团之间的斗争却激烈起来,最终导致了杨文干事件的爆发。李世民率军讨平了杨文干,但李渊权衡再三,未因杨文干事件变更太子,而是决定继续维护李建成的地位,“复遣建成还京师居守”(《资治通鉴》),只是处分了东宫和秦王府的一部分官员。对于杨文干事件,因为与本文的主旨关系不大,因此不展开全面讨论,只就其中几个点加以说明。
        首先,有部分网友,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认为李建成向杨文干输送铠甲是为了备御突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观点,史料记载对此并不支持,这不多说了,单从逻辑分析上看,此观点也并不合理,如果李建成送铠甲出于备御突厥的考虑,那就是无可非议的,李渊最后何必为此处分东宫的核心官员?
        第二,有网友认为,杨文干事件导致了突厥当年的大规模入侵。此观点也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虽然从时间上看,六月壬戌(二十四日)杨文干叛乱,七月戊寅(初十日)突厥入侵关内道原州,二者间隔很短,但是,查武德五年至武德八年的情况可知,这4年中,突厥基本是集中在六月至八月大规模入侵唐朝,原因很简单,这段时间是夏末至秋天,所谓秋高马肥,是游牧民族对外抄掠的最好时机,与杨文干事件并无明确联系。此外,下文会反复提到,突厥此次入侵,分为2个阶段,七月份第一阶段入侵,规模一般,闰七月至八月第二阶段入侵,规模巨大,而在大规模的第二阶段入侵时,杨文干事件早已结束近2个月,杨文干事件本身规模并不大,不可能是导致2个月后突厥举国入侵的主要原因。
        关于杨文干事件就说到这里。杨文干事件平息后不久,突厥对唐朝展开了新一轮的入寇。对李渊来说,这次暑期休假彻底休不成了。


        4楼2014-10-04 19:25
        回复
          二、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入寇
          本部分从入侵范围和入侵时间2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突厥入侵范围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对唐朝的入寇仍然从关内道和河东道2个方向进行。由于此次入寇涉及的州县较多,因此笔者按照河东道和关内道分别介绍。
          1、河东道
          先按时间顺序将《资治通鉴》对此的记载列示如下:
          五月,辛未,突厥寇朔州。
          六月,突厥寇代州之武周城,州兵击破之。
          秋,七月,己巳,苑君璋以突厥寇朔州,总管秦武通击却之。
          七月,己丑,突厥吐利设与苑君璋寇并州。
          七月,苑君璋引突厥寇朔州。
          八月,壬申,突厥寇忻州。
          为方便理解,做表如下:

          从突厥对河东道的入寇情况来看,入寇不深,主要集中在河东道北部的朔州、代州和忻州,这些州的位置在附图2河东道地图中可以看到;此外,唐朝在这个方向主要是依靠当地守军进行抵抗,并未额外派出援军,由此判断,突厥入寇河东道的兵力不多。


          5楼2014-10-04 19:35
          回复
            2、关内道
            按时间顺序将《资治通鉴》对此的记载列示如下:
            七月,戊寅,突厥寇原州;遣宁州刺史鹿大师救之,又遣杨师道趋大木根山,邀其归路。庚辰,突厥寇陇州;遣护军尉迟敬德击之。
            七月,癸未,突厥寇阴盘。
            八月,戊辰,突厥寇原州。
            八月,丙子,寇并州;京师戒严。戊寅,寇绥州,刺史刘大俱击却之。
            为方便理解,做表如下:

            注释:
            (1)《资治通鉴》记载为“八月,丙子,寇并州;京师戒严”。岑仲勉先生在《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突厥攻并州京师戒严”条对此提出了质疑,岑仲勉先生认为,“余尝读而疑之,以为并与长安相去远,且武德之初突厥击并者屡矣,未尝书戒严,何独七年见之?……考通典及旧新突厥传均谓突厥道自原州,连营南上,太宗屯兵豳州,颉利奄至。是豳州之役,最为吃紧,不容不记,原州东出,豳首当其冲,戊辰(初一日)到原,丙子(初九日)到豳,计其军行,程期亦合。以是测之,旧纪戊辰或丙子之误,否则戊辰下有夺文,并、豳涉音近而讹,通鉴沿旧书而舛。颉利之至城下,通鉴系于己卯,正丙子后三日,谓其前锋先达,事理亦合”。据此看,岑先生认为,突厥八月丙子寇并州,实际是寇豳州之误。
            根据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本次突厥在关内道的入侵线路。
            突厥大致是从3个主要方向,对关内道实施入侵。原州——泾州——豳州,是为一路;原州——陇州——岐州,是为一路;绥州单独作为次要的一路。


            6楼2014-10-04 19:39
            回复
              下面具体分析:
              原州——泾州——豳州
              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京都关内区“长安通灵州两驿道”记载,灵州东南至长安的路线,主要有三道,其中史有明征的驿道有两道,“东南取庆州路,经宁州、豳州至长安,此一道也。南取原州路,又东经泾州,亦至豳州,达长安,此一道也”。据此看,原州——泾州——豳州,这一路是突厥沿着唐朝主要的驿道在关内道入侵。
              另据《旧唐书》突厥传记载,“(武德)七年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道自原州,连营南上。太宗受诏北讨,齐王元吉隶焉。……顿兵于豳州。颉利、突利率万余骑奄至城西”。可见,颉利和突利率领的突厥主力,走的就是这一路,可以确定该路是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入侵的主要路线。
              原州——陇州——岐州
              这一路,没有包含在严耕望先生考证的灵州至长安的主要路线中,但是,《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的图六唐代关内道交通图(附图3)中,原州南下至陇州,虽然无驿道,但是自原州的平凉向南有一条重要道路,通过该道路可直达陇州,而陇州至岐州、乃至长安,是有驿道的。因此,这也是一条比较重要的入侵线路,后面会分析到,该路虽不是突厥主力,但是兵锋甚锐,入寇较深。
              绥州
              据《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图六唐代关内道交通图来看,绥州向南,经延州、鄜州、坊州,也可抵达长安。但是,突厥在该路上止于绥州,可见该路是本次突厥入寇比较次要的一路。


              7楼2014-10-04 19:42
              回复
                附图1唐朝关内道地图


                8楼2014-10-04 19:43
                回复
                  附图2唐朝河东道地图


                  9楼2014-10-04 19:45
                  回复
                    附图3唐朝关内道交通图


                    10楼2014-10-04 19:47
                    回复
                      以上3图,直接看比较小,如果对军事地理感兴趣,不妨下载放大看。


                      11楼2014-10-04 19:48
                      回复
                        (二)突厥入侵时间
                        本次突厥入侵的主要时间段,是武德七年的七月至八月。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突厥在七月出现多次入侵,八月又出现多次入侵,初看没有问题,似乎是前后衔接的。但是,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在七月和八月之间,是有闰七月的,而根据史料记载,在闰七月,突厥是没有明显的入侵活动的。此外,从上表可以看出,突厥在七月戊寅(初十日)和八月戊辰(初一日)两度入侵原州。
                        从以上两点来看,突厥的本次入侵,应该是分为七月和八月两个阶段。
                        另据《旧唐书》突厥传记载,“七年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道自原州,连营南上”,可见,颉利和突利的主力入侵,主要集中在八月,亦即第二个阶段。


                        12楼2014-10-04 19:49
                        回复
                          三、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朝备御突厥
                          由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在河东道的入侵规模不大,一般被当地守军抵挡,因此,本文不进行详细论述。下面重点论述关内道。
                          (一)七月唐朝采取的备御措施
                          1、原州之战
                          面对七月戊寅(初十日)突厥入侵原州,唐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遣宁州刺史鹿大师救之,又遣杨师道趋大木根山,邀其归路(《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唐朝兵分两路,一路派出宁州刺史鹿大师进行正面增援,一路派出杨师道攻向大木根山,威胁突厥归路。
                          我们先看宁州刺史鹿大师这一路。
                          笔者在武德六年篇中,列示了唐朝关内道的军府分布情况,在此将该表再次列示如下:

                          据此看,原州本身的军府数量比较少,只有2个,而宁州则有12个,武德初年设置的关中十二道,也有宁州道,因此,宁州兵力应较多。另外,宁州距离原州也较近,因此,唐朝派出了宁州刺史出兵增援原州。


                          13楼2014-10-04 19:53
                          回复
                            再看杨师道这一路。
                            杨师道出兵大木根山,威胁突厥归路。大木根山在什么位置呢?《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朝篇没有对此山进行标注,但是,《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东晋篇的“十六国-前凉前秦前燕代、前凉西部”图中,标注了木根山,其位置大致在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与盐池县之间。我们再看附图1唐朝关内道地图,通过查找银川市和盐池县,可以大致判断,木根山当在唐朝的灵州一带。当时,突厥已经南下入侵位于灵州以南的原州,则唐朝此时从北面正好可以威胁其归路。
                            关于杨师道的职务,笔者想多说几句。《资治通鉴》对此并未注明,《册府元龟》卷985明确记载为“灵州都督杨师道”。对此,岑仲勉先生在《突厥集史》中提出了疑问,他认为,据《旧唐书》列传10李道宗传记载,“(武德)五年,授(李道宗)灵州总管”,此后直到贞观年间才征还。而总管在武德七年一律改成都督,也就是说,按照《旧唐书》李道宗传的记载,武德七年的灵州都督应该是李道宗,而非杨师道。
                            当然,《旧唐书》李道宗传的记载未必就准确,岑仲勉先生也并未完全否定《册府元龟》的记载,只是说其“则与道宗传抵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虽然未在出兵大木根山时明确提及杨师道的职务,但是,就在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杨文干事件时,《资治通鉴》明确记载“上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与灵州都督杨师道击之”,肯定了杨师道当时的官职就是灵州都督。
                            究竟孰是孰非,笔者也不能确定,在此列出以上史料,供大家参考。
                            关于原州之战的战果,史料并未明确记载,但是,《资治通鉴》紧接着记载道,“(七月)癸未(十五日),突厥寇阴盘”,上文已分析过,阴盘在泾州,已在原州的南部,可见,唐军当时应该没有立即阻挡住突厥。


                            14楼2014-10-04 19:55
                            回复
                              2、陇州之战
                              面对七月庚辰(十二日)突厥入寇陇州,唐朝采取的对应措施是:
                              遣护军尉迟敬德击之(《资治通鉴》)。
                              此处补充一点史料,陇州之战时,尉迟敬德只是前去增援,陇州当地的唐朝守将应该是姜謩。
                              据《旧唐书》列传9姜謩传记载,“寻转陇州刺史。(武德)七年,以老疾去职”。
                              另据《关中金石文字存佚考》卷10姜謩墓志铭的记载,“转陇州刺史,……突厥来寇,授公左七总管。寻而犬羊奔北,有诏追公入朝”。
                              两段史料综合来看,姜謩的陇州刺史一直当到武德七年,而且入朝前不久刚经历过突厥入侵,据此看,武德七年七月十二日,突厥进攻陇州时,陇州当地守将,应该就是姜謩。
                              关于此次交战的战果,无论是姜謩传还是尉迟敬德传均无记载。根据姜謩的墓志来看,“犬羊奔北”,即突厥败逃了,但是,本文后面会分析到,在八月,突厥沿陇州至岐州一线,一度深入到武功一带。因此,陇州之战的胜利,是在突厥入侵的第一阶段七月就取得了,还是在第二阶段八月才取得,抑或是根本没有取得胜利,只是八月突厥议和后整体退去,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15楼2014-10-04 19: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