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冢治虫的佛陀吧 关注:91贴子:282
  • 18回复贴,共1

越来越疑惑日本人是否能真正的理解佛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起初看漫画的时候已经有这种感觉,看《佛陀》剧场版的时候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这部佛陀故事里,最开始是种种微妙的违和,然后甚至出现和佛陀之教化完全相悖的地方。
参考日本的佛教发展,也让这种感觉更强烈。
佛教传到日本以后,就开始向奇怪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的日本佛教和佛陀的根本教化似乎基本上没太大关系了。
日本讲述佛教故事的艺术作品也是一股怪味,手冢治虫的这部《佛陀》算是个例子,然后还有什么《佛陀再诞》,那里面竟然还说出了“浪费佛陀赐予的生命”这种话来,哎呀我的妈呀,制作组到底搞清楚佛教和基督教的区别没有……
总体来说,我觉得,手冢的这部《佛陀》依然只是顶着讲述佛教故事的名头,在描绘日本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日本民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上是和佛教的根本教化不兼容的。
我不知道日本是否有人真正的修持佛教正法,但就日本文化界所描绘的佛教的印象来说,似乎确实是和佛陀之教没什么关系的。
这也算是,“佛说《佛陀》,即非佛陀,是名《佛陀》”了吧。


IP属地:湖北1楼2014-10-14 06:52回复
    所以我觉得,看这部作品,还是不要把它和佛教、佛陀扯上什么关系,就单纯的作为一部架空故事来看,这样比较好。不然的话,各种违和几乎让人难以看下去。
    具体说片中的内容,似乎只较清楚的表现了生死轮回和苦谛,而且是以一种比较庸俗肤浅的方式来理解的。
    佛陀对于集谛的论述,也就是五蕴如何攀援增广,轮回如何进行的分析,是令佛教尤其深刻
    的重要因素,在故事中涉及很少。
    诸行无常之后的诸法无我,以及更深刻的色空不二,那就完全没影子。——话说,日本文化里“我见”都很重,这是和佛教根本性的不兼容之一,在片中也很显著的表现出来了。
    对于佛陀指明的解脱之道,手冢也最终也只能将之归为“爱”。——似乎许多文人都有这种毛病,他们所能想象的最高解脱就是在“爱”里面,不论是世俗的爱,还是某种超世俗意义的爱——比如泰戈尔,雪莱,都是这种,这大概就体现了文人与圣哲的根本区别之一吧。


    IP属地:湖北2楼2014-10-14 07:20
    回复
      又去把剧场版第二部看了一遍,一些地方看得我直想笑。最搞笑的大概就是老头子梵天出现在悉达多面前,说“你是佛陀”的时候。
      里面悉达多所悟仅仅止于万物皆有联系,万事皆有意义这一点。在手冢的心目中,这大概就是极致的觉悟和智慧了。他自己这么认为倒也没什么,但是把这个硬套到佛陀身上,这实在是……
      唉……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做,自知不受后有。”


      IP属地:湖北3楼2014-10-14 08:19
      回复
        又去把漫画中关于佛陀成道的那一段再看了一遍。
        首先,手冢是将佛陀作为一个凡人来描绘的,他故事中的佛陀更接近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家,思考着一个问题,找到了一套答案或理论,然后对世人宣说。这个问题倒不算太大。但是,漫画中所描绘的佛陀,更像是个希伯来先知,而不是印度的圣者。
        漫画中梵天给佛陀圣印,要他去传道的那一段,完全可以和《旧约》中上帝呼唤摩西的故事对照起来看,《埃及王子》里也有很好的描绘。
        顺带,同样是以宗教为主题的动画,《埃及王子》各方面的拿捏实在是要超出《佛陀》太多了。《佛陀》剧情方面如何且不论,关键是创作者本人对于所描绘的宗教的把握,水准差太多了。


        IP属地:湖北5楼2014-10-14 09:04
        回复
          每个人想法不一样 哈姆雷特在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 你一只强调自己的理解力灌输于别人的理解 你已经着相了 世界上的事情你看的不适人看的 所以看片就看片 各有各理解


          IP属地:广东8楼2016-04-08 14:19
          回复
            嗯,赞同。
            手冢乃至绝大部分日本人对佛教佛法的理解,就跟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差不多,都是基于自己民族哲学文化背景还有自己凡夫的层次去理解的。
            佛法的要以理解以古印度古尼泊尔藏地汉地大乘佛法为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4-19 22:42
            回复
              不知道手冢治虫老先生是不是信奉佛教
              如果不是,那么我猜他肯定是以崇拜一般圣人的眼光
              来看待和拍摄这部作品的
              但佛法博大精深,没有深入修学的人,拍摄也多为传记类作品,
              而非真的能将佛法作为教学在影片中教授世人
              这是作者本身及影片的局限性
              但积极的一面是,以他的名气有去关注到佛陀的事迹,制作成作品
              留给观看者一个自己去思考和去探究佛法的机会。


              IP属地:北京12楼2020-07-12 19: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