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忘情吧 关注:564贴子:7,008

〖论道〗小女子说说个人理解的太上忘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久没有来这里了,来了后,看了一些帖子,终还是决定说说个人理解的太上忘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0-18 15:01回复
    刚刚看过一个帖子,大致内容是说自己快失人性,有点像要达到太上忘情的境界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0-18 15:03
    收起回复
      人性非本性,心性才是本性,心性受其蒙蔽,才会失本性,心性分别,有其所谓的人性,修行之人应拭其心尘,还其本性,所以修行即使修心,太上忘情也是一种修心,太上忘情,此忘情非彼忘情,此情乃心之尘,当忘,当拭,把心澄清,恢复本心,自然做到了清静无为的太上境界,而并非是忘记本性等之类,小女子认为,太上忘情其实就拭其心尘的修心方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0-18 15:13
      收起回复
        还有一个,帖子名字是“若已忘情,何求太上”,这个帖子我没有进去看,我只是看了看名字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0-18 15:16
        收起回复
          小女子认为,太上忘情,是一种境界,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不是忘情就成为了太上,而是忘情了就达到太上的这种境界,这种清静无为的境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0-18 15:19
          收起回复
            @冷冰静梦 嗯,是这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18 15:24
            收起回复
              还有一个,帖子名字是什么做好人再来忘情(没记住,大致是这样),小女子看到这个帖子,已经不想多说什么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0-18 15:27
              回复
                还有一个帖子,其中有那么一句话“ 老子的意思是道是一切的本源,但我不认同,拳头大就是王道,有因无果有果无因,鱼是我的熊掌也是我的。你只有道理,没有拳头,还是没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0-18 15:34
                收起回复
                  对于这位道友,小女子想问一句,老子的道,可是争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0-18 15:38
                  收起回复
                    老子说过,上士无争,下士好争,这一句就可以看出老子的道,非争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0-18 15:46
                    收起回复
                      还有很多很多帖子,小女子就不一一说来了,小女子建议各位除了看道德经以外,还可以去看看清静经之类的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0-18 15:49
                      回复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0-18 16:48
                        收起回复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0-18 18:09
                          收起回复
                            小妞儿,没想到你对道也有一定的理解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0-19 16:12
                            收起回复
                              其实,无论无情还是有情,都是一种修道之途,只是殊途同归。有情但不被情困扰,无情不因无情迷失自己或失去自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0-24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