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_吧 关注:2贴子:21
  • 0回复贴,共1

传统出版商业模式遭挑战 粉丝经济大行其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标题:UGC、粉丝经济、作者营销及其他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本书的想象空间可以有多大?或许可以断定,无论写作主体、书籍规划还是出版推广,全新的可能层出不穷。可见的将来,众人拾柴的书、作为增值附属品的书、甚至永不完结的书,都将从梦想照进现实。
  两则案例可作凭据。
  就在这几天,一本拥有50多位作者的书籍悄然开售。这本名为《深夜谈吃》的书,源出同名微信公众号。从每天的用户投稿中择其精要,荟萃成册,打的是“深夜谈吃,增胖报国”的旗号,暗合的是眼下最热络的概念之一:用户生成内容(UGC)。
  和专业的写“食”主义不同,拼贴的“戏作”因其庞大的作者队伍,文风多变、旨趣不一,很难称为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可借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朋友圈里口口相传,甫一开售,便小有影响。
  另一个最近的例子,发生在今年7月。《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面世。这本探讨社交网络的书本身,也可谓一场“社交出版试验”。除了早期售书时的众筹方式,在初版付梓后,作者徐志斌就不断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征集网友意见,填充最新发生的案例,不断推陈出新。
  传统出版的操作流程和商业模式,正直面颠覆的风险。出版将不再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闭环。伴随社交网络的渗入,作者有太多机会与潜在读者直接连线,相对出书这一结果,出版的过程具备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如果说过去卖的是书,而今,更具有市场价值的,反倒成了作者本身。
  结果隐退 过程现身
  开发布会、办沙龙、跑书展,实体书推广“三件套”还在起作用。可面对高企的成本和趋弱的粘性,更富交互性的连接方式正在形成:印上网络平台的二维码,任何意见和建议,都能及时得到作者的回复。读者之间的交流,也不再囿于时空区隔。
  更重要的是,读者的各项信息将转化成数据,盘踞在以书为介质的“云端”。实际的读者群体和作者预想的是否吻合?书写中暗藏的巧思,读者是否能注意到?究竟是哪些人在读这本书,每天的阅读状态如何?当读者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些疑惑将更趋明晰,修订1.0、2.0、3.0版本也成为可能。再想得极端一点,也许未来,作者只需完成全书的80%,剩余的20%将由读者共同完成?或者通过不断的连载、沟通、修正,最后再成书?
  玩法变了。在无事不移动、无物不社交的时代,出书作为结果的意义正逐步走低,过程属性却不断放大。


1楼2014-10-25 09:2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