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ey夏颜朵吧 关注:2贴子:181
  • 8回复贴,共1

【朵朵·散文】人生如茶,只为曾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朵朵
前日无聊,便寻一小说闲看,偶知前人品茶之道。
茶,是为极,自古为迎宾之上品。
茶者,烫壶、置茶、温杯、高冲、低泡、分茶、敬茶、观汤色闻茶香、最后一字曰:品
细细想来,一杯上好的雨后龙井,双手奉于君前之过程未免太过繁琐,然而过程虽为繁琐,却缺一不可,缺一不可曰茶,更无从曰一字品之。
多一分,是为浓,涩口难以下咽。
少一分,则为淡,色泽暗淡无形,更辜负上好的材料。
茶,分数类, 红、绿、青、黄、黑、白六色交替;
人,亦以分,然无论肤色、无关信仰,初生时,皆新茶般沁人,洁白无瑕。
悠远,茶香从来是与茶色相互依存的,煮老了,起早了,茶便废了。
人也如此。
一个人的秉性好坏与其所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一字:心;
茶之所以为茶,亦是缘由一字:品。
人心多变若茶心多品,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绝对的,若千人煮茶,茶出便出千味,
从来,一盏上好的香茗,都是告终在三口浅尝中。
一茶三品,初品赏其色,再品闻其香,三品获其髓。很多时候细细想想,这品茶就如品人生,茶汤回味中,风霜不觉却已经年了。
回首遥望,似乎曾经走过的一切都在光影沉淀中有条不紊的化为历史。
该走的走,该留的留,那些欢笑悲伤无奈难过的往事亦沉沦,我们在时光中迈出的脚步,跨过的道路,在多少年之后或许会安静的回首遥望,但是那一切的一切皆如同一杯茶般被品尝过之后就再也无形了,我们所能记住的仅仅只是品过后曾经滑过舌尖的醇香与那缠绵于口中的滑润口感,但那仅仅只是记住,并不会重来。
说来可笑,茶不动,人也不动,可是人的一生,手握茶盏,一提一放,一前一后间,根本不能喝到同一味茶,一旦错过了那一次品味的机会,第二次,品尝的就是另一种味道了。
一如有的人,倘若擦肩而过多少时光之后再相逢,便会形同陌路。
相见,不如不见。
人们都说,茶香,如音律般会让人回味,我想也是,其实品茶的精髓不在于最后的三品,而在于煮茶的那个过程。
煮茶的过程繁琐漫长,却能使两个人心平气和的相对而坐,茶在壶中清置,人在壶外笑谈,纵然茶干人散,只是那段相倾的过程也很让人迷醉不是吗?
人们都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觉得这句话用以衬托茶文恰到好处。
好的茶,品一次就够了,那是一次满载而归的收获。而人生亦如是,倘若珍惜一个人,真的不必太过于拘泥会不会真的相守在一起,只要相识相知的那段时光无憾,那么就可以了,生活生活贵为之一个活字。纵观古今,政客相互勾心斗角,武将杀戮漂橹沙场,所为的不过就是想要活的更好一点罢了,所以,很多事情我们没必要念念不忘,要试着学会从中汲取那些温暖铭心的一层感动,而不是话别后痴怨别愁。
最后,还是用故人那句话收尾吧——
其实,我一直都站在你身后,
只是在你转身的时候我蹲下了身子,
就一呼吸间的距离,
你却看不到我。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时间仍在,是我们
在飞逝。
END


1楼2014-10-27 11:46回复
    一个人的时候,或许会感觉到一丝孤独吧……
    委屈难过的时候,常常有一肚子的话却不知对谁去说吧……
    成长中的那些烦恼、那些个纠缠、那些放不下的执着……


    2楼2014-10-27 11:46
    回复
      开篇写因为无聊,所有寻书闲看,可想,之后的内容都是极其闲散的话。
      闲散,我经常理解为漫不经心,扯天扯地,但这天地最后又必定要扯回来,就像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意识飞去十万八千里,也得飞回来。
      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手,而开篇,就像拿在手中的线轴,写文章就像放风筝,不管风筝飞多远,最后一定是要回到你手上的才算完美。
      古人所说的茶道,是以修身养性,修行悟道为根本,若是仅仅是煮茶喝茶,那么只能称为茶艺,而非茶道,所以本文中,以闲散之心论茶道,而实为论人生之道,这就非常符合开篇所言的,品茶之道了。
      但就像上面所说,风筝放出去,就得收回来。以茶道论人生,论天地,实则还是在论茶道,所以以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文字结尾,便是风筝飞不见了,很是遗憾。


      3楼2014-10-27 11:48
      回复
        人生只是一种经历,无法永久占有,我们都只是时间的过客。深知这一点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那只是经过而已;无所谓得到,那只是体验罢了。眼前的,好好珍惜;过去的,坦然面对;该来的,欣然接受。用心中的爱去看世界,去感受生活,你就可将记忆变为永恒,在平淡中发现美景,让似水流年时时放出光彩。


        4楼2014-10-27 11:49
        回复
          沏茶功夫深,许多人惯爱七分满,我喜十分满,人都是由走投无路到柳暗花明,茶道渊远流长,后辈不敢妄自菲薄加以舆论………
          茶道甚透一个“淡”,宠辱不惊,闲看花开花落,淡看潮起潮落,人生轨迹并非要那般惊涛骇浪,偶尔泛起涟漪,耳红赤染,也别有一份滋味……


          6楼2014-10-27 11:51
          回复
            据说2013有N大网络语,譬如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等。统计之前有没有人这么说,应该是有的。但有多少呢?称N大,其实并不见得就是使用频率排在N位之内。其中,不明觉厉可信度高一点,其它的就不那么可信了。
            这儿主要想说的,是2013N大网络语其中一条:深井冰
            深井冰是什么意思,有官方解释。
            但是,看到深井冰这三字,第一联想是神经病吗?并不是。
            第一联想是:苍井空
            网络上肯定有争端。一般的谩骂杀伤力太小,属于小儿科。真正有力量的,自然是有理有据地论证对方是人渣。如果对方真是人渣,搜集那些“理”、“据”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对方不是,或者对方虽是人渣但却是老奸巨滑的人渣,收集“理”、“据”就难了。
            多年前我曾经提供过一点素材给我的对手。用数字比喻的话,我提供的是3,但对手接收的信息并不是3而是8。接下来对手根据8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最后我指出是3,有图(还是对方截的图)有真相,对方就这么栽了。
            我这儿说的是:写出来是一回事,但看在眼里感觉却是另一回事。
            声明:这儿说的不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差异现象。个性审美存在差异是绝对的,公众审美相对一致是相对的,两者是辩证关系,不可单独强调一方。
            ——
            本贴作品高潮部分,前面10楼说过,是“人们都说”至“而不是话别后痴怨别愁”部分。这部分共有10行文字。10行文字除以2,等于5行。
            前5行,3小段。
            第1小段:品茶的精髓在于煮茶的那个过程
            第2小段:(茶/人)过程也很让人迷醉不是吗
            第3小段:过程相当于“相忘于江湖”
            加总,说的是应该重视过程。相似的场景有:只要尽力了,就算没有成功也无憾。虽然我没追上她,但我已经享受了追求的过程,也算此生无憾了。
            相应的,就有两种观点。一种自然是重视结果,还有一种是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从字面上看,最后一种两者兼顾的观点好像比较完善,但人力有时而尽,世事不能尽如人意,因而最后一种观点存在似是而非的缺陷。
            本贴作品高潮部分的前5行,说的是应该重视过程。我不可能对此评论正误。我说过多次,作者不是我,不需要观点与我一致。只要没有违背公众道德,无论什么观点都可以展示。
            此时我评论本贴作品的高潮部分,并非评论观点正确与否,而是评论观点的表现方式,或者说作品高潮的掀起方式。
            作品由品茶切入,转入人生,这高潮部分讲的自然是人生中的一种。是哪种呢?从“却能使两个人心平气和的相对而坐”可得,指“两个人的相处”。换句话说,指的是爱情。
            重视过程+指爱情,这两者的结合,会存在一个容易受到攻击的破绽,即:杯水主义。此处不准备说杯水主义怎么怎么不好。要说的是,本文展现的观点,并不是杯水主义。
            为什么不是呢?请看后面5行文字。
            后面5行文字整个是一个自然段,这是本篇作品最长的自然段。讲了什么呢?
            形式上,好像是上5行展现观点的复述。复述有必要吗?没必要。那实际就不是复述。不是复述,那又是什么呢?
            要点,在于第一句“好的茶,品一次就够了,那是一次满载而归的收获。”


            7楼2014-10-27 11:52
            回复
              先不看句子的意思,只看表达力。表达力有问题没有?呃,不是这么问。本贴作品通篇表达力都没有问题。应该设问:这一句的表达力是否干净明了?
              为什么这么问?那是因为后面几句都不是。
              第二句,应该在“那么就可以了”结束,结果硬是打了个逗号,带了个尾巴“生活生活贵为之一个活字。”
              第三句从上句多余的尾巴“活”字生发,高潮部分可以转开话题,暂时不算走题。
              第四句“所以”,最后落脚在那个“活”字,而不是落脚在重过程不重结果的主题上。等于第三句转开话题之后没有扯回来。
              一句不如一句的表达,是作者的真实水平吗?不是。证据可见篇幅第二长的“该走的走——并不会重来”自然段。
              那么结论就有了。一句不如一句的表达,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这么做,用意在于,让第一句醒目。相当于高亮、置顶。
              所以,高潮后5行文字的要点,在于第一句。
              “好的茶,品一次就够了,那是一次满载而归的收获。”
              大家都知道,“就够了”是有前提的。到某处旅游一圈,买到某种纪念品,就够了。到某处出差一趟,吃到某种特色小吃,就够了。那么,“好的茶,品一次就够了”中的“就够了”的前提是什么呢?
              句子没有直接标明前提。从“那是一次满载而归的收获”去看,从全篇去看,指的是人生。即:人生一次,品到一次好茶,就算此生不虚。
              把茶,换成爱情指向的人。自“倘若珍惜一个人”变化为:值得自己珍惜、自己也想去珍惜的那个人。就变成:人生一次,遇到一个值得自己珍惜自己也想去珍惜的人,就够了。
              杯水主义,想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想要一个,不是杯水主义。
              一个,数量词指往爱情指向的人,意味着专情,意味着以结婚为目的,意味着重视结果。
              那,重视结果岂不是与前5行的重视过程矛盾了?不。
              重视结果,从正面出发,指的是以结婚为目的,以天长地久相守相爱为目的,去追求爱情。
              然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屡遭挫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遍体鳞伤,之后,就有了苦涩的观点:重视过程。
              但是,在喊出重视过程的时候,仍然没有改变重视结果的初衷,没有改变以结婚为目的,没有改变以天长地久相守相爱为目的。
              这一粉辛酸表现在哪里?七个一,5行字里面有七个一!
              这是伤痕,这也是决心。
              作品的表面主题是:重视过程。真实主题是:宣扬爱情的坚贞、惟一、专情,不屈不挠和矢志不渝。
              够震撼的。这么两层主题,看在了心里。
              往褒里说,就是传意境界了(特工必备本领的一种)。也就是本次评论开始说的“写出来是一回事,但看在眼里感觉却是另一回事。”
              往贬里说,也就是作者无意之中写成这样了,只是我往褒扬方向分析成了这样。
              其实,就算是无意之中写成这样,那也是值得夸奖的。因为必然是由偶然构成的,若干个偶然最终必将构成必然。就算作者这次是无心而为,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掌握这样的本领。
              呃,另外还有,往褒扬方向分析成了这样,可以形成对我评论的质疑。以往也有人这样质疑过我,当时质疑的,是我分析的李白的诗。
              是的,分析李白的诗的时候,我的确事先把诗置于顶级地位,然后再去解读。解读之后,李白的诗就有了各种高明。
              那些各种高明到底是我解读出来的,还是李白的诗固有的?提出疑问那个人,疑虑的就是这个。他没有坚持该疑问,是因为他的评论水平跟我差不多;想必私底下他尝试过将其他诗人的诗,按照我解读李白的诗那种步骤去分析,最后得不出那些高明。
              事实证明,那些高明,是我解读出来的,同时也是李白的诗所固有的。
              本贴作品高潮的高明,也是如此。是我解读出来的,同时也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如果作品本身没有,要完全无中生有,我还做不到。
              (评论完)


              8楼2014-10-27 11:52
              回复
                一个愿意花时间陪伴你的人,是爱你的人;一个可以解读你内心悲喜的人,是懂你的人。爱,是以心依赖,只有懂得才能自然而然地去爱;情,是与共取暖,只有陪伴才能见证真挚的情感。平凡的陪伴看似平淡,其实是珍惜眼前;理解的懂得看似简单,其实是善待心间。感情的世界里,陪伴与懂得比爱情本身更重要。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拥有一个一直陪伴你身边的人。最深的爱无需诺言,总是相依相伴中把体贴展现;最纯的情无需语言,总是默默无声里守候身边。人生的路上与共兼程,劳碌的生活嘘寒问暖。也许你并不完美,但在爱你人的眼里就是最美;也许你并不富有,但在爱你人的心里,就是永远的归宿。


                9楼2014-10-27 11:52
                回复
                  品味一壶清香的好茶,那味道,不浓烈,不张扬,却深沉,却隽永。正如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笔者识得了品茶的乐趣,也让读者跟随着这份偶然,去体会品茶中的淡然与美好,去领略品茶时带给人的别样心境。而随着行文的深入,笔者又巧妙地将“品茶”谈及到了“人生”,两者自然地衔接,非但没有半点突兀,却着实让人感到豁然,原来人生的大起大落也不过一盏茶的光景,原来水的平淡,酒的的热烈,都似乎不及茶的从容。最后,人生也许不过如此,品一壶好茶,得一份悠然。


                  10楼2014-10-27 1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