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新闻吧 关注:559贴子:1,301
  • 2回复贴,共1

“猴艺之乡”新野:传承艺术 保护非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1月1日,在闻名全国的“猴艺之乡”河南省新野县,由当地驯猴艺人自筹资金恢复建成的“猴王庙” 在猴艺的发源地樊集乡鲍湾村举行落成典礼暨开光仪式。该县文化、林业部门、樊集乡政府有关负责人和全县数百名猴戏人参加了仪式。此举标志着新野对“猴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新野猕猴驯养、繁殖源于汉代,兴于唐朝,传承至今。据【清▪康熙】《新野县志》记载,公园1556—1557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新野当县令时,很喜欢观看民间猴戏,由此启发他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并在当地修建“猴王庙”。千百年来,耍猴这一民间艺术在代代传承中被发扬光大。目前,全县从事猴艺表演人数超过1200人,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有的还走出了国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了力量。
新野县施庵镇猴艺传承人李朝祥:我从(19)80年开始表演猴戏表演工作,到过全国各地,比如云南、贵州 、北京各大城市去了好多,每到一处受到广大朋友的身心喜爱,表演以后,大家看了以后非常开心,一来我到全国各地以后旅游旅游看一看国家的大好形势,二来也对我自己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猴艺文化发展的同时,猕猴也在新野规模养殖,全县6个乡镇有200只以上规模的养殖场12家,总饲养量在6000到8000只。
新野县猴艺协会会长 张俊然:新野猴戏在我县已经历史悠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新野猴戏人不断在创新、在改革,与时俱进,我们在2009年我县又成立了新野县猕猴养殖协会,协会的成立更加巩固了新野猴戏的发展,为我县猴艺传承保驾护航。
当年,“新野猴艺”还成功申报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猴王庙”的重建落成,已完成规划的猴王殿、猴艺厅、雕刻群、演艺场等6个板块的相关设施和功能分区也将动工兴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业已启动。
新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吴 晓: 新野猴艺是新野县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次活动,能提高我们人民群众对我们猴艺的认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这方面宣传,对我们以后猴艺的表演传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IP属地:河南1楼2014-11-02 11:06回复
    新野猴艺,天下无双!非遗项目,应该发扬光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03 00:11
    回复
      2009年6月,新野猴戏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野猴戏起于西汉。近年来,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砖上,除了杂技、游戏之外,人、猴、狗在一起狩猎、嬉戏的精彩画面屡见不鲜。南北朝时已成气候,明清时期新野民间玩猴就已经较为流行。那时,玩猴者多半将这营生作为养家糊口的生计门路而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猴戏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有了新的内涵。玩猴艺人一副扁担两个箱,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新野的耍猴艺人主要集中在樊集乡鲍湾村、冀湾村,沙堰镇车湾村、赵湖村,施庵镇兴隆观村。


      猴戏艺人往往在每年秋收冬播之后到次年夏收之前这段时间外出表演猴戏,往往三五人同行,带着三四只猴子,“一根扁担两口箱,猴子驮在肩膀上”就是猴艺人真实的写照。他们走城市串乡村,每到一处就扎下摊子表演猴戏。在“咣咣”的锣声中,猴戏艺人放长绳子,让猴子走上几圈,绕出一个不大的空场,这叫“晃场子”。猴戏艺人面对层层的观众,总要谦虚一番才开始表演猴戏:“小小锣锤七寸长,各样把戏里面藏。有人懂得其中妙,不是师父是同行。”然后猴演员就粉墨登场,生、旦、净、末、丑演将起来。

      猴戏有正戏、杂戏之分,这以猴演员是否戴面具为依据。若要演正戏,行话叫做“嘴脸子”,猴演员就要口衔代表不同角色的小面具,身穿相应的戏服,饰演“包公”、“杨六郎”、“岳飞”、“关公”、“马武”、“黄忠”、“齐天大圣”和“花姑娘”等角色。杂戏就是《玩老杆》、《撑旱船》、《狗猴犁地》等不戴面具的节目。
      猴戏有文戏、武戏之别。若演“包拯”,猴演员口衔“包拯”的小面具遮住脸部,通过面具“眼”部的两个小孔向外观看。头戴乌纱帽,身穿黑蟒袍,手持象牙笏板,在猴戏艺人的唱腔中,昂首挺胸,迈着八字步,来回走动,活脱脱一个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护法忠臣形象。若演武将,猴演员头上插戴着野鸡翎的帽子,穿上背插小旗的铠甲,手握长矛或大刀,两军对垒,刀枪来往,难分难辨,让人觉得不愧为誓保疆场的英雄。
      猴艺从猴子的饲养、驯化到动作设计、道具使用、情节编排,都反应出民间艺人们的勤劳智慧和创造精神,也是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相互协调的一种艺术体现。
      古往今来,新野猴戏引起了不少文人墨客、中外新闻媒体、电影电视厂家和风景名胜区的关注,更使新野这“中国第一猴乡”故事多多,声名鹊起。《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在新野做过两年县令,他对新野民间艺术研究颇深。尤其对新野的传统民间艺术猴戏更是入耳入脑,了如指掌。
      2009年新野猴戏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名气更大,曾先后在央视、凤凰卫视、云南卫视等拍摄出10多部文化影视片。新野猴艺表演遍及全国,并到过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十多个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新野猴戏也由此名扬中外。


      IP属地:广东4楼2024-01-30 08: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