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阖闾大城的围墙是吴人自己掘开的。
越军围困姑苏二载,城中每天都在死人。这些年吴国长期与中原各国争霸,精锐部队在战场上死伤殆尽了,只能凭借高壁深垒,拖一天是一天。赵襄子在晋国闻讯,念黄池之盟、父执之谊,心实不忍,怎奈政出多门、重孝在身,爱莫能助。晋使前往吴国,告知了这一消息。夫差言谢,以一箪珠相赠。
珍珠颗粒饱满有光泽,仿佛夏秋之际五湖中最好的芡实。如果这是一箪粮食,困守的士民就不会那么痛苦绝望。晋使再拜起身,从夫差的眼中看到了生无可恋。
或许所有的城池都是从内部崩溃的。越军终于长驱直入。守将禁止不住,自刎于东门之上。降者伏拜于地,骨瘦如柴,似乎推一把就会倒在尘埃中再也爬不起来。马尾在他们脸边拂过,带着腥膻的气味。一个孩子不禁“哇”地吐了,吐出的全是胆汁,没有半点食物的痕迹。
当天晚上,越军驻扎在学舍内。十一月的寒风穿城而过,轻轻喷一口,水汽便在墙上凝结成霜。阴冷像潜伏在沼泽里的蛇,绕着脚踝一点点咬上来,痛得人们恨不得将脚剁了去。军士疲乏,眼看胜利将至,身子骨都懈怠了,很快就陷入了梦乡。
独文种无眠,借着窗棂漏下的一点月光,继续筹划,抽丝剥茧般,将计策编织成触手可见的图景。为了这一天,他们已经殚精竭虑了二十余年。无数的白骨在脚下默默支撑,将他们送上河山入眼的高台。
月影颤了一下,跌碎在青苔上,发出幽咽的回响。文种侧过耳,声音便牢牢地攫住了他。起初像是谁的叹息,很快就成了完整的曲调,冰凉刺骨,难掩悲戚。
不是吴歌,是楚声。
其音如缕,与夜色浑然一体,将人彻底罩在未知的恐惧中。文种努力分辨声音的来源,只看见阶下的衰草轻轻摇动和着。声音引领着,不,可以说是绑架了他,使之不由自主地在黑暗中穿行。他回过头望了望地下,士卒仍在熟睡。
——就像死了一样。胜负双方的心态在这一刻发生逆转,他忽然失去了把握。
声音戛然而止。他看到了一管篪,半边嵌在壁上,不知弃置了多少年,几个孔都被灰尘封住了,可是仍有莫名的气息鼓动着,要发出呐喊。文种不觉伸出手去。
“请不要动它。”
文种整个背都僵了。他稳住心神转过身,一张看不出年龄的脸在吴中常见的斗篷下冷冷地注视他,眼睛是青铜剑的颜色。文种觉得这人在哪里见过,但是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了。
来人嗓音嘶哑,像是有刀片在喉咙口摩擦,极为怪异。文种强忍着耳中的不适,接住了他的第二句话:
“那是伍大夫的遗物。”
这不是多么难猜的答案。可文种还是震惊了。他望着这个仿佛从泉下走出来的人,骇然道:“伍大夫的遗物……怎么会在这里?”
来人不屑地笑了一下,目光中闪着残忍,那分明是说:你知道。
2.
无论后世怎样地奉若神明,王僚五年的人们见到的子胥,是一个乞丐。
历书上把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称作“入梅”,用来指代从这一天起,江淮流域阴雨连绵的恼人天气。无孔不入的潮气是霉菌滋生的温床,那些絮状生物很快像蛛网一样铺天盖地。无论华屋茅庐,几乎没有办法扫除,只能坐等梅雨季节过去。树头黄梅累累,用鲜亮的颜色掩盖了酸辛。
那天的吴人是被前所未闻的乐声唤醒的。据二百多年后舌灿莲花的策士描述:伍子胥衣衫褴褛,跪于闹市中,垂首握着一管篪。几绺白发凌乱地散落在颊上,与年龄不甚相符,遮住了落难人的表情。
没有人能解释这个身无长物的亡命徒怎么还能弄到这个乐器。太多的传说令人恍惚。他们只知道,他吹得很好。这源自楚国贵族必须掌握的六艺。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他永远没有机会再与兄长合奏。父亲的死,族人的仇,全部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肩膀上。他们隔着浩淼的云梦死不瞑目,而他不得不负起所有生的艰难。
乐声岂止哀而伤,简直是怨而怒了。
越来越多的人在他左右聚集倾听,直到曲调因为气息不足而中断。伍子胥几欲继续,最终还是输给了体力。人们扫兴之余才想起,这个苦命的异乡人只是需要一点食物果腹。
苦命。文种咀嚼着这个词。他亦从未想过伍子胥是怎么熬过来的。在无法分担的苦难面前,一切虚言华辞都显得轻佻。
仲夏阴晴不定,转瞬已是大雨滂沱,似铜钱击打着乞丐的破碗。市人纷纷奔走。伍子胥无处可避,用篪抵住空落落的胃脘,不让自己倒下。他整个人浸在苍茫的水世界中,身子一点点冷下去。当日在芦苇丛中躲避追兵时,都没有像现在这样难以支撑。
雨渐渐小了。茸茸的草色裹着泥浆,在他眼前蔓延开。他感受到胸中的不平就像野草一样荏苒丛生,结出恨的种子。太阳在惨淡的云层后别过脸去,吝于给他一线微光。
——我必覆楚。
彼时的灵泽才五岁,布衣垂髫,随祖父沿街卖粥,恰好路过。两人都讶于伍子胥的处境。祖父歇了担,舀出满满一碗还带着热气的糖粥,让他送过去。男孩子双手捧着碗走到陌生人面前,语气真诚:
“快吃吧。”
他看见这个白发的男子抬起了头,眼圈慢慢地红了。
阖闾大城的围墙是吴人自己掘开的。
越军围困姑苏二载,城中每天都在死人。这些年吴国长期与中原各国争霸,精锐部队在战场上死伤殆尽了,只能凭借高壁深垒,拖一天是一天。赵襄子在晋国闻讯,念黄池之盟、父执之谊,心实不忍,怎奈政出多门、重孝在身,爱莫能助。晋使前往吴国,告知了这一消息。夫差言谢,以一箪珠相赠。
珍珠颗粒饱满有光泽,仿佛夏秋之际五湖中最好的芡实。如果这是一箪粮食,困守的士民就不会那么痛苦绝望。晋使再拜起身,从夫差的眼中看到了生无可恋。
或许所有的城池都是从内部崩溃的。越军终于长驱直入。守将禁止不住,自刎于东门之上。降者伏拜于地,骨瘦如柴,似乎推一把就会倒在尘埃中再也爬不起来。马尾在他们脸边拂过,带着腥膻的气味。一个孩子不禁“哇”地吐了,吐出的全是胆汁,没有半点食物的痕迹。
当天晚上,越军驻扎在学舍内。十一月的寒风穿城而过,轻轻喷一口,水汽便在墙上凝结成霜。阴冷像潜伏在沼泽里的蛇,绕着脚踝一点点咬上来,痛得人们恨不得将脚剁了去。军士疲乏,眼看胜利将至,身子骨都懈怠了,很快就陷入了梦乡。
独文种无眠,借着窗棂漏下的一点月光,继续筹划,抽丝剥茧般,将计策编织成触手可见的图景。为了这一天,他们已经殚精竭虑了二十余年。无数的白骨在脚下默默支撑,将他们送上河山入眼的高台。
月影颤了一下,跌碎在青苔上,发出幽咽的回响。文种侧过耳,声音便牢牢地攫住了他。起初像是谁的叹息,很快就成了完整的曲调,冰凉刺骨,难掩悲戚。
不是吴歌,是楚声。
其音如缕,与夜色浑然一体,将人彻底罩在未知的恐惧中。文种努力分辨声音的来源,只看见阶下的衰草轻轻摇动和着。声音引领着,不,可以说是绑架了他,使之不由自主地在黑暗中穿行。他回过头望了望地下,士卒仍在熟睡。
——就像死了一样。胜负双方的心态在这一刻发生逆转,他忽然失去了把握。
声音戛然而止。他看到了一管篪,半边嵌在壁上,不知弃置了多少年,几个孔都被灰尘封住了,可是仍有莫名的气息鼓动着,要发出呐喊。文种不觉伸出手去。
“请不要动它。”
文种整个背都僵了。他稳住心神转过身,一张看不出年龄的脸在吴中常见的斗篷下冷冷地注视他,眼睛是青铜剑的颜色。文种觉得这人在哪里见过,但是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了。
来人嗓音嘶哑,像是有刀片在喉咙口摩擦,极为怪异。文种强忍着耳中的不适,接住了他的第二句话:
“那是伍大夫的遗物。”
这不是多么难猜的答案。可文种还是震惊了。他望着这个仿佛从泉下走出来的人,骇然道:“伍大夫的遗物……怎么会在这里?”
来人不屑地笑了一下,目光中闪着残忍,那分明是说:你知道。
2.
无论后世怎样地奉若神明,王僚五年的人们见到的子胥,是一个乞丐。
历书上把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称作“入梅”,用来指代从这一天起,江淮流域阴雨连绵的恼人天气。无孔不入的潮气是霉菌滋生的温床,那些絮状生物很快像蛛网一样铺天盖地。无论华屋茅庐,几乎没有办法扫除,只能坐等梅雨季节过去。树头黄梅累累,用鲜亮的颜色掩盖了酸辛。
那天的吴人是被前所未闻的乐声唤醒的。据二百多年后舌灿莲花的策士描述:伍子胥衣衫褴褛,跪于闹市中,垂首握着一管篪。几绺白发凌乱地散落在颊上,与年龄不甚相符,遮住了落难人的表情。
没有人能解释这个身无长物的亡命徒怎么还能弄到这个乐器。太多的传说令人恍惚。他们只知道,他吹得很好。这源自楚国贵族必须掌握的六艺。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他永远没有机会再与兄长合奏。父亲的死,族人的仇,全部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肩膀上。他们隔着浩淼的云梦死不瞑目,而他不得不负起所有生的艰难。
乐声岂止哀而伤,简直是怨而怒了。
越来越多的人在他左右聚集倾听,直到曲调因为气息不足而中断。伍子胥几欲继续,最终还是输给了体力。人们扫兴之余才想起,这个苦命的异乡人只是需要一点食物果腹。
苦命。文种咀嚼着这个词。他亦从未想过伍子胥是怎么熬过来的。在无法分担的苦难面前,一切虚言华辞都显得轻佻。
仲夏阴晴不定,转瞬已是大雨滂沱,似铜钱击打着乞丐的破碗。市人纷纷奔走。伍子胥无处可避,用篪抵住空落落的胃脘,不让自己倒下。他整个人浸在苍茫的水世界中,身子一点点冷下去。当日在芦苇丛中躲避追兵时,都没有像现在这样难以支撑。
雨渐渐小了。茸茸的草色裹着泥浆,在他眼前蔓延开。他感受到胸中的不平就像野草一样荏苒丛生,结出恨的种子。太阳在惨淡的云层后别过脸去,吝于给他一线微光。
——我必覆楚。
彼时的灵泽才五岁,布衣垂髫,随祖父沿街卖粥,恰好路过。两人都讶于伍子胥的处境。祖父歇了担,舀出满满一碗还带着热气的糖粥,让他送过去。男孩子双手捧着碗走到陌生人面前,语气真诚:
“快吃吧。”
他看见这个白发的男子抬起了头,眼圈慢慢地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