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65,905贴子:14,631,128
  • 18回复贴,共1

中国早期宗教祭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1楼2014-11-13 12:13回复
    从几篇文章看中国早期祭祀的基本形式


    2楼2014-11-13 12:14
    回复
      楼主需要干货不?这里有先秦民俗史的电子书


      IP属地:四川3楼2014-11-13 12:34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1-13 13:02
        收起回复
          古时祭祀基本包括:角色扮演、叙事、乐、诗、歌、舞等。
          作为一种恢弘、震撼、优美、高雅的表演也好,作为正式的祭祀仪轨也好,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当代,特别适合结合着汉文化、汉服一起宣传推广。作为汉服活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6楼2014-11-13 13:11
          回复


            IP属地:四川7楼2014-11-13 13:18
            收起回复
              加油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1-13 13:22
              收起回复
                田桂民《中国早期宗教祭祀及其乐舞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
                摘要: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演等戏剧因素。巫觋在此类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颇似今天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为孕育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虚拟的装扮性和心 理的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远古时代宗教祭祀仪式中孕育出的戏曲萌芽,由于先秦礼仪文化理性精神的发展,并未能进一步演进,虽然荆楚歌舞中戏剧萌芽保存下来.但只能转化为理性文化改造的宫廷祭曲.或保留在少数民族的泛文化宗教习俗之中。

                中国古代戏曲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来说是个晚出的种类,且形成的原因也颇为复杂。专家学者们
                在这个问题上更是见仁见智,由于论者各自所持史料及分析问题的方法角度互有差异.故而长期以
                来围绕中国古代戏曲起源问题形成众说纷纭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本文所要论及的中国早期宗教
                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用意倒也不是要在古代戏曲起源问题上标新立异,而只是希望借助一个平时
                不太为人注意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进而具体探讨一下中国古代戏曲在其萌生与形成过
                程中与原始宗教的神鬼崇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我们更为客观全面地来认识和把握中国
                古代戏曲的成因 以及历史渊源 。
                芬兰美学家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曾把人类创造的“戏剧 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代意义
                上的戏剧,另一类是降低标准之后才能发现和承认的原始戏剧。所谓现代戏剧就是在美学上形成了
                独立形态的戏剧,具备一个相应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一种完美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这样的艺术只可
                能是文化高度进步的产物.甚至被许多美学家看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后的形式。至于原始戏剧,
                在希尔恩看来便是那些产生于远古时期原始部族中最简单的滑稽戏、哑剧以及和哑剧相似的舞蹈,
                总之是包括所有再现人类早期某一活动的模仿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也可以说是所有模仿艺
                术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其形成历史甚至比语言本身还要古老[1](pp 149~1 50) 从其论述中.我们能够
                得出这样一种有益的启示.即戏剧的起源确是依赖于人类早期对于自然物以及自身行为的行动性
                或象征性的模仿。基于此种认识来考察中国戏剧艺术最早的踪影,我们很自然会追溯到人类童年时
                期游戏和模仿的天性。 虽然这种前戏剧形态对于戏曲的真正起源和形成来说还只是仅仅具有发生
                学意义上的价值。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4-11-13 13:24
                回复
                  4.

                  综观上述各种具有原始宗教性质的祭祀歌舞表演活动,除了人类初始阶段的“百兽率舞”及“葛天氏之乐”属于早期图腾崇拜和表达人们精神面貌的自我感情抒发外,其余各种形式的拟兽或拟神表演中的祭祀仪式,先后都出现丁专门的神职人员贯穿其中,如傩祭中的方相氏,蜡祭中的致祭者等。这些专门的神职人员便是在原始宗教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巫觋”.他们是古代社会中一群聪明智慧的人物.在先民的眼中更是有知识有才能的超人 。由于远古时代人们观念中入神不能相通,巫觋的出现正好充任了人与神之间的使者,包办了人神淘通的使命。他们既代神向人传达神灵的旨意,又代人向神表达世俗的愿望.其社会地位自然是非常高的。巫长于歌舞,在种种形式的祭祀礼仪中总要装扮成神灵进行且歌且舞的表演。
                  在早期的甲骨文字中,“舞”与“巫”本是同音同义的一个字,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一步步简化而来的,其内在原因盖由于先有上古群众性原始舞蹈而后才出现了专司以舞祀神的巫觋之缘故。故《说文解字》对巫的解释是:“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抽舞形。”至于“巫”与“觋 的区别,则主要着跟于对这些巫师们的性别之分,“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追溯原始时代巫师群体的起源与形成,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谓“周礼既废,巫风大兴”,其实何待“ 周礼既废” ,以巫舞祀神之风俗早在远古的夏代即已在社会上盛行了,有商600余年问也从无间断消歇。 当是时,神鬼权势至高无上.国家事无大小,皆须请巫师预测吉凶祸福。《 尚书·伊训》载商初大臣伊尹颁布的训令有“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孔颖达疏日:“ 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觋之风俗也”。
                  但凡有巫祀,必定兴歌作舞,上至王公下至市井,皆已好之成俗。可惜随着年代九远人世沧桑,当初巫觋祀神的种种热闹场景后人已是无从所知了。巫觋们在此类宗教活动中所扮饰的角色,使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他们在萌芽时期的戏曲形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的确,巫觋的出现,为孕育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装扮性和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巫觋是以宗教祭祀为己任,而原始的宗教祀神活动则为中国古代戏曲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职业演员。这是由于巫觋们装神弄鬼的祭祀表演,已经不大同于先前人们图腾歌舞中的一般性拟态表演,而是以专职装扮者的身份,依据不同的场台和规定情境,有选择地装扮成特定的模拟对象。比如在巫觋祀神活动中,巫师们在降神时是作为下民的代言人而出场的 。为了把人们虔诚、敬畏的愿望和情绪传递给神灵,他们要采用种种手段,以歌、舞、乐、诵等不同方式向神灵祈求,这时他们的角色还是巫师,其任务是乐神;但是当表演到她(他)的巫术灵验,她(他)与神灵业已沟通的时候,他们的角色也就随之而改变了,她(他)自身就成了降临至人问的“神”,任务则转而为乐人,即直接把神的思想和意志传达给世人。当然在整个祭祀仪式过程中,无论是处于哪一种形态,巫师都可说是“剧”中人,是贯穿始终的主要角色。
                  巫觋们在“以舞降神”的祭祀礼仪中除了歌舞,口中总要念念有词,此即为“祝”。 原始宗教仪式的祝词基本属于两类,一类是颂词,如蜡祭、社祭中的致祭者对各方神灵的颂赞;另一类是咒词,如傩仪中巫师扮成方相氏对疫鬼发出的诅咒和驱赶之语。 不完全属于此二类的当然也有,但不管是哪一种祝词,在宗教祭祀仪式中通过巫觋之口念出来,似乎都类同于后来戏曲中 台词”之类的念白。进入了角色的巫师们在祭祀过程中为了把虚幻的神灵尽可能活灵活现地展示给众人,给人们带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实感受,他就必须充分地运用各种手段,用一些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变形和夸张的装扮、声音、动作及仪式,来表现神灵的无形存在。后世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中所运用的一些基本功夫,可以说在古代的巫仪中已经初现端倪 。以今人眼光束审视这种现象,当初巫觋们祀神仪式中的言语行为动作,无异于是在演戏,他们的祭坛也就类于后世的剧场。巫师们以神灵的身份借助宗教祭祀仪式与观众(参祭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其表演与戏曲演出实质上是相通的。
                  原始宗教祭祀中还创造了“尸”这个角色。所谓“尸”又称“神保”或“灵保”,是以活的人来扮演某一种神灵的叫法。 因为古人相信神灵只能依附在与他样子很相像的人或事物上,所以若祭祀死去先人的神灵 ,一般就要选择被祭者的子孙来装扮成“尸”代表受祭的祖先。涉及到其他各种神灵虽有灵活变通之处,但通常情况下还是要有人装扮成“尸”代表神灵出现在祭礼之中的。对此王国维曾发表看法说:“古之祭也必有尸 宗庙之尸。以子弟为之。至天地百神之祀,用尸与否虽不可考,然《晋语》载:‘晋祀夏郊,以董伯为尸,’则非宗庙之祀,固亦用之。《楚辞》之灵,殆以巫以兼尸之用者。其词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凭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 。
                  祭祀仪式中,“尸”与致祭者(巫觋)常有装扮成大神、小神的活动,除主神外。有时还有陪神。宋人苏轼最早指出原始宗教祭祀中以人扮演成“尸”而代神受祭是一种戏剧表演性质的活动,他在《蜡说》文中颇为自信地写道:“祭必有尸,无尸曰奠。⋯⋯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猫虎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榛杖,以丧老物;黄笠草屦,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尽管在此议论中,博学多才的诗人把上古时代蜡祭中“ 猫虎之尸”的装扮者巫觋说成了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倡优,但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它是至今在有关史料中第一次明确地把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拟神表演联系了起来。其独到的见解曾给后人追溯古代戏曲的渊源带来深刻的启示。应该说正是基于同样的认识,清人董康才会得出“戏曲肇自古之乡傩”的结论。而王国维恐怕也正是在对远古时代巫觋祀神这一宗教文化现象深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自己的精辟论断:古之巫觋在原始宗教祭祀中的表演,“或偃蹇以像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12楼2014-11-13 14:17
                  回复
                    角色扮演、叙事、诗、乐、歌、舞,古祭祀基本要素


                    20楼2015-03-12 11:42
                    回复
                      周代,据记载齐国的风俗是“女子首祭”,也就是女子主持祭祀,《春秋公羊传.哀公六年》:“诸大夫在朝,陈乞曰:‘常之母(指陈乞的妻子,这是婉转的说法。“常”,指陈乞的儿子),有鱼菽之祭,愿诸大夫之化我也。’”陈乞说:“孩儿他妈有祭祀,大家都到我家喝酒去吧”。汉.何休解释说“齐俗,妇人首祭”,唐.徐彦进一步解释说:“主妇设祭,礼则有之,何言齐俗者?正以主妇设祭之时,助设而已,其实男子为首,即君牵牲,妇人奠酒;君亲献,妇人荐豆之类是也。若其齐俗,则令使妇人为首,故此传云:‘常之母,有鱼菽之祭。’”徐彦说:一般情况下,男子主祭,女子助祭,男女一起参加祭祀。齐国的做法是,女子主祭,男子助祭,女男一起参加祭祀。
                      当代男女平等,女子主持祭祀、男子主持祭祀都一样。


                      21楼2015-03-12 11:44
                      回复
                        加入角色扮演的祭祀活动或相应艺术表演活动,会用到面具。就从触动人心来说,一些看似简单的面具的魅力胜过很多夸张的面具,可以用于很多艺术表演活动,和部分祭祀活动。个人看法


                        23楼2015-03-12 14: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