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26
“汤坑”之名,由来已久,因汤(温泉)于得名。《清一统志》载温泉:“在丰顺县金鼎寨东门外山麓,曰汤坑,有泉从地涌出,可以熟物”。或云:居民挖土坑以盛热泉,冒出热泉汇集起来,便成一条条热水坑,人们就叫它为“汤坑”。
春秋战国时期属“闽粤地”。
《读史方舆纪要》载:“揭阳故城,在县西北,揭岭之南。汉置县,以揭岭为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丰顺县境内设立了揭阳戍,西汉初改为揭阳县。据测,今丰顺县汤西马山遗址一带。
《丰顺县志》云:“南礤乡之蓝田隘,一名石硿飞泉径,为秦戍守揭阳岭最南之关隘。汉六朝均为南北交通之要隘,建有石马营。
东晋义熙九年 (413) 废揭阳县,并在今潮州境内设义安郡海阳县,汤坑归海阳县崇义乡。
据《旧唐书》卷五十六、《唐书》卷八十七《林士弘传》和吴、周府志所载,唐初武德五年(西元622年),杨世略在唐来使的“招慰”之下,背著林士弘以潮(治所在今潮州市)、循(治所在今惠州市)二州之地降唐。林士弘遣其弟鄱阳王药师率兵二万围攻循州,杨世略“破斩之”。这位俚族头领杨世略,历南陈祯明、隋朝至唐,卒于垂拱年间,出生在义安郡海阳县蓝田隘的飞泉径(今丰顺县汤西南祭村)。杨世略降唐后,被任命为循州总管。成为历史第一位循州总管。在任其间,他促进了潮州、循州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进一步融合。
北宋宣和三年(1121),又于丰顺境内复设揭阳县,史称“复旧县治”,县治设于留隍乡(今丰顺县留隍镇)。可见秦设揭阳戍确在丰顺境内。绍兴二年(1132),又废揭阳县,全境并入海阳。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又恢复建制,县治初设于吉白村(今揭阳渔湖京岗)。后迁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
南宋时,蓝田都一名进士,名早郑国翰,他曾辞官归里,在飞泉岭下筑“蓝田书庄”(今丰顺县汤西飞泉岭)
揭阳县崇义乡置蓝田都(设在汤坑)。今揭东县锡场、新亨、玉湖、龙尾,揭西五经富、大洋,丰顺县汤坑、汤南、汤西、北斗、埔寨、八乡山。
明代以来已有圩集。乾隆《潮州府志》载有金鼎寨汤坑埠、汤坑圩(3、6、9)之名。原属海阳县(今潮州市),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析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18乡)金汤、金欧、金鼎、石坑、窑前、东里、田心、铜盘、罗家约、龙冲、仙田、大罗、石湖、循洋、曹寨、平城、祭下、八乡。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置汤坑巡司。
清-汤坑建“蓝田书院”。
民国廿五年(1936年)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区督察专署。汤坑市12乡——金镇、埔河、五权、新楼、新铺、埔寨、三友、八乡、揭岭、颖川、大同、四美。
解放后(1950年)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县城由丰良迁汤坑。汤坑区9乡——汤坑、汤南、汤西、附城、东联、北斗、埔寨、上八、下八。
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留隍、黄金、潭江划入大埔县。
1961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
1994年汤坑镇(面积52平方公里,辖7个居委会和9个村委会)
2004年汤坑镇(2004年10月原附城镇、东联镇并入汤坑镇)面积233.23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居委和32个村委会
汤坑镇(人民社区、五一社区、红卫社区、红旗社区、东山社区、城北社区、城南社区、金汤村、金丰村、金溪村、内岭村、大山背村、新铜村、铜盘村、金湖村、邓屋村)
附城镇(城西社区、东秀村、埔河村、虎局村、洋田村、富坑村、赤草村、中楼村、黎峰村、后安村、石联村、石桥村、苏山村、东里村、中联村、新田村)
东联镇(东联社区、下村、上村、吉坪村、棋坪村、东山村、均田村、梅溪村、横东村)
一份丰顺县灯谜史资料。据当地谜人所述,丰顺县原是潮州辖地。明朝崇祯末年,时有吏部员外郎邑人罗万杰和浙江温州府推官邑人柯化鹏相继回乡。为乱世苟安之计,筑寨自保。在一汤沟相隔之间(今汤坑镇),罗建金鼎寨、柯建金汤寨,与杨举人建的金欧寨互为犄角,三金(金汤,金欧.金鼎)。罗万杰于寨内筑街道多条,设置店铺260多间,招徕潮、澄、饶、普、揭各县潮人来此定居经商,潮人多善谜,为粉饰繁华,节日常悬灯击鼓开猜,谜面多是四句头或单句诗文的四书故谜,实启丰顺灯谜之先河,由此猜谜风俗沿袭至今。
榕江北河一一是由北斗溪(发源于桐子洋)汤西溪(发源于揭岭)汶水溪(发源于释迦岽)流合于汤坑称北河。再流汤南和揭阳县玉湖、月城、锡场、榕城、曲溪,至炮台双溪嘴注入榕江,长92公里。明清时,汤坑水运兴旺。大批货物由此处上岸,再由挑夫送往梅县的畲坑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