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巴拉太空计划吧 关注:82,822贴子:1,886,031

【2014-12-14】转 领先 高效 实用 苏联航天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苏军吧 http://tieba.baidu.com/p/3415986762
一转自:苏联主义网
原网址:http://www.cccpism.com/bbs/viewthread.php?tid=18996
作者:kgb1986
kgb1986同志的原话:
这篇译文的主要内容出自俄罗斯一本技术史材料,由书中第8-10章的内容删节而来(原文太冗长且数据过多),旨在向大家介绍下苏联的“海鹰”系列舱外航天服(基本到“海鹰”-ДМА为止,“海鹰”-М有机会单独发文),21КС宇航员机动装置(俗称太空背包的东西)外加“雨燕”舱内航天服(“暴风雪”航天飞机的专用服)。如果大家对航天领域的东西感兴趣,那么可以读读,当中的很多东西想必会是大家第一次见到。不过作为一个非理工科出身的翻译爱好者,在遣词和理解上多少会有点点误差,希望大家可以谅解。
本文为习作,不涉及盈利目的,如果要转载或引用,特别是转照片,须注明文章出处并申明版权属于俄文原作者
最后再提一句,国内很多资料似乎把苏联航天服的型号(甚至功能)搞混了,苏联舱外航天服的发展脉络应该是“金雕”——“鹞鹰”——“海鹰”,舱内航天服主要就是联盟飞船用的“隼”航天服(材料中单列为第7章,有机会再翻译过来)。加加林穿戴的СК-1舱内航天服和列昂诺夫用的“金雕”舱外航天服本文未涉及,想要了解的童鞋需要自行查找下资料了。
本文的主角——“海鹰”(ДМА)航天服和21КС机动装置
图为1990年2月1日,宇航员А. А.谢列布罗夫(А. А. Серебров)正在“和平”号轨道站外进行苏联首次舱外机动。(后来宇航员А.С. 维克多年科(А.С. Викторенко)还进行过第二次舱外机动,可惜这却是苏联航天最后的绝唱了,21КС机动装置原本是为“和平”号和“暴风雪”号计划专门研制的,用于支持在轨建造和装配大型空间结构。另:本文中共有三张21КС的彩色清晰照,应该是国内首次出现,先前国内网络上的照片色彩失真且较为模糊。)
第一部分(原第八章)
-----------------------------------------------------------------------------------
第一节 “海鹰”航天服历史简介
第二节 “海鹰”航天服的结构及型号发展
第三节 “海鹰”航天服在轨使用的统计数据(含三个历史小故事)
-----------------------------------------------------------------------------------


IP属地:福建1楼2014-12-14 20:32回复
    第一节
    “海鹰”航天服历史简介
    60年代后期,中央机械制造设计局(即切洛梅设计局)进行了“钻石”轨道站的研制工作,并计划在轨道站上使用舱外航天服(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宇航员能够顺利从运载飞船进入轨道隔舱)。在上述项目启动之时,“星辰”科研生产联合体(以下简称“星辰”联合体)就已在航天服方面预先完成了大量的技术积累和研究工作——其带来的成果就是配有РВР-1П背包(译者注,背包型生命保障装置)的“鹞鹰”航天服,为Л-3计划——登月行动指挥员研制的半硬式“海鹰”航天服,以及“鹰”式软体航天服(译者注,也是一种为登月行动准备的航天服)。其中“鹞鹰”航天服在1967年作为最成熟的产品通过了“钻石”轨道站气闸舱内的试验,并开始生产。
    “鹞鹰”航天服和“海鹰”航天服多为大家所知,而“鹰”式软体航天服几乎无人知晓,遗留下来的照片也不多(位于上方那张图中,左侧为不带外罩的外观,右侧为带外罩的外观)。
    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仍有一个课题尚待解决——即如何在多个飞船上配备救生航天服的问题,尤其是“联盟”7К-ВИ战斗飞船以及与“钻石”轨道站配套的运载飞船,它们都有配备救生航天服的要求。因此在为轨道站选择航天服方案时,就无法回避通用航天服的配置问题了。然而,即想要航天服即具备救生功能,又要想航天服具备舱外使用功能,实际的结果是大大减少了可用的航天服结构方案
    例如,半硬式航天服由于难以配置减震座椅(用于发射起飞和降落时)而无法兼具救生功能。又例如,舱外航天服的技术要求几乎很难与救生航天服相兼容——按照技术文件规范,在宇宙飞船外首先使用的加压舱外航天服强调的是牢固可靠(以保障安全),且它配备的一系列装置是救生航天服用不上的。而加压救生航天服只在事故情况下才会有用,在标准飞行条件下,它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地方便宇航员在紧凑的舱室内进行移动和工作。最终,“星辰”联合体的研究人员建议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航天服以完成舱内活动到舱外活动的转换:一种是为每个宇航员配备的极轻便型救生航天服(译者注,这一方向最终发展成为了“联盟”宇宙飞船用的“隼”救生(舱内)航天服),另一种是复杂但可靠的舱外航天服。这一思路的提出,有效解决了航天服结构上的诸多限制问题,也确立了“海鹰”航天服(以Л-3计划——登月行动指挥员航天服为基础)作为有前途方案的地位
    “海鹰”航天服具备诸多优点,例如能够方便地调整尺码,便于不同的宇航员在轨穿戴使用;易加工改进以装载可拆卸式的自耗组件(每一次舱外活动后必须更换);半硬结构可靠性高,工作压力可达到40千帕等等。1969年11月,“海鹰”航天服通过了“钻石”轨道站气闸舱内的试验,中央机械制造设计局依照“星辰”联合体的建议,决定采用更为先进的“海鹰”航天服取代“鹞鹰”航天服。
    莫斯科宇航员纪念展览馆内陈列的“鹞鹰”航天服,方形“铁箱子”就是РВР-1П背囊,自耗组件应该还没有“随插即用”化
    在А. И. 埃基斯(А. И. Эйдис)及В.Н.切洛梅(В.Н. Челомей)1969年11月20日作为副手批准,Г. И. 谢韦林(Г. И. Северин)作为主要负责人
    1969年11月28日批准的决定中书中写道:
    ““海鹰”航天服用于供一名或两名宇航员通过气闸舱(气闸舱出舱口直径为785毫米)进行舱外活动,并在宇宙飞船外壳上完成设备维护工作,也可借助独立的助推装置(作为单独的技术任务,由中央机械制造设计局订货)离开飞船进行机动,以执行任务。


    IP属地:福建2楼2014-12-14 20:34
    回复
      “目前正在详细研究为“海鹰”航天服研制和配备带有无线电通信装置、遥测技术装置和电源装置的自主部件的问题。”
      该决定书中还规定,在“钻石”轨道站上,穿戴航天服条件下的舱外活动应实现每次5小时,每2.5个月内应实现2-4次舱外活动。还打算研究在轨道站上对航天服生命保障系统(使用氧气和水)进行补充的办法以及研究如何更换吸收罐(译者注,一般是利用活性炭吸收清除臭气、二氧化碳和尘埃)
      不过,由于“钻石”轨道站项目本身进展缓慢,外加美国天空实验室计划带来的压力,中央试验用机械制造设计局(即第一试验设计局,后来的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的科研团队在1969年末提出了尽快建造科研-国民经济通途轨道站的意见,这种轨道站使用“钻石”轨道站项目现成的技术成果和组件,只是其使用的系统由“联盟”飞船的系统改进而来
      根据这一建议,苏联政府于1970年2月9日做出了研制ДОС-7К持久轨道站的决议,到了1971年4月19日,以“礼炮”命名的第一个该类型轨道站就已经发射入轨
      在上述政府决议的带动下,1970年初开始了对“海鹰”航天服的实验性改进,以使其能够与ДОС-7К持久轨道站相配套。到了同年4月,中央试验用机械制造设计局就得到了改进型“海鹰”航天服的原始数据。改进后的航天服被称为“海鹰”-Д(Д即为持久轨道站(ДОС)的首字母),主要在使用寿命上(延长了在轨使用期限,增加了可用次数)和维护性上(更加便于宇航员在轨进行航天服自主维护,不必频繁返回地面)进行了大幅优化
      按照原始数据,“海鹰”-Д航天服的计划在轨使用期限为3个月,每次舱外活动的总时长不少于10小时(含补给时长)——能够完成3-4次(时长为2到4小时的)舱外活动。两套处于待用状态的“海鹰”-Д航天服加在一起,其总重量不超过216公斤(整套设备重量,包含轨道站上的设备)
      --------------------------------------------------------------------------------------------------------------
      一整套“海鹰”-Д包含有如下保障设备:
      存放设备——保证航天服在轨道站上处于规定位置;
      维护设备——用于进行必要的航天服维护工作,完成航天服的工作准备;
      过闸设备——用于完成通过气闸舱的工作;
      供给设备——用于补充氧气瓶,加水,更换吸收罐及干燥航天服,以便再次进行舱外活动。
      --------------------------------------------------------------------------------------------------------------
      “海鹰”-Д航天服及其背包(带有生命保障系统)的图纸也在1970年制成,之后便开始了针对航天服部件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旨在使它们能够长时间保存于轨道站并重复使用。1971年,制成了一系列技术测试部件,其中包括 :与1型航天服用对接装置(БСС-1)配套的轨道站部件(1型航天服用对接装置(БСС-1)用于建立航天服与轨道站闸门设备之间的辅助液压连接);БВС-2轨道站通风系统(用于干燥航天服);用于供电、通信和遥测的电缆索(脐带)——其长度可以保证出舱后15-20米距离内的活动,同时也是宇航员的安全绳。此外还进行了针对可更换组件、轨道站供给系统的试验性测试
      然而,受到“钻石”轨道站部件延期交付的影响,以及中央试验用机械制造设计局做出了不在“礼炮”-1号轨道站上使用“海鹰”-Д的决定,1972-1973年,航天服的结构改进工作和各类测试工作一度受阻,直到1973年5月“星辰”联合体向中央试验用机械制造设计局提出交涉,请求尽快解决“海鹰”-Д的入轨使用问题。之后双方很快就在1974年1月达成正式协议(6月又下达了最终技术任务书),即“海鹰”-Д航天服将在“礼炮”-6号(另一个编号为持久轨道站5号(ДОС-5)) 轨道站上投入使用。
      1976年左右,“海鹰”-Д航天服的生理学测试、技术测试、系统测试及液压系统长期试验(为期1-2年)均全部结束。1977年中,完成了“海鹰”-Д航天服的寿命测试、垮部门协作试验(和气闸舱系统一起由国家空军科学研究所进行试验),之后随即在“礼炮”-6号轨道站上配备了第33号、第34号、第35号、第36号、第38号“海鹰”-Д航天服及其配套装置(第33号、第34号为常备,第35号、第36号、第38号为备用)。在配备工作进行的同时,也展开了一系列宇航员训练工作,如“星辰”联合体、国家空军科学研究所的气压舱训练,水中失重训练以及图-104飞机上的飞行试验室训练。)
      “海鹰”-Д航天服(第38号)的外观,右为不带外罩,左为带外罩。
      再后来的事就是众所周知的了:1977年12月20日,宇航员Ю. В. 罗曼年科(Ю. В. Романенко)和Г.М.格列奇科(Г.М. Гречко)从“礼炮”-6号轨道站出发,首次穿戴着“海鹰”-Д航天服实施了舱外活动。
      宇航员Ю. В. 罗曼年科正在准备“海鹰”-Д航天服以进行“礼炮”-6号轨道站上的首次舱外活动(照片由宇航员Г.М.格列奇科拍摄)

      Ю. В. 罗曼年科和Г.М.格列奇科从太空归来后,与科研人员的合照,1978年。(照片正中坐着的三人分别为Ю. В. 罗曼年科、Г. И. 谢韦林、Г.М.格列奇科)
      当然了,不那么为人所知的事实也是存在的:实际上从1970年代初到1970年代中期,将“海鹰”-Д航天服与“钻石”轨道站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并未停止,甚至还进行过(包含“海鹰”-Д航天服在内的)轨道站生命保障系统的跨部门协作试验以及ТБК-60热压舱内的保温保压试验,还研制出了与Б-3型航天服用对接装置配套的轨道站部件。这些工作彻底结束是在“礼炮”-6号轨道站发射之后,随着“钻石”轨道站项目的终止才不再继续。
      “海鹰”航天服在“星辰”联合体的ТБК-50热压舱内(译者注,技术细节上肯定和ТБК-60不同)进行试验


      IP属地:福建3楼2014-12-14 20:37
      回复
        第二节 “海鹰”航天服的结构及型号发展
        苏联解体前,“海鹰”航天服主要发展出了3种型号(译者注,指由登月用基础型号衍伸而来的3种)。航天服结构随着在轨操作条件的变化以及任务半径的扩大不断进行调整。同时,航天服的可靠性和协调性也在任务执行结果、宇航员建议及消除缺陷研究工作的影响下不断提高。
        第一型为“海鹰”-Д,用于执行“礼炮”-6号,“礼炮”-7号轨道站上的任务。第二型为“海鹰”-ДМ,主要在“海鹰”-ДМА问世之前的中间期内使用(“和平”号轨道站发射后的头两年也配备的是“海鹰”-ДМ)。第三型“海鹰”-ДМА则主要用于“和平”号轨道站,并计划在“暴风雪”航天飞机上使用。
        “海鹰”航天服结构的参考图(译者注,这张图实际上是苏联解体后才研制出的“海鹰”-М,头盔顶部有一圆窗为该型号特点),
        按序号依次为:
        1--蓄电池;2--主氧气瓶;3--遥测装置;4--湿气分离器;5--测量仪器组;6--换热器;7--过滤器;8--供水箱;9--(二氧化碳及臭气)吸收罐;10--背包;11--主要和备用风扇;12--备用氧气瓶;13--压力调节器;14--胸甲(硬的上躯干);15--箱体(背包)连接点;16--饮水箱;17--水冷服;18--内衣;19--主要和备用泵;20--无线电台;21--软的下躯干;22--电连接器(接头);23--安全绳;24--可调节长度的安全绳;25--联合连接器(接头);26--电动控制板;27--压力计;28--头盔;29--滤光器;30--头盔顶部圆窗;31--照明器(灯);32--袖子(软的可活动上肢);33--辅助控制板;34--(航天服)连接点;35--自主操作的可拆卸装置;36--应急供氧软管连接器(接头);37--靴子。
        “星辰”联合体试验员伊维杨斯基(Ивянский .A. M)正在穿戴航天服(译者注,照片中的型号为“海鹰”-М)
        “和平”号轨道站上的舱外活动。(译者注,型号也为“海鹰”-М,苏联解体后拍摄。通过此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海鹰”-М航天服头盔顶部的圆窗,这是之前的型号所没有的)
        “海鹰”-Д与基础型的区别在于:大幅改变了背包内设备、生命保障系统的布局配置,以保证氧气瓶、吸收罐能够简便更换,(生命保障系统的)冷却系统能够易于(使用水)补充;蒸发式热换器换为了升华式换热器;统一了主氧气瓶和备用氧气瓶的规格标准:都拥有1升容量以及42毫帕的工作压力(基础型的备用氧气瓶容量为0.4升);主氧气瓶的位置从背包内腔移动到了背包外表(背包下部),以保证方便更换;最后,改变了水冷系统管路的工作模式,从而保证了过闸时水冷服内的水循环,而无需再借助轨道站上的泵设备(基础型则需要依靠宇宙飞船或登月舱上的泵来维持过闸时水冷服内的水循环)。
        “海鹰”-Д与“海鹰”-Д之间,按照生产批次的不同也存在差异。相对于“礼炮”-6号轨道站上使用的“海鹰”-Д,“礼炮”-7号上的“海鹰”-Д在结构上有一些额外的变化,例如注射器的位置从背包内移动到了航天服外壳上(详见“海鹰”-Д航天服自主生命保障系统基本示意图),采用了分离器以去除冷却水中的气泡,修改了轨道站上航天服配套(保障)设备的结构。


        IP属地:福建4楼2014-12-14 20:38
        回复

          “海鹰”-Д航天服自主生命保障系统基本示意图(“礼炮”-7号轨道站版本):
          (а) 主氧气系统; (б)备用氧气系统; (в)氧气管路; (г)冷却水管路;(д)供水管路; (е) 通风回路
          其中有:1--航天服外壳的内腔;2--压力调节器;3--注射器;4和14--带有主要氧气储备和备用氧气储备的组件;5--水分收集器(吸湿器)——水分分离器(脱湿器);6--升华式换热器;7--带有分离器的液压蓄压器(液压蓄能器);8--水泵;9--带有水储备的水箱,用于向换热器供水;10--水冷服;11--测量组件;12--二氧化碳和有害杂质吸收罐;13--主要和备用风扇;15--联合连接器(接头),用于过闸时将航天服管路与轨道站上的设备连接起来;16--联合连接器(接头)的输出接线板(上面有控制旋钮,用于启动升华式换热器和操纵冷却水温度调节开关);17--启用备用氧气储备和启动应急供氧和的开关;18--遥控系统( 用于转换航天服内的压力状态和启动注射器)。
          1969年至1984年,共有34套“海鹰”-Д航天服被生产出来,其中7套被用于执行航天任务,最大使用寿命为2-2.5年。从1977年起至1984年底,共使用“海鹰”-Д航天服完成了13次舱外活动,其中“礼炮”-6号轨道站上3次,“礼炮”-7号轨道站上10次。
          根据中央试验用机械制造设计局1980年10月16日的记录,也曾计划在“暴风雪”航天飞机(译者注,当时尚在研制)上配备“海鹰”-Д航天服,设想的使用方式为:在航天飞机为期7天的飞行中完成3次时长为5小时的舱外活动或是在航天飞机为期30天的飞行中完成至少6-8次舱外活动。过闸(活动)要么在气闸舱内进行,要么就是在航天飞机的对接舱内实施。


          IP属地:福建6楼2014-12-14 20:40
          回复

            莫斯科宇航员纪念展览馆内陈列的“海鹰”-Д航天服,注意在头盔部位多出了一个金属保护罩,和之前文中所发的“海鹰”-Д黑白照片有所不同。
            “海鹰”-Д航天服通过20米长的多线电缆索与轨道站上的设备相连,电缆索起的作用为:向航天服系统供电、保证无线电通信、传递与航天服运作相关的遥测信息以及宇航员的状态信息。电缆索的存在能够保证宇航员在气闸舱附近进行舱外活动和工作,然而“星辰”联合体并不满足于此,因此在“海鹰”-Д航天服成功应用于“礼炮”-6号轨道站之后,“星辰”联合体就展开了“海鹰”-Д改进型的研制工作,其成果便是具有过渡意义的“海鹰”-ДМ航天服和实现了完全自主运作的的“海鹰”-ДМА航天服(“海鹰”-ДМА航天服的完全自主性主要得益于新增的可拆卸式装置组件)。

            宇航员В. А. 德扎尼贝科夫(В. А. Джанибеков)和宇航员В. П.萨文内赫(В. П. Савиных)正在准备“海鹰”-ДМ航天服以进行“礼炮”-7号轨道站上的舱外活动!
            “海鹰”-ДМ航天服的文件资料于1983年形成,并于同年获得了16套的订货。针对 “海鹰”-ДМ航天服,研制了新的电子——无线电系统控制板,同时对航天服的电路图、有线网(线路走向)做了相应修改,也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改进措施以提高可靠性和工作性能,其中包括:重新配置背包内设备;加工改进航天服壳体(例如改变了注射器的布局,它位于航天服外壳的前部);提高袖子(软的可活动上肢)的灵活性;在头盔部位采用安全帽;研制辅助液压系统的联合控制板;重制管路联合连接器(接头)的主要阀门;改进测量设备、水泵及水箱(简化水箱的更换过程);在航天服一处密封外壳上采用装甲材料;采用应急供氧软管;减少水冷服的冷却面积;在头盔上安装照明器(灯)。
            “海鹰”-ДМ航天服于1985年中旬被带上“礼炮”-7号轨道站,之后又被带上了“和平”号轨道站(1986年3月)。在“和平”号轨道站上完成5次舱外活动后(最后一次是在1988年6月30日),为两艘“进步”货运飞船带来的“海鹰”-ДМА所替代。

            “海鹰”-ДМ航天服,左臂外罩上带有“和平”号轨道站任务徽章
            “海鹰”-ДМА航天服已经能够脱离电缆索使用(先前的型号需借助与轨道站设备相连的电缆索工作)。在“海鹰”-ДМА航天服上新增了专门的可拆卸式组件(详见下方图片),其中包含有电源(航天服用蓄电池)、无线电遥测系统组件和天线馈线装置(无线电台系统),无电线天线本身则被集成在了航天服的改进型外罩上。无线电系统可保证宇航员同时与轨道站和最近的中继站(主要用于与地面保持联系)进行双向通信,舱外宇航员之间的空间通信则由轨道站系统保障,通话器可借助按钮打开,也可借助“声音自动装置”工作。

            “海鹰”-ДМА航天服的基本线图(本来还标有尺寸,奈何找不到更清晰的图了)

            “海鹰”-ДМА航天服上新增的专门可拆卸式组件,带有电源(航天服用蓄电池)、无线电遥测系统组件和天线馈线装置(无线电台系统),可参见先前在本节中所发的航天服结构图(序号1和20)。
            “海鹰”-ДМА是作为航天服——宇航员机动装置项目(1985年9月25日根据决议正式立项)的一部分进行研制的,因此还设计了与机动装置配套的结合部件(编号为21КС的机动装置于1990年成功进行飞行试验)

            “海鹰”-ДМА和与其配套的21КС宇航员机动装置(下一部分中会详细介绍)
            “海鹰”-ДМА在结构上与之前型号的差别和改进之处是:再次改进了航天服的硬体部分;在航天服的下部软体处,采用了穿过专用可拆卸安装座的腿部外壳结合件,使航天服的软体部分在损坏和磨损后能够被更换;稍稍增加了航天服的内部体积,修改了用于固定航天服的前(部)连接锁(以“销”的形式出现)的设计;改进了航天服的密封手套,同时采用密封袖口以确保密封手套破损的情况下航天服密封性能维持一定时间;安装了容积加大的新型ЛП-6二氧化碳和废气吸收罐(使航天服的(单次)自主工作时间达到6小时);改进了风扇(采用了新型电机)和头盔(提高了电声学装置和器件的性能);(由于舱外活动时不再使用电缆索)采用了补充的安全绳。
            1987年,在“海鹰”-ДМА问世后,形成了以“海鹰”-ДМА替代“海鹰”-Д作为“暴风雪”航天飞机舱外服的决议。与此同时,为了配合计划建造的“和平”-2号轨道站,也展开了“海鹰”-ДМА的后续改进工作,这些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在未来成为了“海鹰”-М航天服的基础......


            IP属地:福建7楼2014-12-14 20:43
            回复

              “海鹰”-ДМА航天服(上)和“海鹰”-М航天服(下)在“星辰”联合体内进行装配和检测(苏联解体后拍摄)

              海鹰”-ДМА
              航天服硬体部分(а)与“海鹰”-М航天服硬体部分(б )的对比图:1--头盔;2--头盔顶部圆窗;3--(玻璃)面罩;4--肩部开孔;5--腰部安装座;6--硬体部分边框

              海鹰”-ДМА航天服(左)与“海鹰”-М航天服(右 )的外形、背包细节对比图
              再回过头来说说轨道站设备的改进:“海鹰”-Д航天服在“礼炮”-6号上时,使用的是与1型航天服用对接装置(БСС-1)配套的轨道站系统。航天服在进行出舱准备和过闸时,借助该系统与轨道站上的氧气瓶、换热器(冷却水冷服的循环水)连接起来。该系统的部件上还装有水(即水冷服的循环水)温度调节开关。
              在“礼炮”-7号轨道站和“和平”号轨道站上,使用的是与2型航天服用对接装置(БСС-2,以及后来的БСС-2М)相配套的轨道站系统,它包含有风扇、水分收集器(吸湿器)和二氧化碳吸收罐。航天服在过闸时借助该系统运作,而不消耗自身携带的生命保障系统自耗储备,从而达到延长舱外自主工作时间的目的。“礼炮”-7号轨道站、“和平”号轨道站的站上系统还带有软管纽带、电缆索和氧气瓶,过闸过程中的航天服供电、循环水冷却由站上系统来保障。

              БСС-2М航天服用对接装置全貌

              БСС-2М航天服用对接装置(“和平”号轨道站版本)基本示意图:
              1--从轨道站气瓶中而来的氧气;2--轨道站上的航天服控制组件;3--航天服工作模式控制旋钮;4--风扇;5--水分收集器(吸湿器);6--二氧化碳吸收罐;7--(管路)向轨道站上的热换器而去;8--管路联合连接器(接头);9--冷却水管路;10-(管路)向航天服通风管路而去;11-(管路)由航天服通风管路而来;12--向航天服输氧的管路;13--航天服压力调节器;17--应急软管;18-(管路)向第二套航天服而去。
              “海鹰”航天服除了3种在轨使用的发展型号外,还有相应的训练用型号,总体上分为三类:“海鹰”-В、“海鹰”-ГН和“海鹰”-Т,其中字母В意为通气的,ГН意为水中失重,Т意为练习(译者注,例如“海鹰”-Д的两种训练型号即为“海鹰”-Д-В和“海鹰”-Д-ГН,其余的以此类推)。

              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正在准备使用“海鹰”-Д-ГН进行训练,从左向右依次为:Г.赛韦林(Г. Северин )、И. 阿布拉莫夫(И. Абрамов)、 身着水冷服的宇航员Л. 基吉姆(Л. Кизим)、Б. 米哈伊洛夫(Б. Михайлов)

              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海鹰”-ДМА-ГН训练用航天服整体外观(宇航员正在穿戴“海鹰”-ДМА-ГН训练用航天服)

              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宇航员正在水池中进行模拟训练
              “海鹰”-В系列的训练用航天服主要用于进行空中失重训练(在飞机上人为制造出的失重过程一般持续数十秒),也用于一系列地面上的试穿工作。“海鹰”-ГН系列顾名思义,用于在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进行水中模拟失重训练。“海鹰”-Т系列出现得较晚,根据1985年的决议立项研制(和21КС宇航员机动装置项目一起在同一个决议中立项),用于在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的“出口”试验台上进行出舱模拟练习(在不降低外界压力的地面条件下模拟宇航员的过闸过程)。 “海鹰”-Т系列的训练用航天服采用标准规格,不同之处在于改装了部分通风系统、供氧系统、传感仪器、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借助外部空气源即可实现航天服加压并能在地面条件下模拟出各种需要的状况(如设备故障、脱离航天服、启动应急信号装置等等)。


              IP属地:福建8楼2014-12-14 20:48
              回复

                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宇航员正在“出口”实验台上进行练习(型号为“海鹰”-М-Т,苏联解体后拍摄):上方的图为“出口”实验台整体外观,下方的图为教员正在准备训练用航天服


                IP属地:福建9楼2014-12-14 20:49
                回复
                  全文完,感谢译者,一转者


                  IP属地:福建11楼2014-12-14 20:54
                  回复
                    支持一下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2-14 21:12
                    回复
                      穿上可否突入大气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2-14 22:19
                      回复
                        不能单兵载入差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2-14 22:45
                        回复
                          苏军吧的握爪


                          IP属地:北京17楼2014-12-14 22: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