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吧 关注:21贴子:119
  • 0回复贴,共1

写在纪念石壸一百周年的日子里 文/木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在思索其它事情时忽然间想到,《江苏画刊》1985年7月李小山发表了《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这个说法,成为画界一时的时髦话题。文章认为很多时尚名家“停滞不前了,粗制滥造是他们的主要毛病。”还强调“在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中……在反叛传统的同时,也落入了旧瓶装新酒的俗套……不仅丢掉了他们老师画中的生气,也将他们本来就没有完成的艺术探索,僵硬地固定下来,变成了一种规范化的模式……”若言是非,我对此并无说道。但不久便推出了南陈(子荘)、北黄(秋园)两位大师,一从“思想绘画”一从“传统发扬”二者的出现,其意指中囯画传统发展道路是宽阔地,并非“穷途末日”或可是对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的反驳,是有意还是巧合呢,不得而知。总之应算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吧。俗话说得好“汤圆浮面了就得舀”这也是时运循生的道理……当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们的而不是懒人。
在纪念石壸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因为我生在巴蜀地区,算是石壶的“粉丝”吧,就单说说“南陈” 。陈子庄号石壶,一个颇具传奇的人物。在书画界论资格他是前辈,当尊敬为先生,六十年代我在成都文化宫“工人画室”习画时曾得先生教益,尔后对他的“绘画思想”也认真地做了一些功课,同时也研讨过一些关于陈先生的生平与其得失……
先生只擅小品?其实,小品不小而从小见大,决非“斗方居士”之窄额。任何一件事情对生活的追述都源自天地,天地之交,人在其中承而续传,故尔得三,天、地、人。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的运动定律与人类的以情感放诸于四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人的因素。太极九九归一法则,作为一名丹青不可不识。由五官而纳入,于心气而思索,寻口手而散发……一画之始。以丹青之胸襟,丹青之事,以此打动其能被打动的人们,这便是石壶的绘画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思想绘画”。丹青获有激情方生感叹,思维的敏捷程度最须稍纵即逝,如白驹之过隙般地纯熟。至于笔墨,任其自然之道,若在“五乖”“五合” 范畴之内,情随事迁并不为奇。勿论一纸之优劣,尺寸之短长,品茗引思,重在其味、与格调的高尚。先生小品世之绝妙,正是得力于他早年荣昌求生活,苦中取乐;更得力于先生的长期坚持托素写照,和他对“外师造化”“山川写意”的养育。学以致用,成之必然。
有人说陈先生不善大幅?若作巨幛“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就如是说,这是众所周知的,创作大幅需要长时间地从细枝末节次第道来,面积与时间的正比形成矛盾,性格的决定与情感的交叉,往往牵制着即景生情。有怀必吐的吟咏和细细地推敲,七步诗的故事与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故事,两者之间虽得辨证,但是也可以说是完全的两码子事,这就是“情绪”陈先生既然以思想绘画,这思想也绝非单一。从多方的思考,例如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的不同,时代的社会意识所带来的似有似无的种种轻松与圧力等等,需要创作大尺幅的机会极少或似乎不可能。而留存所得的大幅作品又因时功不促,材料低下诸多不便,自然不如即兴挥洒的小品精神充沛。所以大幅作业的成就另作别论。当然,当在他以后成为公众人物时,有很多话题自然会得到公允、公开讨论,对进一步研究陈子庄绘画思想,提供更多线索,使其更加完美。
陈先生处于穷困时期,作品间津者极少价位也很低,效益似乎为零。而今的作品价值飚升,一幅小品也能拍出好几万,有的可以卖到10万乃至100万,因此赝品自然也不断增多。当一个人做出了成就而又得以认定之后,自会有一批人来撷取胜利果实,取食圣水,这也是自然之事。仅就“市场说话”的纯商业角度而论,假一幅石壶的作品,所刧取的非法获利面值是很大的,比起一般性书画作品要高过数倍或更多。小人言利,自不必说。劣质赝品却严重地破坏着艺术的本性,撕裂着人品与我心所属。陈先生作画自来讲“真” 对于造假决不容忍,更不能为金钱而做假。他对张大千先生的假石涛是持反对态度的,对张的“因袭他人” 曾提出过批评他说:“同能不如独擅……张大千的画全是别人的现成套子,谈不上独擅了。”(石壶论画语要)的确,张大千仿制石涛以假乱真,却也有假画技艺高过原作的现象,故宫博物院就留存有水准很高的赝本。如果从艺术角度看,辜且或可容忍?但可以肯定地说假的就是假的,假货所缺少的正在一个“真”字。既然先生是用“思想绘画”。对他的作品辨别署名是做假与否,或者可以从“心”省视,品读真心,将崇敬之心保存在心底。视假不买,假画自灭。
白石老人说“似我者死。”旨在讲独立思考和自我本性的重要性,一味的模仿,缺乏自己的风格,难成大气。陈先生的崇拜者不乏人众,其下声势浩大,但能就“思想绘画”而言者却鲜见之,我们都希望陈派艺术发扬光耀,希望总是很大,做起来确非易事。用思想去画画,谈何容易,除今陈先生而外,尚无从者。值此“纪念石壶一百周年” 的日子里,首先最要呼吁的就是这句话,门下不可能用己身去“完善”先生,但又决不可以脱离先生自然体现的整体认识……而是应该尊崇先生服从其“绘画思想” 的教义。先是“予脱胎于山川”的苦思苦学,然后才是“山川脱胎于予”的悟道行道。大路之成,日积月累,目标一致,然须手段各一,“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唤起你对欣赏者似曾相识的感受和联想吧,触发其情怀,对其造成影响。“子庄画派”当由此产生!
2014.5.于云邻居
子庄作品

子庄作品

木邨作品




1楼2014-12-16 17:0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