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歌吧 关注:11贴子:423
  • 0回复贴,共1

中国古代时间概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古时的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
古人天干地支记时:
子:23-1,三更
丑:1--3 ,四更
寅:3--5, 五更
卯:5--7
辰:7--9
巳:9-11
午:11-13
未:13-15
申:15-17
酉:17-19
戌:19-21, 初更
亥:21-23, 二更
-
时间的表示法和在古文中的称呼
以申时(15:00-17:00)为例:“申初”指的是15:00,“申正”指的是16:00,“申末”指的是16:00-17:00之间
-
关于时间的其它称呼
子:(23-1) 夜半 (午夜、子夜、夜分、中夜、夜中、丙更、夜午)
丑:(1-3) 鸡鸣 (荒鸡)
寅:(3-5) 平旦 (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早晨、昧爽)
卯:(5-7) 日出 (点卯、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
辰:(7-9) 食时 (早食、宴食)
巳:(9-11) 隔中 (禺中、日禺、日禺中)
-
七十二候
一候为五日,用鸟兽草木的变动来验证月令的变易(大概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准)。宋王应麟《玉海》:“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一年每月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一岁有七十二位候,每月有六候。 另据《月令》,《时训》,清《时宪书》等记载,每月物候和自然的现象(即七十二候)如下:
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只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
仲春之月:桃如华,仓庚(即黄鹂)鸣,鹰化为鸠,玄鸟(燕)至,雷乃发声,始电。
季春之月:桐始华,田鼠化为鹌鹑,虹始见,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鸟类)降于桑。
孟夏之月:蝼蝈(即蛙)鸣,蚯蚓出,王瓜出,苦菜秀,糜草死,麦秋至。
仲夏之月:螳螂生,伯劳始鸣,反舌(百鸹)无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季夏之月: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仲秋之月:鸿雁来,玄鸟(燕)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凅。
季秋之月: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即花)。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蛤,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
仲冬之月:鶡旦(求旦之鸟)不柠,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季冬之月:雁北乡(同向),鹊始巢,雉鸣鸡孵,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19 12:4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