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及至隋,名臣辈出,家风清谨,郑氏子孙皆为名门儒士。
郑书垣,荥阳郑氏十二世孙,字子善,隋名士,自冠时才学名扬天下,进隋太学为官。隋末,恭帝杨侑推暴政,遂辞官归乡,致身族学,不问政事。
太祖开唐,广纳贤良,闻郑书垣才名,招为臣,为国子监司业。太初五年,郑婕妤因晋阳王坠亡一案被废,入冷宫。太初九年,郑书垣上书辞官,由其长子郑清绍接任国子监司业一职。及至太初二十一年,代王李式册为太子,同年郑婕妤病逝,追封淑妃。
太初二十四年七月,太祖病逝,皇太子李式遵遗诏登基为帝,改年号延兴。同年任母族荥阳郑氏长子郑敬泽为司马。郑敬泽,字继飞,自幼有奇才,与高祖甚密。延兴二十年,东宫位缺,中书令崔有零,尚书令杜归之分别拥皇五子李元宽、皇八子李元珏为太子,高祖问郑敬泽,敬泽不语,帝亦无言,只赠其黄金。同年,高祖则册皇七子为皇太子。
延兴二十八年,高祖逝,皇太子李元官登基,改年号永元。郑敬泽长子郑弘年拒荫护,从科举。永元二年中进士,十年沉浮,官至御史中丞。永元十二年,病逝。郑敬泽次子郑弘昌,字温岭,亦从科举,极敬兄长,兄长逝后对其子女多有照拂,永元二十六年官至工部侍郎,年底,逝。郑弘年长女郑雅诗,永元二十三年东宫大选为承徽,天统元年新帝登基,晋其为才人,同年底,病逝。
天统元年三月,帝授郑弘年长子郑咏归门下侍中一职。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及至隋,名臣辈出,家风清谨,郑氏子孙皆为名门儒士。
郑书垣,荥阳郑氏十二世孙,字子善,隋名士,自冠时才学名扬天下,进隋太学为官。隋末,恭帝杨侑推暴政,遂辞官归乡,致身族学,不问政事。
太祖开唐,广纳贤良,闻郑书垣才名,招为臣,为国子监司业。太初五年,郑婕妤因晋阳王坠亡一案被废,入冷宫。太初九年,郑书垣上书辞官,由其长子郑清绍接任国子监司业一职。及至太初二十一年,代王李式册为太子,同年郑婕妤病逝,追封淑妃。
太初二十四年七月,太祖病逝,皇太子李式遵遗诏登基为帝,改年号延兴。同年任母族荥阳郑氏长子郑敬泽为司马。郑敬泽,字继飞,自幼有奇才,与高祖甚密。延兴二十年,东宫位缺,中书令崔有零,尚书令杜归之分别拥皇五子李元宽、皇八子李元珏为太子,高祖问郑敬泽,敬泽不语,帝亦无言,只赠其黄金。同年,高祖则册皇七子为皇太子。
延兴二十八年,高祖逝,皇太子李元官登基,改年号永元。郑敬泽长子郑弘年拒荫护,从科举。永元二年中进士,十年沉浮,官至御史中丞。永元十二年,病逝。郑敬泽次子郑弘昌,字温岭,亦从科举,极敬兄长,兄长逝后对其子女多有照拂,永元二十六年官至工部侍郎,年底,逝。郑弘年长女郑雅诗,永元二十三年东宫大选为承徽,天统元年新帝登基,晋其为才人,同年底,病逝。
天统元年三月,帝授郑弘年长子郑咏归门下侍中一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