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观点仅是个人观点,请勿较真。群里总说凡人修仙传很好,本人就又重新看了一遍凡人,但只看到第一章就实在看不下去了(以前看过,也是看一点就看不下去了),但又觉得别人都说好,肯定有其特别之处,于是强忍着看到第四章。看不下去的原因如下:
第一,一开头就说主角比较成熟。我想知道一个不到十二岁的小陔子,从哪里来的成熟。举个例子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天地所生,吸日月之精化,聚天地之灵气,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岁月,在雷劈下出生。所以孙悟空出生时,就和其他猴子不同。凡人中的主角又没有被雷劈过,又没有受家庭的影响,又没有接触过什么高人,他凭什么就比其他孩子成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由于社会背景、家庭前景、教育背景等多方面的原因才形成了特有的性格。
第二,在第四章中主要讲了主角的性格坚韧,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性格坚韧,也没有具体交待。这在文学上完全不合逻辑。以我的猜测,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一个小孩子,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人,也没什么错,譬如穿越小说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另一人。但我在前几章没看到有这样的交待。如果上我说的第一点是一个小错误,那么我说的第二点就是作者在重复这个错误。所以我看不下去了。
第三、肯定有人会说:“你怎么这么较真,小说就是虚构的”。不错,小说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虚构的。我们还是来看一看西游记,人们一看到西游记都知道内容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当然玄奘取经和李世民等人物是现实存在)。西游记给人的感觉是你明知道作者写的是假的,但是仍感觉很真实,达到的以假乱真的地步。举其中的一个小例子:孙悟空为什么要漂洋过海去学艺,因为他看到周围有猴子死了,猴子的死这种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只是发生早晚的问题。所以在孙悟空学艺七年之后,菩提祖师问他想学什么,悟空问道“可得长生”,看来孙悟空学艺的目的是前有因,后有果的。
第四,从文笔上说:凡人也没有文笔可言。还是举一个例子吧:<<白鹿原》中的第一句话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别小看这一句话,这句话去掉任何一个字,或添上一个字都不合适,或者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句子中的词,你会发现无可替代。因为这句话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生活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总结出来的。这句话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却形成了多一份显肥,去一分显瘦的感觉。
最后,以上观点仅是个人观点。本次观点没有对觅仙作评论,是因为我上一次已评论过觅仙。
第一,一开头就说主角比较成熟。我想知道一个不到十二岁的小陔子,从哪里来的成熟。举个例子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天地所生,吸日月之精化,聚天地之灵气,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岁月,在雷劈下出生。所以孙悟空出生时,就和其他猴子不同。凡人中的主角又没有被雷劈过,又没有受家庭的影响,又没有接触过什么高人,他凭什么就比其他孩子成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由于社会背景、家庭前景、教育背景等多方面的原因才形成了特有的性格。
第二,在第四章中主要讲了主角的性格坚韧,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性格坚韧,也没有具体交待。这在文学上完全不合逻辑。以我的猜测,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一个小孩子,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人,也没什么错,譬如穿越小说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另一人。但我在前几章没看到有这样的交待。如果上我说的第一点是一个小错误,那么我说的第二点就是作者在重复这个错误。所以我看不下去了。
第三、肯定有人会说:“你怎么这么较真,小说就是虚构的”。不错,小说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虚构的。我们还是来看一看西游记,人们一看到西游记都知道内容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当然玄奘取经和李世民等人物是现实存在)。西游记给人的感觉是你明知道作者写的是假的,但是仍感觉很真实,达到的以假乱真的地步。举其中的一个小例子:孙悟空为什么要漂洋过海去学艺,因为他看到周围有猴子死了,猴子的死这种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只是发生早晚的问题。所以在孙悟空学艺七年之后,菩提祖师问他想学什么,悟空问道“可得长生”,看来孙悟空学艺的目的是前有因,后有果的。
第四,从文笔上说:凡人也没有文笔可言。还是举一个例子吧:<<白鹿原》中的第一句话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别小看这一句话,这句话去掉任何一个字,或添上一个字都不合适,或者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句子中的词,你会发现无可替代。因为这句话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生活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总结出来的。这句话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却形成了多一份显肥,去一分显瘦的感觉。
最后,以上观点仅是个人观点。本次观点没有对觅仙作评论,是因为我上一次已评论过觅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