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吧 关注:87,236贴子:649,657
  • 14回复贴,共1

【B刊】文字·叩问我的文字,来敲你的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它们不是出自我手。
用泛滥的广告词来说,我只是它们的搬运工。
我遇到了它们,希望它们也能遇到你们。


1楼2015-01-09 10:25回复
    1、《我已经结婚了,我心情还不好》
    十年前,小说《我已经结婚了,我心情还不好》在挪威名噪一时,甚至有狂热粉丝消防了主人公的做法,也搬进了森林,整部小说中渗透着满满的森林气息,把人心积累的疲乏,以一种美好的想象汲取出来:挪威的森林,游荡的驼鹿,帐篷,篝火,一个拥有整个夜空的人……
    以下为这部小说的片段,满满的森林气息以及逃离人类文明的快感。
    ·我住在森林里也不是为了闹着玩。我住在森林里是因为我必须住在森林里。而你少有条件理解我,因为你从来不觉得你必须住在森林里,你和人类相处甚欢并且很轻松,而对我来说却是勉为其难。
    ·我想不到什么会让我改变主意。在山上我不会在别人面前露脸,别人也不会在我面前露脸。别人躲过了我的冷嘲热讽愤世嫉俗。我也躲过了他们的聪明和愚蠢。我感觉这是不错的安排。
    ·我练习着和孤独一起生活,就像我父亲做过的那样。或许都没有意识到,他是完全孤独的,我的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十年里,他有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但孤独并没有因此减少一分。他早晨起床的时候,他躺下,或是去滑雪,或是给马桶拍照的时候都在想什么,我不知道。这些想都不存在了。甚至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为只存在于他一个人的心里,可能那里有些什么,可能没有。就像薛定谔的猫。
    ·其实我就生活在森林几百米深处,但从来没人经过,人总是跟着路走。他们横来竖往于此。成百成百的人,我得以在森林里住到现在,却也是因为从来没人经过。我再也不用赚钱,那是肯定的。我抱着胜利的喜悦惬意地躺在那儿对邦果【鹿】说。他很平静地接受失败,那是应该的,这不牵涉名望和自我膨胀。然而我已经从最初追名逐利的生活中回归成为我们的文化中可能存在的最不追名逐利的那个。
    ·回到帐篷之前天就已经黑了,精疲力尽,小鹿不久之后再次现身的时候我已经黔驴技穷了。我投降,当晚我们一起睡在帐篷里,小鹿提供了惊人的热量,我大半夜都用它当枕头,早上醒来的时候,我们两躺在那里,以我从未在人类那儿体验过的亲密注视着对方。


    2楼2015-01-09 10:42
    回复
      3、杂志会不会被扫进垃圾堆?
      作者:苗炜
      原文地址:http://fashion.qq.com/original/ruliu/r165.html
      这种对中年人的蔑视时常能遇到,像我这样的中年人,还不愿意落伍,时常关注科技进步。
      夜里也会看苹果发布新产品的直播。有一个夜晚,苹果发布他们Apple watch,我看到某个科技媒体的评论,大意是,苹果这款产品将改变手表行业,虽然这款表不能颠覆瑞士那些奢侈手表品牌,但是,迷恋瑞士机械表的都是中老年人,这些人已经不再重要。
      Apple watch到底什么样,很多人尚未见到,我虽是果粉,也觉得这样吹嘘,逻辑上并不恰当。更让我心酸的是,我虽迷恋瑞士机械表,但手上戴的不过是瑞士石英表,一直想着五十岁时能买一块IWC。可在年轻分析师眼里,戴机械表的中年人已经不再重要,戴石英的中年人就更不值一提了。
      这种即将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感觉,在2014年尤为强烈。
      比如这一年我辛辛苦苦办了一本叫《新知》的杂志,杂志也得到一些好评,有一位年轻作者,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她写信给我说,你们这个杂志真让我感到惊艳,文章质量好,版式设计漂亮,插图水平也非常高,这样好的杂志估计办不了几期就会死了吧?
      我惊叹于她这种逻辑,她的判断是——现在流行快速消费品,大家只是浏览,你这样刊登长文章的杂志恐怕没什么市场。
      当然她的判断也可能是这样的——现在谁还做杂志啊?大家都在做新媒体,你在新媒体风行之时要做一本杂志,这不是很快就会死吗?
      20年前,我进入杂志这个行当,看着这个行当从一个朝阳产业变成了夕阳产业。
      这几年颇有“老无所依”之感,过几年,恐怕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我这行当里许多聪明人,都在忙着转业,他们三十岁或者四十岁,但都认真思考着怎么去吸引90后。
      杂志或报纸这个行当,其实从来就没有展示过成熟之美,现在又忙着把自己打扮得年轻光鲜。
      现在的中国,文化产业发达,但大多是想通过文化挣钱的,少有想通过文化花钱的。
      我见过几个投资人之后明白了,我不是找投资人,我是找邵洵美和盛宣怀呢,这个非常不靠谱。
      但是,你要我去想,怎么做个新媒体,怎么吸引年轻人,怎么个商业模式,我还真想不出来。更不会去忽悠。
      后来有一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说——你不想去做那些你不擅长的,你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我想,妈的,我最擅长的还是做杂志。他说,那你还是就做杂志吧!
      我不觉得做杂志就没的可做,十几年前,我们就说,要做一本《时代》那样好的杂志,要做一本《纽约客》那样好的杂志。
      可现在,纸媒体危机重重,都快死了,也没有出现那么好看的杂志。
      所以,杂志业临死之前还是应该做出一本好看点儿的杂志的,一般人死了还要化妆,穿上新衣服呢,杂志死之前也应该先捯饬出一本好看的啦。
      这样一想,我就心胸开阔起来,我为啥要讨好年轻人呢?我为啥要考虑他们呢?我自己珍视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自己珍视的价值是什么呢?
      一本杂志或许并不重要,但维特根斯坦、里尔克、爱因斯坦、路易斯康这些人物,非常重要。我们的杂志应该介绍这样的人物。
      我说的是办杂志的事情,或者,是工作上的事情。但这个事情的确会影响我的心情,在我想拼命跟上潮流,把自己打扮得年轻时髦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非常滑稽。
      但是,我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宣扬我所珍视的价值的时候,我非常踏实,哪怕它不合时宜,也不会让我觉得滑稽。


      6楼2015-01-09 14:47
      回复
        4、《北野武:从不屑与和你们交手》
        作者:布尔松
        ——有一种人你永远无法战胜,因为他永远用另一个纬度在和你做同一个领域的事情。那种人的才华让你嫉妒都嫉妒不起来。因为你知道你不可能成为他。
        ——一个学艺术的朋友曾经告诉我说,有些人,是永远没有对手的。当所有画家都在画美女,有人去画老虎;当所有摄影师都开始用照片隐喻政治批判社会,有人跑到山里拍天空;当所有导演拍商业片,有人拍纪录片。这些人没有对手,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因为他们完全是两种人。
        你越想用艺术表达社会,你做的东西就越不是艺术。
        或许北野武完全跳出了电影评判标准的拘囿,不在电影中体现任何道德评价,因此也就超脱之外。
        ——主人公从头至尾都在做一件事—和社会较劲,和自己过不去,不撞得头破血流绝不让自己好过。镜头语言直接,毫无铺垫。杀人就是杀人,喝酒就是喝酒,手起刀落,脖仰杯干,走出居酒屋抬眼望,暮野四合,青灰色的天空下是空旷的街道,他一个人,慢慢消失在路灯找不到的黑暗里……
        ——现在大多数电影传输给观众的就是这么一种观念:只要你够努力够刻苦,就一定会变成一个被社会认可的人,没有人给我们第二种选择——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坚持自己实际上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坚持写自己想写的文章,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坚持爱一个人。每一种坚持都有千斤重。坚持自己需要足够的金钱和心理上的资本,还需要匀出时间和勇气面对可能的失败。
        既然一件事需要你“坚持”,那么从一开始,它就带有忤逆的气息和不详的预感。


        7楼2015-01-12 22:35
        回复
          6、《“以貌取人”,说得很到位》
          作者:未名
          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你必须干净、整洁,甚至精致,这是你做人的基本与尊严,不分男女。越活越理解“以貌取人”的积极之处,自勉互勉。
          性格写在脸上。
          人品刻在眼里。
          生活方式显现在身材。
          情绪起伏表露与声音。
          态度看手势。
          家教看站姿。
          审美看衣服。
          层次看鞋子。
          爱不爱干净看指甲。
          好不好打扮看头发。
          投不投缘,吃一顿饭就能知道。


          9楼2015-01-14 14:44
          收起回复
            烦烦烦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01-14 21:32
            回复

              ——
                   变幻情缘无始终
                   结局谁亦没猜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1-14 21:4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1-14 22:02
                回复
                  了了很多次发展速度vn过程下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1-14 22:02
                  回复
                    我们理性,也感性。
                    我们追求深度,也想和你谈天说地。
                    哪怕,我只是一个肤浅的人。


                    18楼2015-08-26 15:59
                    回复
                      我突然间理解了她之前的态度,那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但是时刻散发出的“戾气”,那种可以在很多人身上看到感觉到的“戾气”,像是时时刻刻都在抱怨着,抱怨着社会,抱怨着世界。


                      19楼2015-08-26 16:00
                      回复
                        每天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后,我就在店里买个三明治吃,然后回家睡觉。
                        不得不承认的是,夜班的确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活虽然不多,但人是有生物钟,别人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偏反向而行,这样身体是不会听话的。
                        所以当我知道她做夜班做了两三年之后,我对她还是很佩服的。
                        我告诉我的同学我在上夜班,并且夜班上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同事做了三年,他说“这样的工作也能做三年。”
                        听完这句话,我同时对小Y也感到一种装逼的同情。
                        明明是同龄人,她在几年如一日的日夜颠倒,我只做了两个星期,夜班只上了一个星期不到,就叫苦连天。
                        我觉得我就像去支教的志愿者一样,只是做了两个星期,却自以为体会到很多,殊不知在我人生里不一样的两个星期是别人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人生。


                        20楼2015-08-26 16:01
                        回复
                          从屌丝经济到中产崛起。
                          长期以来,中国做制造业的朋友有一句话叫价廉物美,中国的消费者认为,我能够花很低的价格可以买到很好的东西,有可能吗?天下从来只有买错的,从来没有卖错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在发生,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一批理性的,愿意为高性能产品买单的中产阶级。什么叫性能爱好者?他了解商品,他愿意花好的钱去买好的商品。我们做企业的一生的梦想是什么呢?我认为好企业就是我用我的心力提供了一个商品,这个商品有一个好的价格,好的价格会有好的利润,有好的利润,我会把利润拿出来一部分进行好的研发,好的研发继续有好的商品,通过好的价格、好的利润、好的研发,全世界的好企业都是这样生存的。
                          80、90、00后,他们很了解商品,他们不相信广告,他们相信口碑,同一个消费阶层人的口碑。他们非常了解商品,他们是月光族,他们愿意花很多的钱在自己身上。
                          中国出现了两拨市场,一拨叫屌丝市场,一拨叫理性市场。特别有钱的人很少,特别没钱的人也很少,这个国家是稳定的。我认为中国现在出现了服务经济的升级时期。
                          我们现在卖不动产也好,卖商铺也好,基本上面对着中国中产阶级,得靠高性能、靠服务、靠硬件和软件、靠理性的诉求来打动这些人,靠硬广告、靠噱头、靠题材,已经没有办法打动这些中产阶级了。


                          22楼2015-08-26 16: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