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脱门——无愿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不管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还是北传大小乘佛教都提到了,足见其重要性及原始纯正性。
什么是无愿解脱门?无愿是指因体验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过患而厌离。即因观苦而证涅盘。这也是阿含或巴利佛经里常见的佛陀纯朴教导,要常观五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随根器机缘不同,有的修行者观色蕴的苦,就可以通过无愿解脱门证见涅盘,有的要观色蕴及受蕴的苦方能证见涅盘,有的要将五蕴之苦都观到方能证见涅盘。无愿解脱门属于典型的解脱道〔声闻乘〕修证方法。
什么是空解脱门?“空”之意,可参见《巴利经典——像泡沫团那样经》,即体验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空心空幻无实体的。即因观空而证涅盘。与上面类似,随根器机缘不同,有的行者观色蕴的空,就可以通过空解脱门证见涅盘,有的要把五蕴的空都观到方能证见涅盘。空解脱门属于典型的菩提道〔菩萨乘〕修证方法,这充分说明大小乘的同源性,不过因历史上的大小乘争斗,南传巴利经典被胜者一方人为篡改,“空”这个重要字眼几乎消失殆尽,经典里几乎只提“无常、苦、无我”。北传阿含经典倒是大度保留下了“空”,与巴利经典相比,阿含经典处处都提到了“无常、苦、空、无我”。
什么是无相解脱门?“无相”经常被错解为涅盘的无相,若是如此,无相解脱门就是指观涅盘而证涅盘,这对一个凡夫实在豪无意义,佛陀本意绝非如此,南北传公认的经典里也没有这样的教导。其实聪明的学友根据上文提到的佛陀口头禅——“无常、苦、空、无我”应该猜到了,无相实际指无我。为何无相能理解成无我呢?很简单,所谓无相,无的是差别相。即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间彼此没有任何差别。这种无差别是建立在五蕴皆苦或五蕴皆空的基础上的。因为五蕴彼此无差别相,故无你我他之分别——即无我。倘若修行者无法通过无愿解脱门证见涅盘〔即五蕴之苦都观到了,却依然没有证见涅盘〕或无法通过空解脱门证见涅盘〔即五蕴之空都观到了,却依然没有证见涅盘〕,那么在五蕴皆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观五蕴彼此无任何差别相或在五蕴皆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观五蕴彼此无任何差别相,则一定能证见涅盘。也就是说无相解脱门是一个必杀招,根器最弱的行者也能通过无相解脱门证见涅盘。这个方法为解脱道和菩提道所通用。
通过上面的法义抉择阐释,大家应该发现,三解脱门对应的就是佛陀在经典里的口头禅“无常、苦、空、无我”,佛陀是多么的有耐心,反复对弟子日日说月月说年年说这三解脱门。可能有人起了疑问,为何“无常”没有对应一个解脱门呢?很简单,光观到五蕴无常是不能证见涅盘的,因此不再安立第四解脱门。但是观五蕴无常是一个重要观修前行,通过观五蕴无常方能建立五蕴皆苦或五蕴皆空,所以才会将“无常、苦、空、无我”放在一起并列说。
仔细抉择三解脱门的原本法义,只会遗憾发现南北传佛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篡改或误解。
什么是无愿解脱门?无愿是指因体验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过患而厌离。即因观苦而证涅盘。这也是阿含或巴利佛经里常见的佛陀纯朴教导,要常观五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随根器机缘不同,有的修行者观色蕴的苦,就可以通过无愿解脱门证见涅盘,有的要观色蕴及受蕴的苦方能证见涅盘,有的要将五蕴之苦都观到方能证见涅盘。无愿解脱门属于典型的解脱道〔声闻乘〕修证方法。
什么是空解脱门?“空”之意,可参见《巴利经典——像泡沫团那样经》,即体验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空心空幻无实体的。即因观空而证涅盘。与上面类似,随根器机缘不同,有的行者观色蕴的空,就可以通过空解脱门证见涅盘,有的要把五蕴的空都观到方能证见涅盘。空解脱门属于典型的菩提道〔菩萨乘〕修证方法,这充分说明大小乘的同源性,不过因历史上的大小乘争斗,南传巴利经典被胜者一方人为篡改,“空”这个重要字眼几乎消失殆尽,经典里几乎只提“无常、苦、无我”。北传阿含经典倒是大度保留下了“空”,与巴利经典相比,阿含经典处处都提到了“无常、苦、空、无我”。
什么是无相解脱门?“无相”经常被错解为涅盘的无相,若是如此,无相解脱门就是指观涅盘而证涅盘,这对一个凡夫实在豪无意义,佛陀本意绝非如此,南北传公认的经典里也没有这样的教导。其实聪明的学友根据上文提到的佛陀口头禅——“无常、苦、空、无我”应该猜到了,无相实际指无我。为何无相能理解成无我呢?很简单,所谓无相,无的是差别相。即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间彼此没有任何差别。这种无差别是建立在五蕴皆苦或五蕴皆空的基础上的。因为五蕴彼此无差别相,故无你我他之分别——即无我。倘若修行者无法通过无愿解脱门证见涅盘〔即五蕴之苦都观到了,却依然没有证见涅盘〕或无法通过空解脱门证见涅盘〔即五蕴之空都观到了,却依然没有证见涅盘〕,那么在五蕴皆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观五蕴彼此无任何差别相或在五蕴皆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观五蕴彼此无任何差别相,则一定能证见涅盘。也就是说无相解脱门是一个必杀招,根器最弱的行者也能通过无相解脱门证见涅盘。这个方法为解脱道和菩提道所通用。
通过上面的法义抉择阐释,大家应该发现,三解脱门对应的就是佛陀在经典里的口头禅“无常、苦、空、无我”,佛陀是多么的有耐心,反复对弟子日日说月月说年年说这三解脱门。可能有人起了疑问,为何“无常”没有对应一个解脱门呢?很简单,光观到五蕴无常是不能证见涅盘的,因此不再安立第四解脱门。但是观五蕴无常是一个重要观修前行,通过观五蕴无常方能建立五蕴皆苦或五蕴皆空,所以才会将“无常、苦、空、无我”放在一起并列说。
仔细抉择三解脱门的原本法义,只会遗憾发现南北传佛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篡改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