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之一: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年)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 传说之二:女娲娘娘为风姓,葬于此处,故称风陵。在风陵渡附近赵村东南,有女娲墓,冢高2米,周边30米。墓前原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重建风后祠及碑记,可惜已毁。
历史上的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
历史上的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