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图片很形象的解释了花纹钢,什么样的花纹是多少层的。
肉色代表高碳钢,蓝色代表铁。
是不是感觉开始像了,不断的折叠以后…………
再往后:
古代折叠锻打主要是因为古代的钢铁杂质多,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折叠锻打只是为了复原古代的工艺而已。据我所知用现代钢铁来折叠锻打的话,层数越多脱碳就越严重反而会缺乏硬度和弹性。折叠锻打到最后就是我们看到的装饰用的软条子,只有韧性不错。弹性和硬度都缺乏,
我认为一把好刀剑这3样缺一不可 1:韧性 2:弹性 3:硬度。
本人以为,用“钢”和“铁”两种材料混合折叠,或者说用两种含碳量差别大的材料混合折叠,确实花纹清晰,但却会影响刀剑的性能。
古人之所以做折叠锻造,是因为当时的冶炼技术相对较低,炼出的钢材在含碳量和金属元素等方面不够均匀,而通过反复折叠,就象和面一样,可以使材料更均匀,同时,反复折叠也使晶体排列更有序、更紧密,甚至可以将晶体拉长而产生纳米级晶体,从而提高材料性能。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刀工会选择含碳量尽量相同或接近的材料加以折叠,在做复合结构的时候,比如包钢或夹钢,也是尽量选择碳量近似的材料折叠之后做皮铁,碳量近似的材料折叠之后做芯铁,而不会选择含碳量差别大的两种材料混合折叠,因为那样折叠出来的结果,反而比单一材料更不均匀,更不紧密,更无序,那样在性能上就失去了折叠的意义,是对成品性能的降低,而不是提高。
举个例子,白面很筋道,也就是韧性好,玉米面就比较硬,如果把白面反复揉,它就会更筋道,如果把玉米面反复揉,它也会更硬。但如果把白面和玉米面混在一起揉,那它就会既没有白面筋道,也没有玉米面硬。
古人做刀剑是为了性能,他们希望刀剑既硬又韧。高碳钢硬度高但韧性不好,低碳钢韧性好但硬度不够,于是他们采用复合结构,比如包钢或夹钢,用硬的做刀刃,用韧的做刀身,但因为冶炼条件限制,基础材料本身不够均匀致密,于是他们通过折叠锻造对材料进行加工,但这个加工是把做刀刃的高碳钢单独折叠然后做刃,把做刀身的低碳钢单独折叠然后做刀身,而不是混在一起折。经过这样的折叠,刀剑会有花纹,但我们可以看到,古刀的花纹并不很明显,就因为它们是单一材料折叠之后再复合。也就是说,古人做刀剑,性能是目的,花纹只是附产品。
而现代的一些做法,为了突出花纹这个卖点,当然是用两种材料折叠花纹会更明显,也更好看,但如上所说,这样折叠出来的材料性能会不好,所以只能通过夹钢的方式来保证性能,也就是说,折叠钢被用来做了两侧的贴片,而真正起到性能作用的,是中间夹着的那片高碳全钢,如果不夹中间那片全钢,这样的刀剑是不能用的。换句话说,这样的“折叠刀剑”其实就是一把全钢刀,因为真正发挥性能的,是中间那片没经过折叠的全钢,而经过折叠锻造的花纹钢,变成了装饰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