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很对人并不明白为什么长期食素的人也会脑梗死?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脑梗的原因以及脑梗的后遗症。
某市老干部局离休干部刘大爷年过八旬,患有高血压痛30多年,糖尿病10多年。初冬的一天,刘大爷早晨起床时感觉左侧肢体麻木,还可以自行上厕所,回至卧室时因下肢无力摔倒,头部碰到墙壁,不能动弹,家属将其急送往附近的市人民医院,经医生初步诊断为脑梗死,数小时后在该院做头颅CT,结果证实为右侧大脑前动脉梗塞,属于缺血性中风型。经住院治疗1个月,刘大爷病情好转出院,但却留下了左侧肢体偏瘫,讲话吐字不清楚,记忆力减退,变成一个“傻老头”,生活不能自理,只好请保姆照顾。
临床上,像刘大爷这种既瘫又傻的患者并非少见,医学上称为脑血管性痴呆,多见于60岁左右老年人,半数患者有离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有反复多次的中风发作,病情呈阶梯样进展,即每发作一次卒中则痴呆症状加重一次。体检时可见明确的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表现,头颅CT或磁共振威像检查可查到脑梗死或脑出血灶。
脑梗死易造成痴呆
据统计,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患者在脑卒中(中风)后3个月出现痴呆者为16%~26%,在老年性痴呆中,西欧地区的血管性痴呆约占65岁以上老人痴呆的10%~20%,日本报道为30%~40%。析研究认为,脑血管性痴呆的实质就是脑动脉硬化,是由于体内脂质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使得血管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减低,严重者完全阻塞。这就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最终脑细胞坏死,脑组织软化,脑子里出现许多梗死、软化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所致的脑血管病,如大片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皮质下白质脑病或出血性中风等都可以导致血管性痴呆。有时病灶虽不大,但累及与认知功能有重要关系的部位如海马、边缘系统等均可出现血管性痴呆。
及早治疗是关键
本病的早期识别对能够及早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多数患者早期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如头痛、头昏、失眠、耳鸣、易疲劳、易激动等。接着,可出现以下比较明显的精神障碍:①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对最近发生的事情更难回忆。患者想不起来上顿饭吃的什么,而对二三十年前的事却能较好地回忆;②情绪极不稳定,容易激动和伤感,往往为一些微不足到的小事而痛哭流涕、大发脾气或欣喜忘形。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记忆力也愈来愈差,对往事的回忆也困难了。由于血管阻塞的程度可能时轻时重,患者的病情也会随之波动,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病情发展的总趋势还是每况愈下,“糊涂”的时候愈来愈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痴呆的进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疑心和妄想,比如认为有人陷害他、偷他家的东西等,但是,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生自私、怪癖、不近人情等性格上的变化较晚,也较轻。即使到了晚期,患者明显地痴呆了,也还能保持原来的人格特点。这一点与老年性痴呆大不相同。然而在临床上,脑血管性痴呆与老年性痴呆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存在的情况十分常见,鉴别起来相当困难。
一般说来,平时注意避免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一且发生中风就积极治疗,对防止或减轻痴呆等中风后遗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脑梗死后早期认识脑血管性痴呆,就可在出现痴呆症状前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继续发展,使预后相对较好。
长期食素更易患脑梗
很多人的印象中,脑梗往往青睐喜欢吃大油大肉的人,但是专家提醒,一味地吃素也不可取,也会有患上脑梗的可能,预防脑梗还是要荤素搭配合理最重要。
家住南京市栖霞区的景大妈今年年近六十了,三年前她一直处于持续发福的状态,由于自己身边的几个好友都是因为太胖和喜欢吃大鱼大肉,先后被脑梗“击中”,所以自己近三年来一直只吃素食,体重也减了不少,为了保险起见,还坚持到医院定期检查血压和血脂,一直都保持在正常状态。但是上周末让景大妈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竟然患上脑梗被收治入院。上周日上午,景大妈像往常一样上街买菜,回家之后感觉头痛、头晕,右半身感觉有劲儿使不上来,景大妈非常紧张,赶紧打电话让儿子开车把自己送到附近的医院,结果一检查被诊断为脑梗,随即及时被收治入院治疗,目前景大妈已经脱离危险,即将康复。
近期由于天气炎热,许多中老年人的胃口较差,不少较有保健意识的老年朋友担心吃荤菜太多引起血脂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基本上只吃素食。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长期吃素会造成蛋白质摄入过少,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硬化程度增加,血管内膜容易受损,易形成血栓,反而增加了患脑梗的风险。
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心脏病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血压,化验血脂、血糖、血黏度。即使血压、血脂正常也不可掉以轻心。当气温升到32℃以上就要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脂、降血糖、控制血压等药物以改善血液内环境。如果出现头痛、头晕、晕厥、半身麻木、肢体无力等中风预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不幸发生脑梗塞一定要在6小时之内到医院治疗。此外,一定要重视饮食平衡,切不可过于偏食荤素,以免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老人饭前小睡 脑梗危险低
据老年护理专家赵先生说,午睡首先一定要选好环境,不要在屋檐下、过道里或树荫下睡觉,因为入睡后体温下降、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容易着凉感冒。
其次,在室内睡午觉,不要伏案或靠沙发、椅子睡觉,而应在床上睡,这样不会造成氧气吸入不足、头部血流量减少而出现“脑贫血”,亦可避免因伏案睡觉带来的压迫眼球、手腿麻木等情况。
再次,睡午觉时机要掌握好,不能吃饱饭后立即睡觉,刚吃过饭消化器官正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午睡会降低消化机能,应于饭后30分钟再睡。同时,饭后睡觉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小时为佳。
最后,若能在午饭前睡30分钟,比饭后睡觉效果更好,尤其是老年人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饭前午睡能减少脑梗的危险。
夜间喝水 远离心脑梗
据统计,脑血栓绝大部分是清晨起床时被发现的,医学专家指出,可能是夜间缺乏饮水所致。
体内缺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过度黏稠、浓缩,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些老年人夜间睡了一觉醒来时,感到口干舌燥,也是由于夜间未及时补充水分,致使血液黏稠而引起的。
结语:一旦得了脑梗那后果是非常的可怕的。所以说脑梗的预防是非常的重要的,合理的饮食搭配,加上运动一定会把脑梗死拒之门外。(文章原载于《健康向导》,刊号:2012年1期,作者:王小衡,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某市老干部局离休干部刘大爷年过八旬,患有高血压痛30多年,糖尿病10多年。初冬的一天,刘大爷早晨起床时感觉左侧肢体麻木,还可以自行上厕所,回至卧室时因下肢无力摔倒,头部碰到墙壁,不能动弹,家属将其急送往附近的市人民医院,经医生初步诊断为脑梗死,数小时后在该院做头颅CT,结果证实为右侧大脑前动脉梗塞,属于缺血性中风型。经住院治疗1个月,刘大爷病情好转出院,但却留下了左侧肢体偏瘫,讲话吐字不清楚,记忆力减退,变成一个“傻老头”,生活不能自理,只好请保姆照顾。
临床上,像刘大爷这种既瘫又傻的患者并非少见,医学上称为脑血管性痴呆,多见于60岁左右老年人,半数患者有离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有反复多次的中风发作,病情呈阶梯样进展,即每发作一次卒中则痴呆症状加重一次。体检时可见明确的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表现,头颅CT或磁共振威像检查可查到脑梗死或脑出血灶。
脑梗死易造成痴呆
据统计,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患者在脑卒中(中风)后3个月出现痴呆者为16%~26%,在老年性痴呆中,西欧地区的血管性痴呆约占65岁以上老人痴呆的10%~20%,日本报道为30%~40%。析研究认为,脑血管性痴呆的实质就是脑动脉硬化,是由于体内脂质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使得血管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减低,严重者完全阻塞。这就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最终脑细胞坏死,脑组织软化,脑子里出现许多梗死、软化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所致的脑血管病,如大片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皮质下白质脑病或出血性中风等都可以导致血管性痴呆。有时病灶虽不大,但累及与认知功能有重要关系的部位如海马、边缘系统等均可出现血管性痴呆。
及早治疗是关键
本病的早期识别对能够及早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多数患者早期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如头痛、头昏、失眠、耳鸣、易疲劳、易激动等。接着,可出现以下比较明显的精神障碍:①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对最近发生的事情更难回忆。患者想不起来上顿饭吃的什么,而对二三十年前的事却能较好地回忆;②情绪极不稳定,容易激动和伤感,往往为一些微不足到的小事而痛哭流涕、大发脾气或欣喜忘形。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记忆力也愈来愈差,对往事的回忆也困难了。由于血管阻塞的程度可能时轻时重,患者的病情也会随之波动,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病情发展的总趋势还是每况愈下,“糊涂”的时候愈来愈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痴呆的进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疑心和妄想,比如认为有人陷害他、偷他家的东西等,但是,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生自私、怪癖、不近人情等性格上的变化较晚,也较轻。即使到了晚期,患者明显地痴呆了,也还能保持原来的人格特点。这一点与老年性痴呆大不相同。然而在临床上,脑血管性痴呆与老年性痴呆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存在的情况十分常见,鉴别起来相当困难。
一般说来,平时注意避免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一且发生中风就积极治疗,对防止或减轻痴呆等中风后遗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脑梗死后早期认识脑血管性痴呆,就可在出现痴呆症状前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继续发展,使预后相对较好。
长期食素更易患脑梗
很多人的印象中,脑梗往往青睐喜欢吃大油大肉的人,但是专家提醒,一味地吃素也不可取,也会有患上脑梗的可能,预防脑梗还是要荤素搭配合理最重要。
家住南京市栖霞区的景大妈今年年近六十了,三年前她一直处于持续发福的状态,由于自己身边的几个好友都是因为太胖和喜欢吃大鱼大肉,先后被脑梗“击中”,所以自己近三年来一直只吃素食,体重也减了不少,为了保险起见,还坚持到医院定期检查血压和血脂,一直都保持在正常状态。但是上周末让景大妈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竟然患上脑梗被收治入院。上周日上午,景大妈像往常一样上街买菜,回家之后感觉头痛、头晕,右半身感觉有劲儿使不上来,景大妈非常紧张,赶紧打电话让儿子开车把自己送到附近的医院,结果一检查被诊断为脑梗,随即及时被收治入院治疗,目前景大妈已经脱离危险,即将康复。
近期由于天气炎热,许多中老年人的胃口较差,不少较有保健意识的老年朋友担心吃荤菜太多引起血脂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基本上只吃素食。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长期吃素会造成蛋白质摄入过少,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硬化程度增加,血管内膜容易受损,易形成血栓,反而增加了患脑梗的风险。
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心脏病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血压,化验血脂、血糖、血黏度。即使血压、血脂正常也不可掉以轻心。当气温升到32℃以上就要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脂、降血糖、控制血压等药物以改善血液内环境。如果出现头痛、头晕、晕厥、半身麻木、肢体无力等中风预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不幸发生脑梗塞一定要在6小时之内到医院治疗。此外,一定要重视饮食平衡,切不可过于偏食荤素,以免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老人饭前小睡 脑梗危险低
据老年护理专家赵先生说,午睡首先一定要选好环境,不要在屋檐下、过道里或树荫下睡觉,因为入睡后体温下降、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容易着凉感冒。
其次,在室内睡午觉,不要伏案或靠沙发、椅子睡觉,而应在床上睡,这样不会造成氧气吸入不足、头部血流量减少而出现“脑贫血”,亦可避免因伏案睡觉带来的压迫眼球、手腿麻木等情况。
再次,睡午觉时机要掌握好,不能吃饱饭后立即睡觉,刚吃过饭消化器官正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午睡会降低消化机能,应于饭后30分钟再睡。同时,饭后睡觉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小时为佳。
最后,若能在午饭前睡30分钟,比饭后睡觉效果更好,尤其是老年人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饭前午睡能减少脑梗的危险。
夜间喝水 远离心脑梗
据统计,脑血栓绝大部分是清晨起床时被发现的,医学专家指出,可能是夜间缺乏饮水所致。
体内缺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过度黏稠、浓缩,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些老年人夜间睡了一觉醒来时,感到口干舌燥,也是由于夜间未及时补充水分,致使血液黏稠而引起的。
结语:一旦得了脑梗那后果是非常的可怕的。所以说脑梗的预防是非常的重要的,合理的饮食搭配,加上运动一定会把脑梗死拒之门外。(文章原载于《健康向导》,刊号:2012年1期,作者:王小衡,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