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迁境变,却总有一份感情难以割舍,如鲠在喉。几次欲发声,终思久而废。恰逢今日和舍友聊起自己的高中,我又不自觉地在百度和贴吧里输入熟悉的字眼,生怕错过关于南筠的点点滴滴。
我接任文学社的时候,上任社长李慧迪只和我提了一个要求,只有一个,不要更改南筠文学社的名字。
殊不知这个名字也引起过老人们的争议。长唳说这个名字是学校老师提议更改的,伯樱说这个名字是同学自己提出的。这我再也无从考证,唯一确定的是以前不叫这个,但从第三届李慧迪开始这个名字被保留了下来。
保留这个名字,这也是我向下一届提的唯一一个要求。
也许纠结于一个名字让人觉得酸腐,老朽,但在我心中,在那些为南筠写过文章,做出过贡献,亦或是读过南筠的文章的人心中,南筠是一个符号,一种传承,一个念想,甚至,是一种情怀。
时至今日,我书柜末端的禁地,永远是简简单单地几份报纸,一本杂志,南筠。
犹记得高一我参加文学社的时候,当时社团在十四中只是初成长。如果印象不错的话,只有两三个社团。那时候社团还很松散,半自发,甚至自生自灭的状态。当时文学社招新,借用了9班的教室,放PPT什么的。我被一个哥们拉着去参加了(因为他更感兴趣,我心虚),后来发现只有我们两个人报名。
后来因为爱好,慢慢地人多了。
我也早没有了当初的那份心虚。
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又打球去了,也许这份不解之缘也就胎死腹中了吧。
我高二以后,一部分人慢慢淡出了,一部分人加进来了。这次招新火了一把,我记得名单上有50多人吧。当时的我,一心想把文学社做大,做广,普及,甚至还和十五,师大附的文学社有交集。不仅出报纸还要出杂志,还要拉外联,一心想做大。现在想想,文学,社团,爱好而已,爱者自爱,不爱者永远无感。只要喜欢她的人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不就够了吗。
也许当时的我真的有违了这份朴素恬淡地初衷。
社团大战,火爆的只是一时,如白日焰火。激情褪色以后,剩下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写写文章,偶尔发表一两篇,日后多一两个知音,大学工作以后能把句子说通顺简练,少些错别字,对人生才是莫大的幸事。
犹记得当年几个人拿自己的零花钱,凑了1000多,印了我当社长后的第一期报纸,三五百份。
上一届也是这么干的,再上一届似乎少有影印的大批量报纸。
犹记得自己想拉外联却不知从何下手,最后向学校伸手批了几千块钱印了第一份杂志《一页青春》。
文学社在我那时只是个”作坊”,不分部门,只讲爱好。为了发展壮大,换届那天和几个人聊了很久,才有了以后分部门分工的想法。
时至今日,往昔历历在目,像童年看的动画片,抹不掉的记忆。我给一些人产生过误解,被认为文学社校报化了,市场化了(因为以前文学社纯靠自发,无指导老师,无学校赞助,也没有卖钱的杂志)。我常反思,也许我当年的行动真的太激动了,变革太大了,但我真的从不想把文学的水搅混。文学社对于那个年代的我,永远是心中的第一位。文学社那样做,也绝不会弄脏文学。我觉得,文学这个东西,也许注定小众,但当时幼稚的我真的想把它深入浅出地带给每个人。
我写这篇东西,只是想解我心头的结,说说我对文学社的爱和关注。还是那句话,文学,社团,爱者自爱。
但我同样还是希望南筠人们靠朝气蓬勃的上进心,带着文学社更上一层楼。
我接任文学社的时候,上任社长李慧迪只和我提了一个要求,只有一个,不要更改南筠文学社的名字。
殊不知这个名字也引起过老人们的争议。长唳说这个名字是学校老师提议更改的,伯樱说这个名字是同学自己提出的。这我再也无从考证,唯一确定的是以前不叫这个,但从第三届李慧迪开始这个名字被保留了下来。
保留这个名字,这也是我向下一届提的唯一一个要求。
也许纠结于一个名字让人觉得酸腐,老朽,但在我心中,在那些为南筠写过文章,做出过贡献,亦或是读过南筠的文章的人心中,南筠是一个符号,一种传承,一个念想,甚至,是一种情怀。
时至今日,我书柜末端的禁地,永远是简简单单地几份报纸,一本杂志,南筠。
犹记得高一我参加文学社的时候,当时社团在十四中只是初成长。如果印象不错的话,只有两三个社团。那时候社团还很松散,半自发,甚至自生自灭的状态。当时文学社招新,借用了9班的教室,放PPT什么的。我被一个哥们拉着去参加了(因为他更感兴趣,我心虚),后来发现只有我们两个人报名。
后来因为爱好,慢慢地人多了。
我也早没有了当初的那份心虚。
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又打球去了,也许这份不解之缘也就胎死腹中了吧。
我高二以后,一部分人慢慢淡出了,一部分人加进来了。这次招新火了一把,我记得名单上有50多人吧。当时的我,一心想把文学社做大,做广,普及,甚至还和十五,师大附的文学社有交集。不仅出报纸还要出杂志,还要拉外联,一心想做大。现在想想,文学,社团,爱好而已,爱者自爱,不爱者永远无感。只要喜欢她的人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不就够了吗。
也许当时的我真的有违了这份朴素恬淡地初衷。
社团大战,火爆的只是一时,如白日焰火。激情褪色以后,剩下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写写文章,偶尔发表一两篇,日后多一两个知音,大学工作以后能把句子说通顺简练,少些错别字,对人生才是莫大的幸事。
犹记得当年几个人拿自己的零花钱,凑了1000多,印了我当社长后的第一期报纸,三五百份。
上一届也是这么干的,再上一届似乎少有影印的大批量报纸。
犹记得自己想拉外联却不知从何下手,最后向学校伸手批了几千块钱印了第一份杂志《一页青春》。
文学社在我那时只是个”作坊”,不分部门,只讲爱好。为了发展壮大,换届那天和几个人聊了很久,才有了以后分部门分工的想法。
时至今日,往昔历历在目,像童年看的动画片,抹不掉的记忆。我给一些人产生过误解,被认为文学社校报化了,市场化了(因为以前文学社纯靠自发,无指导老师,无学校赞助,也没有卖钱的杂志)。我常反思,也许我当年的行动真的太激动了,变革太大了,但我真的从不想把文学的水搅混。文学社对于那个年代的我,永远是心中的第一位。文学社那样做,也绝不会弄脏文学。我觉得,文学这个东西,也许注定小众,但当时幼稚的我真的想把它深入浅出地带给每个人。
我写这篇东西,只是想解我心头的结,说说我对文学社的爱和关注。还是那句话,文学,社团,爱者自爱。
但我同样还是希望南筠人们靠朝气蓬勃的上进心,带着文学社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