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年》从周初记述到战国前期,可以说是周代的断代史。《竹书纪年》和《系年》尽管作者的年代、地域互不相同,却有不少可资对比研究之处。这里只举一个例子。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引古本《纪年》云:
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嫡),故称携王。
这是西周末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后来的平王),导致覆亡的史事,是大家熟悉的。《纪年》所记,多有纠正补充《史记·周本纪》之处。《左传正义》还引用了《纪年》整理者束晳的话,指出褒姒应从《纪年》作“伯盘”,《周本纪》作“伯服”乃是错字。
《系年》第二章也记这一史事:
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就史事的轮廓来说,与《纪年》所述基本是一样的,甚至有些语句都很相似。这不但证明了古本《纪年》不像有些人讲的出于曹魏遗臣或束晳等人的伪造,而且能够看出《纪年》、《系年》两者应该共有所本。
《纪年》、《系年》叙事体例也彼此相似,有些像所谓“纪事本末”,而不是如《春秋》那样逐年胪列。今本《纪年》则把古本这一段割裂,分列于幽王五年、八年、十一年和平王二十一年,显然是不对的。其间还将“伯盘”回改为“伯服”,尤为不妥,足见其不可信。
仔细考查,《纪年》、《系年》这一史事的叙述仍有所不同。《纪年》说平王之立在前,拥立他的在申侯外还有鲁侯和许文公,而立王子余臣的只是虢公翰,可见在“二王并立”之中,余臣没有法理上的优势,他又因不是周王嫡传,所以只能称“携王”,没有谥法。《系年》的说法则并非如此。
首先,幽王和幽王所定的太子伯盘死后,“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邦君”是诸侯,“诸正”是朝臣,这表示余臣立为王有相当多的支持,不是只有虢公翰一人。余臣立于虢,虢公翰大约是拥立的带头人,这个虢国应即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境。
其次,立平王乃是晋文侯的策划。《系年》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可见平王并未先立,或者立于申而没有得到公认。
还有,余臣被晋文侯杀后,还是有谥号的,《系年》称他为“携惠王”。
《纪年》、《系年》这方面的差别主要是反映出两书作者立场的差异。《纪年》是三晋之一魏国人所撰,于东迁以下用晋纪年,实即始于晋文侯。他将“晋文侯定天子”,拥立平王,杀死携王一事讲得更有理据,是可以想象的。《系年》的作者估计是楚国人,没有必要为晋文侯说什么好话,落笔自然有区别了。事实上“二王并立”,各有拥戴支持的势力,晋文侯和平王不过是最后的胜利者。合观两书所记,真相就比较清楚,由此也可以看到两书在古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