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生日快乐!
要吃咖喱鸡肉饭么?要喝大吉岭红茶么?要一朵新鲜含露的莲花么?
可惜兰宁只有拙文一篇,希望沙沙在这一天能够得到这发自内心的真挚祝福。
永远的幸福,今生,要以一名“人”的身份生活着……
红拍板
逶迤旧年华,百里春声度钵花。青山不老人犹在,天涯何处不儿家。 回首路无涯,一襟风雨晚凉发。莲华未尽佛空泪,一入青云寂恒沙。
深山、古庙、廖廖的香客。
年老的住持在佛前,结趺,执戒,一粒粒佛珠从干皱的指间划过,落下,再划过,再落下……周而复始,磨着它那永久的无穷的圆,而时光,也就在指尖、在圈里,一轮轮的灭寂了。
亘古的香烟缭绕,熏绕着小而有些破败的殿堂,低沉的木鱼声似从远古的深渊传来,一声声、一串串、一阵阵,讲着佛前的灵晦。
年老的住持带着幼小的弟子,就这样日日年年侍奉着他们的佛。
雨中的山林出奇的幽静,雨中的香客也出奇的稀少。似残存了千年而斑驳的石像的古庙,萧萧风雨中,只有一僧、一徒、一名避雨的卖唱少女,以及那何时也未断过,一击一顿,从风中雨里悠悠传了开去的木鱼声。
老僧在念经,小小的徒弟在拂拭香案,少女则倚在门前,摆弄着手中的红牙拍板,无趣的望着山。
如果见过连翩阴雨后的红霓,如果听过冷寂空山中忽然使人耳目一新的鸣珠溅玉,如果相信世间真的存在奇迹……
那个人来时,小小的古庙就是空待了千年的沧桑的幕布,忽然染上了最美妙、最无暇的色彩。
“住持颂的可是《维摩经》么?”他如是说,俊秀的脸庞上似有比明月更皎洁,比晨露更清润,比美玉更柔和的光在流动。
“阿弥陀佛,正如施主所说。”
他微微的笑了,不再说什么,站到一边。
“妙法恒经,论至其精微,如彻宏野,天为之雨花。
大法翩鸿,直指及人心,经传物外,河沙无不菩提。
有优钵花、妙法池、清净地、神外身,形形幻幻,洞达幽泉,点花成果,则遍察之三千世界……”
不知何时,有红牙拍板的声音响起,伴着清朗的声线的吟颂。
并非经文,妙于经文;不是三藏,洞于三藏。
老僧歇了手,幼徒止了步,不明自己的拍板如何换了主人的少女摒了神,一同看向执板轻拍缓颂的那个人。
普通的竹楠,制之幡孔,便生了五音七律;普通的拍板,经了他的手,就敲彻了九天十地,三千微尘。
天可飞花,地可涌泉;虎为之卧,龙为之蟠。拔徙佛理如老僧,心明窍洞如幼童,天真烂漫如少女,恍恍的齐坠入那缤纷的七宝圣地,宝殿灵坛。
回首时,声已不闻,人已不在。
佛音寺。
香火鼎盛,地处青山。
无数的香客行过,拜过,都要到所谓的“佛音堂”瞻拜传说中佛祖用过的法器。
一只褪了色的红拍板,静静的躺在锦袱之上,香雾之中。
“佛祖用过的法器怎么会是一只清唱时用来调音的拍板?”香客如是问。
年轻的住持合什微笑:“阿弥陀佛,我佛本无身,我法本无迹,我皿本无形。”
香客似懂非懂。
那一天金发的香客自远方来。合什,理佛:“师父,佛未发宏愿时,行遍天涯,佛普渡众生时,又在何方?”
“渡化八方,依然行遍天涯。”
香客微笑,不语,临行前,向着寺外青山深深一望。
青山仍未老,人已在天涯。
奇妙的日蚀,佛音堂烛火飘摇,朦胧昏晦中,有人看见,佛前,一点盈盈的水光。
那之后,红牙板依旧,却不见了系孔上那一丝金黄。
僧曰:“尘缘已了,凡间再也留它不住。”
要吃咖喱鸡肉饭么?要喝大吉岭红茶么?要一朵新鲜含露的莲花么?
可惜兰宁只有拙文一篇,希望沙沙在这一天能够得到这发自内心的真挚祝福。
永远的幸福,今生,要以一名“人”的身份生活着……
红拍板
逶迤旧年华,百里春声度钵花。青山不老人犹在,天涯何处不儿家。 回首路无涯,一襟风雨晚凉发。莲华未尽佛空泪,一入青云寂恒沙。
深山、古庙、廖廖的香客。
年老的住持在佛前,结趺,执戒,一粒粒佛珠从干皱的指间划过,落下,再划过,再落下……周而复始,磨着它那永久的无穷的圆,而时光,也就在指尖、在圈里,一轮轮的灭寂了。
亘古的香烟缭绕,熏绕着小而有些破败的殿堂,低沉的木鱼声似从远古的深渊传来,一声声、一串串、一阵阵,讲着佛前的灵晦。
年老的住持带着幼小的弟子,就这样日日年年侍奉着他们的佛。
雨中的山林出奇的幽静,雨中的香客也出奇的稀少。似残存了千年而斑驳的石像的古庙,萧萧风雨中,只有一僧、一徒、一名避雨的卖唱少女,以及那何时也未断过,一击一顿,从风中雨里悠悠传了开去的木鱼声。
老僧在念经,小小的徒弟在拂拭香案,少女则倚在门前,摆弄着手中的红牙拍板,无趣的望着山。
如果见过连翩阴雨后的红霓,如果听过冷寂空山中忽然使人耳目一新的鸣珠溅玉,如果相信世间真的存在奇迹……
那个人来时,小小的古庙就是空待了千年的沧桑的幕布,忽然染上了最美妙、最无暇的色彩。
“住持颂的可是《维摩经》么?”他如是说,俊秀的脸庞上似有比明月更皎洁,比晨露更清润,比美玉更柔和的光在流动。
“阿弥陀佛,正如施主所说。”
他微微的笑了,不再说什么,站到一边。
“妙法恒经,论至其精微,如彻宏野,天为之雨花。
大法翩鸿,直指及人心,经传物外,河沙无不菩提。
有优钵花、妙法池、清净地、神外身,形形幻幻,洞达幽泉,点花成果,则遍察之三千世界……”
不知何时,有红牙拍板的声音响起,伴着清朗的声线的吟颂。
并非经文,妙于经文;不是三藏,洞于三藏。
老僧歇了手,幼徒止了步,不明自己的拍板如何换了主人的少女摒了神,一同看向执板轻拍缓颂的那个人。
普通的竹楠,制之幡孔,便生了五音七律;普通的拍板,经了他的手,就敲彻了九天十地,三千微尘。
天可飞花,地可涌泉;虎为之卧,龙为之蟠。拔徙佛理如老僧,心明窍洞如幼童,天真烂漫如少女,恍恍的齐坠入那缤纷的七宝圣地,宝殿灵坛。
回首时,声已不闻,人已不在。
佛音寺。
香火鼎盛,地处青山。
无数的香客行过,拜过,都要到所谓的“佛音堂”瞻拜传说中佛祖用过的法器。
一只褪了色的红拍板,静静的躺在锦袱之上,香雾之中。
“佛祖用过的法器怎么会是一只清唱时用来调音的拍板?”香客如是问。
年轻的住持合什微笑:“阿弥陀佛,我佛本无身,我法本无迹,我皿本无形。”
香客似懂非懂。
那一天金发的香客自远方来。合什,理佛:“师父,佛未发宏愿时,行遍天涯,佛普渡众生时,又在何方?”
“渡化八方,依然行遍天涯。”
香客微笑,不语,临行前,向着寺外青山深深一望。
青山仍未老,人已在天涯。
奇妙的日蚀,佛音堂烛火飘摇,朦胧昏晦中,有人看见,佛前,一点盈盈的水光。
那之后,红牙板依旧,却不见了系孔上那一丝金黄。
僧曰:“尘缘已了,凡间再也留它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