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061贴子:353,497
  • 35回复贴,共1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圣人的境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孔是儒家代表人物,儒家给我们的印象是文质彬彬讲究礼仪,而孔子一生也致力于恢复周礼。
礼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孔子的政治理想,那日常生活中孔子是不是规矩特别多眼里揉不得沙子,谁要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合礼的要求,孔子就会像运动场上的裁判员一样立刻吹哨叫停?
在面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时孔子究竟会怎样做呢?
孔子之歌 - 董文华


1楼2015-03-26 22:05回复
    上讲讲到孔子在陈国听到一个好消息,季桓子死了,季桓子临死之前给他儿子留下一个政治遗言,希望他儿子做了鲁国执政后能把孔子召回来。
    过了不久季桓子死了,他儿子季孙肥也果然当上执政。季孙肥在把父亲的丧事办完后就想起父亲的遗言,要把孔子召回来,他也准备这么做了,可他手下有个叫公之鱼的人,这人对季康子说,我劝你还是别把孔子召回来,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曾和你父亲有过合作,合作结果是什么呢?
    孔子不听你父亲的你父亲也不愿听他的,结果就是孔子出国,孔子这一出国你父亲的声誉就受到极大影响,孔子和季桓子之间如果有矛盾,那结果肯定是大家都站在孔子一边肯定是季桓子有问题,所以孔子出国这件事对季桓子的政治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那公之鱼就提醒了季康子,说你看你父亲因为跟孔子合作而又不能坚持到底,名声受到很大影响,现在如果你把孔子召回来,孔子现在60岁还能干,他是听你的还是你听他的,你听他的不可能,他听你的可能不可能?也不可能。为什么?孔子有原则。既然你不能听他的,他也不能听你的,那你们的合作肯定到最后怎么样,还是要破裂,如果合作再破裂了,这个孔老先生一气之下又出国了,你的名声不就搞坏了吗?
    你可要知道,孔子曾经骂过你爷爷季平子,又曾经损害过你父亲季桓子的声誉,现在到你了,难道你一家人的名声都要被这个人坏掉吗?季康子一听,还真是这回事啊马上打消了召孔子回国的念头。【一个小人就把孔子回国的希望给掐灭了。所以我们说大人有大人的思路,小人有小人的想法。小人的想法往往比大人的思路更能打动人心,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小人的想法往往针对的是我们人性中的弱点。】
    公之鱼的这个分析就是针对了季康子的弱点,那季康子现在还是有点矛盾,我父亲有遗嘱让我把孔子召回来,如果不执行这个遗嘱那不就是不孝嘛,总得想个什么办法。公之鱼说,有一个办法,你把冉求召回来,算是个【折中的办法】吧,不召老师把学生召回来。为什么要召冉求呢?两个原因。第一,冉求是个财政专家,搞经济他有一套。第二,冉求这人很听话。【又是专家又很听话,那不就是宝贝嘛】。


    2楼2015-03-26 22:06
    回复
      把冉求召回国让孔子继续在外流亡,季康子这样做也是盘算了自己的道理,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他面前季康子会感到处处受约束,那真实的孔子是不是一个规矩很大的人,一般人在孔子面前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吗?
      不是,孔子很宽大,你在他面前完全可以很自由,他很宽容。《说苑·君道》上有两句话讲得特别好,8个字【大道容下,大德容众】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德,既然他是这么个大德他一定能容众,容纳下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一定能包容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种种弱点,缺点和不足。所以我们在孔子面前真的是完全可以无拘无束自由的。


      3楼2015-03-26 22:07
      回复
        我们想一下,假如孔子是个非常严格非常苛刻的老师,会有那么多学生一直跟着他吗?会培养出那么多有个性,有风度,有气质,有情怀的学生吗?一个人的情怀,气质,风度一定在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够发育,孔子手下那么多学生,各有各的个性,气质,风度,性情,那都说明孔子一定是宽容的。


        4楼2015-03-26 22:08
        回复

          给大家看帅哥,没错,就是我!


          5楼2015-03-26 22:11
          回复
            有一次孔子给他一个极聪明的学生子贡提了个问题,说端木赐,你是不是认为我有很多知识啊?
            子贡一听,对啊,难道老师不是很有知识吗?
            孔子说,不对,我只不过是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而已。这个话真好,我现在也经常在很多地方讲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读书不是扩大知识面,世界太大了,你说知识面扩大到什么程度才算够?
            【读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判断力】。
            所以孔子对他学生问的这个问题特别好,你认为我是知识多吗?子贡说,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是价值观,我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这个对话到此结束,那这个基本价值观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因为子贡明白,这种聪明人跟着老师学那么多,学问很高,老师一讲,哦,明白了。


            6楼2015-03-26 22:12
            收起回复
              那我们不明白啊?那你这个基本价值观是什么?你的为人处事的一条基本的一以贯之的原则到底是什么?好在《论语》里还有一条,孔子和他另一位弟子曾参(森,cān,身,三)之间有过一次对话,他问了曾参同一个问题。他说曾参啊,我有一条道一以贯之。你不要以为我是知识面广,我只不过是有一个道一以贯之啊。曾参一听,是。他明白,所以他就说了句,是。这场对话就结束了,孔子就走了。
              孔子和他弟子曾参一问一答像是在打哑谜,他们之间相互明白但别人却不明白。那曾参听明白了什么?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究竟又是什么?
              可旁边还有其他一些人啊,这其他人就不明白了,孔子一走就问曾子,曾参才有回答。


              7楼2015-03-26 22:13
              回复
                简单说忠就是什么呢?忠就是做对别人做有益的事,恕呢?就是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你必须要有这个能力,而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怎么样,不需要能力。


                11楼2015-03-26 22:17
                回复
                  还有第二点,忠有很大的问题,忠有个前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想要的让你也要,我想建立的让你也建立,前提是什么?前提是我们有共同的欲求,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但问题是,是不是人人都有共同的追求呢?即使人和人之间有相同的追求但也有不相同的爱好啊,如果我想要的我一定要让你要,有可能就恰恰违背了你的意愿,是不是这样呢?


                  12楼2015-03-26 22:17
                  回复
                    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更重要的是什么,而且这个特别值得我们警惕,忠只是相对真理。它是一柄双刃剑,一不小心还会被坏人利用,为什么呢?坏人假冒对我们的忠来代替我们选择,代替我们思想,从而奴役我们的灵魂,这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太多了,剥夺了你的权利而且还以忠的名义。所以孔子坚决地在这一点上把忠给剔除了,到这一步我们是不是能发现孔子确确实实并不是他比我们知识多,高的是什么?是他的价值判断力,是他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
                    忠有局限性而且还可能被人利用,所以孔子在忠和恕之间取舍时选择的是恕,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恕的境界呢?
                    那么恕也就从此成了孔子思想中核心的核心,有了恕我们就可防止忠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所以恕是对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甚至是对忠的历史的,现行的和未来的种种罪行的一种有力预防。


                    14楼2015-03-26 22:18
                    回复
                      那有了恕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孔子在日常生活里就坚决反对对别人做苛刻的要求,一般我们看到别人的弱点会有什么感觉呢?
                      两种,一种,假如你是个君子,你觉得别人有弱点你可能很生气,他有弱点,有弱点不好,而这个弱点也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那你就觉得更不好,然后你就很生气,康德讲,生气是拿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看到别人的弱点你还幸灾乐祸,那就是小人了,所以小人见不得别人有优点,他到宁愿别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小人常常是因为别人的什么而生气,是因为别人的优点而生气。所以说对于人的缺点我们常有两种态度,假如你是小人,你看到别人有缺点你会幸灾乐祸,哟,他很傻,我很高兴,小人。那假如你是君子,他有弱点我很生气。
                      但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他有弱点有不足就像我自己有弱点有不足一样,我很同情,我是怜悯是慈悲】。你要到这一步就是孔子的境界了。有一天孔子要出门,天要下雨了,孔子的车上没雨盖,古代的车上都有盖,雨盖,有时挡太阳有时挡雨,要出门天要下雨了可车上没雨盖怎么办?有个学生就跟老师说了,说老师,子夏,卜商有雨盖,向他借一下吧。你说这不是很正常。老师要出门,要下雨了没雨盖,学生有,向学生借一下,很正常嘛,孔子怎么说,不要借了吧。
                      大家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借,孔子说,这个卜商有个小毛病,比较吝啬他舍不得,你向他借他怎么办呢,借给你吧他难受,不借给你吧他难看,是不是,借给你他心疼不借给你他名声搞坏了。这个家伙太不像话了,老师借都舍不得,太吝啬了,这一传出去他名声不就坏透了嘛,所以孔子说,【当你知道某人有某方面弱点的时候,你就不要在这方面去触犯他】‘推其长处,违其短者《孔子家语,致思》’
                      他哪一方面有优点,你把它推出去,让别人都知道这人有优点;他哪一方面有缺点,你一定要注意帮着他去掩盖,这样交朋友才能交到长久的朋友。所以别人的缺点不是我们指责的对象,不是我们幸灾乐祸的对象,是什么呢?是我们恰恰要加以呵护的对象,呵护别人的缺点就像呵护别人的伤口一样,这才是一种境界。


                      15楼2015-03-26 22:21
                      收起回复
                        对于自己的弟子孔子的做法是,呵护他们的缺点表扬他们的优点,这也是孔子的一种教育方法,那和孔子没直接关系的贵族,对他们的一些缺点孔子又是怎么做的呢?
                        有这么个故事,孔子在陈国,陈国有个司法官叫陈司败,有一天他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说鲁昭公知礼吗?鲁昭公懂礼吗?鲁昭公是什么时候,鲁昭公是以前的国君,都死了多少年了,一个已死去多年的国君,孔子在陈国竟然被一个人问,你们国家以前的那个鲁昭公知礼吗?孔子的回答也是毫不犹豫,两个字,知礼。
                        你知道为什么孔子的答案怎么来的这么及时这么快呢?为什么不加考虑?不要考虑。为什么?他有一个基本价值观,这个基本的价值观就是对别人宽容,所以到这个时候他很快可作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素质就看你的判断力,知礼。可这个陈司败问孔子时他已有别的想法,因为他已经抓住鲁昭公不知礼的证据,鲁昭公从吴国娶来一个夫人,而吴国的祖先和鲁国的祖先都是周文王家的人,都是姬姓的国,所以等于说,鲁昭公娶了一个同姓人家的女子做夫人,这是不合礼的。因此陈司败问孔子这个问题是一箭双雕。
                        第一,要看你知道不知道鲁昭公知不知礼。第二,我要看你孔子对一个不知礼的国君是什么态度。那孔子回答知礼,然后陈司败就觉得,哎,我终于抓住你的把柄了,你们都觉得你是圣人,原来你也不是圣人嘛,‘君子不党’,君子竟然也党,他就跟别人说了,你看孔子是个君子吧,我都以为君子不党,都以为君子一直很公正,但没想到,你看今天孔子不公正,不坚持真理吧,他跟别人说。然后别人又把这个话转达给孔子,你看看你今天是不是回答了陈司败这么个问题,陈司败认为你不坚持真理不公正。
                        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说,我这个人总是很幸运,假如我有缺点有不足,别人总是很快会指出来。把一切揽到自己身上,跟鲁昭公无关,帮别人掩饰缺点,这是对国君。我们再来看看对一般的大夫,有一天鲁国举行一个祭祀,这个祭祀叫练祭,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祭祀我们不管它了,反正是个祭祀,这个祭祀上面有个规定,在祭祀进行过程里,那个礼杖是必须放在祭坛的旁边而不能拿在手里。
                        可鲁国的大夫不大懂这个礼节,他们把这个祭杖就拿在手里。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啊,他是把这个礼仪搞得很熟的,一看就笑话他们,这些人不懂啊。回来就问老师,说老师啊,我刚才去参加了,去看了他们举行的练祭,鲁国大夫在举行练祭时手持练杖,这符不符合礼啊?
                        你知道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说,我不知道。子路这人有时特别沾沾自喜,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跑出门正好碰到子贡,哎呀师弟啊,我以为我们老师什么都懂,今天才知道我们老师也有不懂的,这个鲁国大夫在祭祀时手持练杖,本来就不合礼,我问老师它合不合礼,老师竟然说不知道,我都知道哎。子贡何等聪明一听就明白了。
                        别急,你等我一下,我进去再问一次。他进去了,他怎么问的?说老师,在举行练祭时手持练杖合不合礼?孔子说,不合礼。子贡出来就跟子路说,不是老师不知道,是你的问法有问题。你知道这两个问法有什么区别吗?子贡的问法是,举行练祭时该不该手持练杖?子路的问法是,鲁国大夫在举行练祭时手持练杖。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个具体的人。
                        【孔子不愿用具体的人来说明问题,因为用具体的人来说明问题就相当于在指责这人】,但前面的例子中孔子面对的除了是自己的学生就是当时的贵族,那面对普通人,孔子对他们的缺点还会这样宽容吗?


                        16楼2015-03-26 22:23
                        回复
                          【读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判断力】。
                          这句话特别拉出来~~~


                          18楼2015-03-26 22:34
                          收起回复
                            大道容下,大德容众。
                            这八个字是让我震撼的(一年多前),到现在我也没有摆脱【不容下,不容众】这个痼疾。
                            就是今天,我无意中在同学中提到青红帮,于是一个声音出来了:你玄幻小说看多了吧?
                            我心里的第一个想法:无知!
                            第二个想法: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
                            第三个想法:说这种话的人,成不了什么气候!
                            第四个想法:他人会拘泥于所泥,我呢?
                            第五个想法:我终究不能容人呐。
                            第六个想法:我是不是想多了?


                            19楼2015-03-26 22: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