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的弟子孔子的做法是,呵护他们的缺点表扬他们的优点,这也是孔子的一种教育方法,那和孔子没直接关系的贵族,对他们的一些缺点孔子又是怎么做的呢?
有这么个故事,孔子在陈国,陈国有个司法官叫陈司败,有一天他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说鲁昭公知礼吗?鲁昭公懂礼吗?鲁昭公是什么时候,鲁昭公是以前的国君,都死了多少年了,一个已死去多年的国君,孔子在陈国竟然被一个人问,你们国家以前的那个鲁昭公知礼吗?孔子的回答也是毫不犹豫,两个字,知礼。
你知道为什么孔子的答案怎么来的这么及时这么快呢?为什么不加考虑?不要考虑。为什么?他有一个基本价值观,这个基本的价值观就是对别人宽容,所以到这个时候他很快可作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素质就看你的判断力,知礼。可这个陈司败问孔子时他已有别的想法,因为他已经抓住鲁昭公不知礼的证据,鲁昭公从吴国娶来一个夫人,而吴国的祖先和鲁国的祖先都是周文王家的人,都是姬姓的国,所以等于说,鲁昭公娶了一个同姓人家的女子做夫人,这是不合礼的。因此陈司败问孔子这个问题是一箭双雕。
第一,要看你知道不知道鲁昭公知不知礼。第二,我要看你孔子对一个不知礼的国君是什么态度。那孔子回答知礼,然后陈司败就觉得,哎,我终于抓住你的把柄了,你们都觉得你是圣人,原来你也不是圣人嘛,‘君子不党’,君子竟然也党,他就跟别人说了,你看孔子是个君子吧,我都以为君子不党,都以为君子一直很公正,但没想到,你看今天孔子不公正,不坚持真理吧,他跟别人说。然后别人又把这个话转达给孔子,你看看你今天是不是回答了陈司败这么个问题,陈司败认为你不坚持真理不公正。
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说,我这个人总是很幸运,假如我有缺点有不足,别人总是很快会指出来。把一切揽到自己身上,跟鲁昭公无关,帮别人掩饰缺点,这是对国君。我们再来看看对一般的大夫,有一天鲁国举行一个祭祀,这个祭祀叫练祭,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祭祀我们不管它了,反正是个祭祀,这个祭祀上面有个规定,在祭祀进行过程里,那个礼杖是必须放在祭坛的旁边而不能拿在手里。
可鲁国的大夫不大懂这个礼节,他们把这个祭杖就拿在手里。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啊,他是把这个礼仪搞得很熟的,一看就笑话他们,这些人不懂啊。回来就问老师,说老师啊,我刚才去参加了,去看了他们举行的练祭,鲁国大夫在举行练祭时手持练杖,这符不符合礼啊?
你知道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说,我不知道。子路这人有时特别沾沾自喜,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跑出门正好碰到子贡,哎呀师弟啊,我以为我们老师什么都懂,今天才知道我们老师也有不懂的,这个鲁国大夫在祭祀时手持练杖,本来就不合礼,我问老师它合不合礼,老师竟然说不知道,我都知道哎。子贡何等聪明一听就明白了。
别急,你等我一下,我进去再问一次。他进去了,他怎么问的?说老师,在举行练祭时手持练杖合不合礼?孔子说,不合礼。子贡出来就跟子路说,不是老师不知道,是你的问法有问题。你知道这两个问法有什么区别吗?子贡的问法是,举行练祭时该不该手持练杖?子路的问法是,鲁国大夫在举行练祭时手持练杖。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个具体的人。
【孔子不愿用具体的人来说明问题,因为用具体的人来说明问题就相当于在指责这人】,但前面的例子中孔子面对的除了是自己的学生就是当时的贵族,那面对普通人,孔子对他们的缺点还会这样宽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