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山东省潍坊市的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辖区内拥有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是国家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水源地。近年来,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为实现水源地保护、生态经济与兴区富民协调发展的目标,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的为发展理念,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绿色生态产业、实施水净天蓝地绿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立足区情,准确定位生态文明建设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于2008年建区,总面积为491平方公里,其中水库面积14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3,水源地、湿地等生态保护面积占全区域的80%以上,农村人口占98%,库区移民占3/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潍坊市平均水平低4000多元,是山东半岛经济发达地区的后发区域。作为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区,其生态敏感脆弱,易遭到破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除地域特征外,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产业基础差成为该区另一个特征。
为实现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建区之初,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就确定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地区为主要任务目标的发展定位思路和推进措施,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地区。为此,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立足本地特色,积极探索符合生态经济发展区和库区特色的新兴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等5个国家级称号。为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实施“三化”,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把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民市民化“三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抓手,以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高效集约和生活空间适度宜居“三生”为建设发展目标,创新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
一是实施“水净天蓝地绿”三大工程,建设生态系统。
(1)实施水净工程。坚持把水源地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加快上游5万亩生态湿地建设,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三类以上标准且正在向二类水提升,峡山湖被纳入全国第二批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2)实施地绿工程。同时,深入推进“绿满峡山”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40%,呈现出良好的生态景观。(3)实施天蓝工程。强化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在农村推广户用太阳能和沼气,建设无农作物秸秆焚烧区,年内优良天气可达到330天以上。
二是找准城镇区域功能发展定位,优化产业格局。
在城镇发展布局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坚持全域规划、统筹推进、一体发展,构建起了“一主、两副、多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农村人口特别是水库周边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聚集,为保护生态腾出了更大空间。在产业布局上,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水生态旅游业,乡村旅游业。重点发展高端商住服务业、健康休闲养生和文化旅游业、乡村旅游业。远离水源地的北部建设绿色高新项目区,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在民生服务布局上,科学合理配置学校、医院、商场、公交、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加快发展高效生态产业,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建立了以有机农业、健康休闲养生和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工业为主的高效集约现代产业体系。有机农业园区26个、种养面积15660亩,22.6万亩野生鱼通过有机认证,认证面积为江北最大(形成了“南千岛、北峡山”有机野生鱼产业的发展格局);创建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建设瑞典生态城等总投资100多亿元的12个重点项目;投资21亿元的生态农产品综合交易物流中心一期工程近期投入使用。与中国物流公司合作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年吞吐量500万吨的公铁联合物流园即将开工建设;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生态循环工业高新项目区已落户总投资40亿元的高新项目9个,已成功创建为“山东省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民市民化“三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普及生态生活知识,倡导绿色消费,使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012年,全区长寿率达到16.77%,平均预期寿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7岁。目前,峡山区已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模式。
统筹布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企业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了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愿望、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同时,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先支持生态项目建设,并在积极探索峡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和峡山水库协同治污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实行严厉问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形成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硬约束”。
另外,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研究工作方面,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也做出了有益探索。首先,该区联合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等权威机构成立课题组,结合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实际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目前,我国第一个县(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峡山)已正式公布;其次,委托北京大学编制的《峡山区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总体规划》,已基本定稿;同时,由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管委会等单位联合成立、全国首个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联合的专门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峡山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已正式成立,这必将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科技研发、人才聚集、产业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规划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
通过积极探索与工作实践,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初步形成了走具有库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也对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然而,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特有生态经济与水源保护特征,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支撑力量不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制约不同程度存在,为促进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行列,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由于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具有“生态”的先天属性,又是“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水源保护地,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仅对探索具有库区特色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对山东甚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二、尽快研究出台生态补偿与资源利用补偿机制。目前,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仅依靠财政转移支付难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制定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补偿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撑。
三、创新体制与机制,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倾斜。针对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建区与经济的特殊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应加强体制与机制的创新研究,对项目审批、土地审批、税收政策、人才引进、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立足区情,准确定位生态文明建设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于2008年建区,总面积为491平方公里,其中水库面积14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3,水源地、湿地等生态保护面积占全区域的80%以上,农村人口占98%,库区移民占3/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潍坊市平均水平低4000多元,是山东半岛经济发达地区的后发区域。作为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区,其生态敏感脆弱,易遭到破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除地域特征外,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产业基础差成为该区另一个特征。
为实现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建区之初,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就确定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地区为主要任务目标的发展定位思路和推进措施,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地区。为此,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立足本地特色,积极探索符合生态经济发展区和库区特色的新兴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等5个国家级称号。为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实施“三化”,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把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民市民化“三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抓手,以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高效集约和生活空间适度宜居“三生”为建设发展目标,创新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
一是实施“水净天蓝地绿”三大工程,建设生态系统。
(1)实施水净工程。坚持把水源地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加快上游5万亩生态湿地建设,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三类以上标准且正在向二类水提升,峡山湖被纳入全国第二批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2)实施地绿工程。同时,深入推进“绿满峡山”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40%,呈现出良好的生态景观。(3)实施天蓝工程。强化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在农村推广户用太阳能和沼气,建设无农作物秸秆焚烧区,年内优良天气可达到330天以上。
二是找准城镇区域功能发展定位,优化产业格局。
在城镇发展布局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坚持全域规划、统筹推进、一体发展,构建起了“一主、两副、多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农村人口特别是水库周边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聚集,为保护生态腾出了更大空间。在产业布局上,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水生态旅游业,乡村旅游业。重点发展高端商住服务业、健康休闲养生和文化旅游业、乡村旅游业。远离水源地的北部建设绿色高新项目区,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在民生服务布局上,科学合理配置学校、医院、商场、公交、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加快发展高效生态产业,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建立了以有机农业、健康休闲养生和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工业为主的高效集约现代产业体系。有机农业园区26个、种养面积15660亩,22.6万亩野生鱼通过有机认证,认证面积为江北最大(形成了“南千岛、北峡山”有机野生鱼产业的发展格局);创建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建设瑞典生态城等总投资100多亿元的12个重点项目;投资21亿元的生态农产品综合交易物流中心一期工程近期投入使用。与中国物流公司合作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年吞吐量500万吨的公铁联合物流园即将开工建设;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生态循环工业高新项目区已落户总投资40亿元的高新项目9个,已成功创建为“山东省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民市民化“三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普及生态生活知识,倡导绿色消费,使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012年,全区长寿率达到16.77%,平均预期寿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7岁。目前,峡山区已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模式。
统筹布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企业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了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愿望、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同时,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先支持生态项目建设,并在积极探索峡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和峡山水库协同治污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实行严厉问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形成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硬约束”。
另外,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研究工作方面,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也做出了有益探索。首先,该区联合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等权威机构成立课题组,结合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实际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目前,我国第一个县(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峡山)已正式公布;其次,委托北京大学编制的《峡山区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总体规划》,已基本定稿;同时,由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管委会等单位联合成立、全国首个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联合的专门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峡山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已正式成立,这必将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科技研发、人才聚集、产业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规划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
通过积极探索与工作实践,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初步形成了走具有库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也对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然而,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特有生态经济与水源保护特征,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支撑力量不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制约不同程度存在,为促进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行列,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由于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具有“生态”的先天属性,又是“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水源保护地,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仅对探索具有库区特色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对山东甚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二、尽快研究出台生态补偿与资源利用补偿机制。目前,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仅依靠财政转移支付难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制定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补偿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撑。
三、创新体制与机制,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倾斜。针对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建区与经济的特殊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应加强体制与机制的创新研究,对项目审批、土地审批、税收政策、人才引进、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