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再看看上述两大时期其中之一的先秦、秦汉、三国。三国归到秦汉里是没问题的,但因为其最为中国人熟知所以单独列出。当然,因为本次是后汉家的年度计划,不适宜过多分析历史,但有些还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因为我自己社团的需要,我会研究在现在相对冷门的“礼”,提到礼自然不得不提周礼,礼在中国古代十分重要,也一直延续,如士冠礼、昏礼、大射礼、乡射礼、乡饮酒礼等,有熟悉明清史的朋友对最后两个会比较熟悉,如果再提到“秋狝冬狩”就更清楚了,因为清朝有著名的“木兰秋狝”。在“礼”方面,历代皆有传承,在军事上也一样。先秦与秦汉虽然在兵制的编制上差异较大,先秦主要是军、师、旅且中央军较多;而秦汉是部曲制,因分裂时期较多及其兵制的自身原因,每部的独立性相对较大,当时统率部的是校尉、出征前才任命将领由他统领各部。在现在“校尉”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军衔在当时地位却是十分之高的,校尉常设、将军不常设。除去编制,当时的军队皆以混编(兵种混编以及兵器混编)为主,在发帖此时前一两天,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再次开挖,媒体惊叹“坑内多兵种混编”其实是挺失礼的,因为那时候都是以混编为主,没什么好惊讶的。为什么会混编呢?有一个挺重要的因素——那时候打仗都是步兵跟随战车,战车冲这里、后面的步兵也跟着冲这里,即步车混编(可以参考苏联坦克战术进行联想);当时的战车由4匹马拉,马车上本来就是兵器混编——1个御手、1个持弓箭、1个持戈,近战远战皆可。在地面上跟随的步兵同样有多种兵器存在就很正常了,有的拿戈、有的拿矛、有的拿戟,想冲得快杀得开心的就拿吴钩,当然少不了拿弓弩的。以西周为例,当时每辆战车跟随的步兵还不算多,连车在内一共30人,其中3人在车上、7人在车下,带甲;还有15个步卒、徒役(打杂)5人,这样的编制若以单一的兵器作战,是很吃亏的。更何况后期还有75人/乘、100人/乘的庞大编制。上述说,以混编为主,那肯定还有单兵种、单兵器的编制,没错。战国时步兵逐渐单独出来成为纯步兵的编制,而“轻车”是纯战车编制,“骑将”是统率数百骑的官职,当然同时仍保留步车混编。再如汉朝时设立的“强弩都尉”、三国时记载的“矛兵数千”等,则是单兵器的编制。不过总的来说,单一兵种编制中除纯步兵外,战车、骑兵的编制都较小;单一兵器同样如此。
既然每个时期的历史都不相同,我们每款兵棋的设计也应该不相同。例子可见后文中的《汉末群雄》一篇。
接下来是明、清、民国。其实准确点来说应该是明末、清初、民国,因为推出兵棋除考虑兵棋自身的设计外,还要顾及市场环境、玩家对题材的熟悉程度等。明、清之际是这段时期中比较为人熟知的一段历史,当然靖难之变、郑和下西洋、万历朝鲜战争、准噶尔、雅克萨、鸦片战争等也挺不错。民国虽只有数十年短暂,不乏有精彩故事,后汉家关于民国题材的兵棋目前有战略级兵棋《硝烟未尽》以及《中原大战》。俗话说,明承元制、清承明制、民国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所以这三个时期有其共同点,在考证方面能够剩下不少人力物力。我自己本身一直在从事传统文化方面的推广,对中国古代历史相对熟悉,所以我有个习惯就是设计兵棋时不单只是使用军事方面的知识,还会涉及历法、仪礼、生活等方面,虽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对设计仍有微妙的作用,像我以前提到的楚汉时期以十月为年初便是例子。同时,后汉家的电脑单机游戏《南明史略》虽然进度缓慢,但在保证资料、图文、音乐等皆为原创的前提下依然在进行着,相信2-3年后会公布。当然,后汉家虽然也涉及明、清、民国,但重点依然放在先秦、秦汉、三国上;而且也不是说除这些时期外的就不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