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戏曲吧 关注:3,596贴子:104,713
  • 4回复贴,共1

少春先生艺事二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猛明著《菊艺琐谈》(南开大学出版社)一书里,谈到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少春先生。其中有两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处,将这两段内容摘抄下来,供大家赏析。


1楼2015-05-11 06:48回复
    《要多高有多高》
    家父曾跟我聊过李少春先生的一件往事:一次在少春家,父亲对少春先生说,你看某人的《挑滑车》起霸,腿一下能到这儿;父亲指着自己的脑门。少春先生说:“我们老师教的,就到这儿”;少春用手抬到胸前。接着说:“我也可以抬那么高。”说着,腿就到了脑门儿了,“要多高有多高”。少春先生放下腿对我父亲说。少春先生文学余,武学杨,《挑滑车》亦当受教于丁永利。可见俞菊笙、杨小楼、李少春一脉相承;起霸这条腿要说抬到脑门儿,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不过,高宠这条腿抬到哪儿,还有“月亮门”这么一个模糊说法。一说是起霸“亮靴底儿”:左腿抬起,由右向左画弧,反之亦然;这道弧叫“月亮门”。一说是“月亮门“指脑门,双脚轮换抬到脑门儿位置。勾过脸,画过脸谱的人都知道,月亮门儿位于发际内三四指之处,花脸演员要剃光头就因为留月亮门儿好勾脸。可武生就没有月亮门儿一说,武生戴盔头向来较低。那么,高宠抬脚到月亮门儿有些让人疑惑。


    2楼2015-05-11 07:04
    回复

      《"bia"的一声绝响》
      " bia ",是一个形声词;字典里没有这个字。但是没办法我不能用“啪”或“吧”来代替。因为这一声作用于我的耳朵,就是“bia”。
      这一声是《打金砖》中的刘秀最后倒在台上时发出的;饰演刘秀的是李少春先生。时在1960年左右。
      在这之后,在类似的表演中,再也没有听到谁能“bia”的一声躺在地上。这之前我十来岁,没有机会看更多前辈的表演。这之后却多次看过不同的演员在不同的剧里来过这一下,包括于魁智的《打金砖》;但都没有这“bia"的一声脆响,而是“砰”或“噗”。
      这一手,术语叫“硬僵身”,也叫“硬僵尸”。不同处在于:少春先生像一块竖立的砖,板板整整地砸在台上;而后来的演员都是尽量先下腰,使脑袋越来越接近台子,然后落在台上。难怪,只有李少春能发出这“bia"的一声。
      惜哉少春先生!他把漂亮、精致的“玩艺儿”留在了台上,留在了观众心里;在风雨如晦的1975年,当少春先生真“僵身”之际,却无声无息,默默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人生大舞台。


      3楼2015-05-11 07:06
      回复
        以上内容,摘自李猛明著《菊艺琐谈》(南开大学出版社)。




        4楼2015-05-11 07:08
        回复
          大艺术家和普通演员的区别就在于表演从人物出发,不卖弄;但是该实凿实砍的时候,也毫不含糊,该怎么摔就怎么摔,不偷工减料。
          挑滑车的高宠,是王爷,是贵族,一言一行都要有“派”,有“份”。他不可能像毛头小伙子那样,起霸把腿踢的很高。李少春先生完全可以把腿踢到脑门儿,“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句话说得真好!为啥?要从人物出发。
          再说打金砖,谁还能像李少春那样“像一块竖立的砖,板板整整地砸在台上”," bia "的一声!
          没有人肯这样做,或者说没有人能作成那样。为什么?实在是太难了!
          我没有看过李先生的打金砖,看过谭元寿的录像,一连贯的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激动不已。现在,谁还能如此?好多演员演到这里,都要把动作分解开,没做一个动作,要整整衣服,理理髯口,摆好架势,如此做下去,这戏就没有什么看头了!想给您鼓掌,也没有那心气了!
          我还得提张世麟先生的挑滑车,那表演绝了!在战场上奔跑的马,垮的一下摔倒了(一个大劈叉)!紧接着跪步踏踏踏踏向前冲,表示奔马,马失前蹄后收不住身子,继续向前滑冲!他的表演绝了!多么真实啊!据说这是张先生的绝活。
          但有人表演就不是如此,先是劈叉,有的劈两三个叉,然后跪地,将大靠底摆搭到大枪上,然后跪步向前....
          您说这叫什么动作?不明白!


          5楼2015-05-14 1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