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天殿吧 关注:16贴子:464
  • 11回复贴,共1

中国传统文化之《脉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著。撰年不详。《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刊行之后,自晋至唐历三百余年流传不绝。宋代校正医书局曾对此书进行校勘。


IP属地:浙江1楼2015-06-07 20:18回复
     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天历三年(1330)广勤书堂刻本、明成化间据元泰定本翻刻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明万历三年(1577)福建刻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守山阁丛书》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周氏医学丛书》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杨守敬校勘本等。人民卫生出版、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影印本和排印本。


    IP属地:浙江2楼2015-06-07 20:19
    回复
       本书10卷,97篇,约8 万字。
      卷1 主要论述24种病脉体象、脉理、诊脉法,各种平脉,疾病将瘥和难愈的脉候。
      卷2 论“关前”、“关后”的脉象以及寸口、人迎、神门等部位脉象的阴阳、虚实变化所主的脏腑经络病变,寸、关、尺各部脉象主病与治疗,奇经八脉的脉象主病。
      卷3 论脏腑的平、病、死脉。
      卷4 论遍诊法与独取寸口法的各部脉象主病,杂病各种病脉,各种诊亏损、决死生的脉候。
      卷5 辑扁鹊与张仲景脉法,扁鹊与华佗察色与闻声要诀。


      IP属地:浙江4楼2015-06-07 20:20
      回复
        卷6 论脏腑病机与病证。
        卷7 论汗、吐、下、温、灸、刺、火、水等治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热病诸证与死候。
        卷8 论杂病脉证和治法。
        卷9 论妇人、小儿诸病证的机理、脉证与预后。
        卷10为“手检图三十一部”,然图已亡佚,唯存论脉的“前、后、左、右、上、下、中央”诊法及诸种脉象主病等内容。


        IP属地:浙江5楼2015-06-07 20:22
        回复
           《脉经》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特点,一是对脉象的系统归纳。第一次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的体状、搏动征象及其变化,都作了具体描述,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使脉学系统化。二是保存了大量古医籍内容。《脉经》中“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IP属地:浙江6楼2015-06-07 20:22
          回复
            在脉学上保存了晋以前大量的有关诊脉方法、脉象病理、脉诊意义等方面的资料,成为后世脉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同时,书中几乎转录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全部内容。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古传本之一,对研究仲景学说有重要价值。


            IP属地:浙江7楼2015-06-07 20:22
            回复
              《脉经》的成就和学术价值,很早就被确认。后世的脉学著作,可以说都是在《脉经》基础上的发展。托名五代高阳生撰的《王叔和脉诀》,取材于《脉经》而重新编次,以歌诀形式阐述脉理,易于讲授和学习,在相当长时间中,流传广泛,影响超过原书,故有“脉诀出而脉经隐”之说法,并产生出不少《脉诀》的派生著作。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脉校释》,对原书作了系统、全面的校勘、注释,是迄今较完善的校注本。


              IP属地:浙江8楼2015-06-07 20:22
              回复
                《脉经》为西晋(公元265年~316年)王叔和编撰。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将脉象归纳为浮、沉、迟、数等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虽然《脉经》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也把它当作必修课。


                IP属地:浙江9楼2015-06-07 20:23
                回复
                   该书著成后,就陆续传到中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这里,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IP属地:浙江10楼2015-06-07 20:23
                  回复
                    没人,自顶,以表安慰
                    顶!d=====( ̄▽ ̄*)b


                    IP属地:浙江11楼2015-08-18 23:08
                    回复
                      没人,自顶,以表安慰
                      顶!d=====( ̄▽ ̄*)b


                      IP属地:浙江12楼2015-08-18 23:09
                      回复
                        没人,自顶,以表安慰
                        顶!d=====( ̄▽ ̄*)b


                        IP属地:浙江13楼2015-08-18 2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