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穆城吧 关注:10贴子:540

「穆城」中国传统美食典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回归自然食品的兴起,传统美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实,这些食物的由来都有它美妙的传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6-08 00:11回复
    馒头
    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
    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
    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
    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
    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
    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6-08 00:11
    回复
      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名点,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传说
      宋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
      五十大寿,乡党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
      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
      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
      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
      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6-08 00:12
      回复
        冰糖相传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内江的一个大糖坊主张亚先家的丫
        环。有一次,她趁张亚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浆正准备喝的时候,张亚先来了,扶桑连忙把糖浆倒进
        猪油罐,将它藏进柴堆里,又在上边放些谷糠掩盖住。
        过了几天,当扶桑捧出猪油罐时,罐里却长满了许多水晶般的东西,敲碎入口,坚脆而纯甜
        ,其味道胜过白糖。扶桑把这一奇怪现象讲了出去,许多人如法炮制,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
        蜜,人们就把它称作冰糖。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6-08 00:12
        回复
          年糕: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建成后,大宴众将群臣庆功。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料吴王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蠡,国家迟早将亡。回营后他密嘱身边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这时都城断粮,饿殍遍野。随从们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6-08 00:15
          回复
            春卷: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福州人春节期间常常食用,跟北方过节包饺子一样普遍。蔡襄曾写诗赞说:"春盘食菜思三九"。现在春卷皮已改用面粉,馅一般用豆芽、韭菜、豆腐干,有的还放上肉丝、笋丝、葱花等,较高级的春卷则用鸡丝或海蛎、虾仁、冬菇、韭黄等制作而成。春卷用微火油炸至金黄色,外酥内嫩,又称为"炸春"。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6-08 00:15
            回复
              中国古代帝王与传统美食的故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6-08 00:15
              回复
                1、楚霸王与烧杂烩
                烧杂烩在苏北一带,无论是寻常人家,还是星级宾馆,在酒筵上,都不可缺少。尤其是在操办红白喜事时,此菜更做为众菜之首被推上席间,让众食客大块朵颐。这道菜荤素搭配,鱼肉并列。将一些味性相佐的菜肴一并相烹,不仅有鱼有肉,还兼以海产野味,调以各种佐料,使得大杂烩杂而不乱,大有吃头。
                烧杂烩
                这道菜的由来与楚霸王项羽有关。项羽生性有两大特点:一是室无二妻,终身以虞姬为伴;二是每顿饭菜无二样。就为这第二个特点,伤透了手下厨子的脑筋。为了使驰骋沙场、鞍马劳碌的大王有个健壮的身体,厨子们左思右想。其中一个小厨子想出个办法,他将一些鸡,鱼肉等放入一锅,精心烹制后,端到大王面前。以为会挨大王一顿训斥,未曾想,项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来,一大碗杂烩顷刻吃了个精光,而且批示厨师,今后为了节省时间,菜就这么烧。从此,手下厨师悉听遵命,每菜必是杂烩。为了使杂烩不致太单调,厨师们想方设法改进配料,尽量让杂烩烧得花样翻新。后来,人们为了怀念楚霸王的功绩,“烧杂烩”便在民间很快流传开来,一直烧到今天。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6-08 00:19
                回复
                  2、曹操与曹操鸡
                  “曹操鸡”是始创于三国时期的安徽合肥传统名菜。此菜系经宰杀整型、涂蜜油炸后,再经配料卤煮入味,直焖至酥烂,肉骨脱离。出锅成品色泽红润,香气浓郁,皮脆油亮,造型美观。吃时抖腿掉肉,骨酥肉烂,滋味特别鲜美,且食后余香满口。因而,以其独具一格风味,受到来合肥旅游的中外食客好评,曾留言赞美:“名不虚传,堪称一绝”。
                  曹操鸡
                  相传三国时期,合肥因地处吴头楚尾,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从都城洛阳率领83万大军南下征伐孙吴(即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行至庐州(今安徽合肥)时,曾在教弩台前日夜操练人马。曹操因军政事务繁忙,操劳过度,头痛病发作,卧床不起。行军膳房厨师遵照医嘱,选用当地仔鸡配以中药、好酒、精心烹制成药膳鸡。曹操食后感到味道鲜美,随之病渐愈,身体很快康复,尔后每进餐必常食此鸡。由此,后人传于世, “曹操鸡”声名不胫而走。于是这道菜便在合肥流传至今。现今“曹操鸡”这道美肴,尤以合肥逍遥酒家烹制最为出名,仍以当地优质仔鸡为本,并配以曹操家乡——安徽毫州出产的古井贡酒与天麻、杜仲、香菇、冬笋及花椒、大料、桂皮、茴香、葱姜等开胃健身的辅料制成。营养丰富,具有食疗健体之功,声誉日高,更加名闻遐迩。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6-08 00:20
                  回复
                    3、赵匡胤与孝感豆油藕卷
                    豆油藕卷,俗称豆油卷,是楚乡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馔。因孝感向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民素喜烹食各种藕肴。特别每适年节喜庆,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要烹制豆油的美味佳肴。
                    孝感豆油藕卷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却已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湖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乱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赞日:“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大约过了十多年后,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一跃而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那难得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别为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千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6-08 00:20
                    回复
                      4、朱元璋与油煎毛豆腐
                      油煎毛豆腐
                      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系以本省屯溪、休宁一带特产的毛豆腐(长有寸许白色茸毛)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上桌时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并且有开胃作用,为徽州地区特殊风味菜。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因家贫困,曾给财主家放牛帮工,每在白天放牛后,半夜就要起来与长工们一起帮磨豆腐,他年纪虽小,但做事很勤快,颇得长工们喜欢,因此,长工们尽量照顾不让他干重活。后被财主知道很不满意,便将他辞退回家了。朱元璋没办法,只得和附近一座庙跟前的小乞丐们混在一起。长工们可怜他,每天从财主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的干扰草堆里,到时朱元璋就悄悄取走与伙伴们分食。不久,父母兄相继亡故,朱元璋更是孤无所依,便入寺当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时,长工们仍照样送来藏放草堆里。一次寺里一连几天忙着做庙会,长工们见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动就没有再送了,当庙会结束,朱元璋记起去取豆腐,发现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他就拿回庙中,偷偷地弄来油煎食之,觉得味道更香鲜无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备佳肴。现今油煎毛豆腐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外名菜。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6-08 00:20
                      回复
                        5、鱼头豆腐与乾隆
                        乾隆为了表示自己勤政体民,曾多次巡幸江南。这年他来到杭州巡游。一天上午,他忽然心血来潮,竟悄悄微服登上吴山游玩起来。偏偏天公不为天子作美,时近中午,天降大雨,势如倾盆。乾隆被淋得像个落汤鸡,万般无奈,只好跑到山中一户人家的屋檐下避雨。谁知,大雨如注,一直下个不停。乾隆又饿又冷,只好进屋求主人给弄点吃的。这户人家的主人姓王,人称王小二。他见来客遇雨狼狈不堪,便热情招待了乾隆,只是家中贫困,又无准备,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他冒雨到园中拔了点菠菜,做了一碗菠菜煎豆腐。寻来找去,又用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做了个鱼头豆腐。菜上桌后,乾隆一见,两个菜色泽鲜艳,香味扑鼻,均为宫中所不见。俗话说,“适口者香”。乾隆此时又饥又冷,这两个菜对他的确很适合。他尝了一口,鲜美异常,十分满意。饭后,雨过天晴,乾隆问过主人姓名,告辞而去。皇帝回到京城后,曾多次让御膳房做这两个菜,可是不管御厨怎么下功夫,没有一次赶上王小二做得那么好吃。
                        后来,乾隆又来杭州,想起上次遇雨一事,记起了王小二一饭之饷。便派人找来王小二,重赏之后,问起日子过得怎么样。此时,王小二正失业居家,穷困潦倒,靠借贷度日。于是,便如实答道:“一年不如一年。”乾隆一听,便说:“你很会烧菜,何不自己开家饭馆。”于是,王小二便开起饭馆来,这就是杭州城的“王润兴饭馆”。当时,乾隆还封王小二为“皇饭儿”。并亲书此三字。王小二把“皇饭儿”之匾高悬店内。这事儿—传开,人们争相来“王润兴饭馆”就餐。王小二又在鱼头豆腐这个起家菜上狠下功夫。不久,“王润兴”便誉满杭城,王小二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其它菜馆一见,也争相学习烹制鱼头豆腐。于是,此菜越做越精,最后成了—道杭州名菜。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6-08 00:21
                        回复
                          6、龙井虾仁与乾隆
                          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他身着便服,遨游西湖。时值清明,当他来到龙井茶乡时,天忽下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坐泡茶。茶用新采的龙井,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饮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带一点回去品尝,可又不好开口,更不愿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于便服内的龙袍里。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继续游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肠饥,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入座,点了几个菜,其中一只是炒虾仁。
                          龙井虾仁
                          点好菜后他忽然想起带来的龙井茶叶,便想泡来解渴。于是他一边叫店小二,一边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时见乾隆的龙袍,吓了一跳,赶紧跑进厨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极为恐慌,忙中出错,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谁知这盘菜端到干隆面前,清香扑鼻,尝了一口,顿觉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只见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禁不住连声称赞,“好菜!好菜!”从此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6-08 00:21
                          回复
                            苏东坡二三事:传统美食与苏东坡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6-08 00:51
                            回复
                              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他那纵横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以及与黄庭坚、蔡襄齐名的书法,至今为国内外人民所敬仰。他不仅文学造诣极深,对烹饪技艺也颇有研究,还善于把饮食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道独特的美食文化风景线,是位登峰造极的美食家。
                              苏东坡祖籍四川眉山,历仕江浙、中州、南粤各地,尝遍了各地的肴馔,写过许多反映各地佳肴名馔的诗文,如《菜羹》、《食猪肉诗》、《豆粥》、《鳆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以老馋嘴自居,这生动地反映了他对烹调的浓厚兴趣和品尝佳肴美味的丰富经验,堪称中国古代美食家。
                              苏东坡除善于品尝外还经常自己动手烹饪佳肴。据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苏东坡贬到黄冈时,不时下厨劳作,他见当地猪肉价贱,而人们较少吃它,便带头烹调猪肉并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起,还作了首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这首诗传了出去,人们争相仿效如法炮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数百年过去了,“东坡肉”的制作方法不断改进,流传至今。
                              苏东坡烹制鱼羹颇为在行,并自称在家乡时亲自烹鱼以待客,客未尝不称善。他的素食也做得不错,曾用莱菔白米为糁做过“玉糁羹”,自称其味之佳可与西天的醍醐媲美。他还用山芋做过“山芋羹”,据说是色香味皆为奇绝的少有佳品。正因为苏东坡与饮食有如此的缘分,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芹菜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6-08 0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