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理财吧 关注:13,400贴子:10,716
  • 2回复贴,共1

繁荣背后的隐患: 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究竟怎么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的轮回总是不断上演”,继前两年的融资铜风波之后,近期又传来监管层摸底铁矿石融资、商业银行要求企业追加铁矿石融资保证金等消息,市场担忧此举将导致连锁反应:监管层将对铁矿石融资进行风险管控,企业为了增加保证金不得不抛售存货,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就在铁矿石融资风声鹤唳之时,黄金融资又被推上风口浪尖,世界黄金协会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过去几年中,至少有1000吨流入中国的黄金被当成了融资工具,而不是投资者的真实实物需求。中国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究竟怎么了?繁荣的背后又暗藏着多少隐患与危机?


1楼2015-06-09 17:30回复
    为何中俄近期格外青睐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融资链条日益庞大
    近年来,能源、矿产、农产品(000061,股吧)等在内的大宗商品贸易日益活跃,由于这些商品标准化程度高、市场价格透明、容易变现并且具有现货和期货市场的特点,银行纷纷开发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来解决客户贸易链上的融资问题。
    从广义上讲,只要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的对象是从事大宗商品贸易的企业,那么该业务就属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从狭义上讲,银行为大宗商品贸易商或生产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案,以在企业的生产和购销活动中起到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缓释的作用。
    最早,利用大宗商品进口进行贸易融资局限于贵金属,尤其是金属铜的进口融资,撬动资金多,周转也更快捷。随着2010年银行信贷收紧,越来越多的企业渴望通过大宗商品融资的形式获得资金。如今,这样的操作已经蔓延到铁矿石、橡胶、大豆、黄金、石油石化等大宗商品。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22家商业银行、近900家企业客户开展了黄金租赁业务。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租借平台去年累计完成过户1103.12吨黄金,较2012年增长了177.12%;昆仑银行在去年8月末发放了首笔石油石化商品融资贷款,规模为5000万元。


    2楼2015-06-09 17:32
    回复
      融资“变味”成套利工具
      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大宗商品融资规模的迅速膨胀并非完全出于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相反,部分企业利用这一融资渠道打起了套利的算盘。
      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大宗商品融资模式有两种,做得最多的是进口信用证融资,其次是仓单质押融资。易贸集团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马泓介绍,做进口信用证的融资贸易,一般可以从银行获得90-180天的延期付款信用证,贸易商缴纳信用证担保合同金额的30%作为保证金。贸易商从境外企业或者香港分公司拿到现货后,主要有两种操作模式,一是将现货迅速抛出给国内的二级贸易商或者直接给矿产加工企业,回收货款,这相当于获得一笔短期融资,在信用证到期之前,可以拿这笔钱滚动投资。
      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贸易商直接通过信用证融来的资金在香港倒手就能获得稳定收益,这也是信用证融资模式获利的另一大来源。以100万美元为例,贸易商套利者在内地借取100万美元,按6.2的在岸汇率获取620万元人民币,然后从香港进口黄金等低物流成本的货物并用人民币支付,这样620万元人民币就流到了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之后,其再通过香港的合伙人,以6.15的离岸汇率换成美元,得到100.813万美元;最后,其再将原先进口来的黄金出口给香港合伙人并用美元结算,完成获利8130美元(不考虑物流等成本)。


      4楼2015-06-09 17: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