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给上核化生院详细介绍
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起源于1975年咸宁地区师范学校农化班,1977年更名为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化学科,1983年改为咸宁师专化学系,2002年更名为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2008年更名为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1年由原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与原咸宁学院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合并成立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
在编教职员工54人,其中正高6人,副高12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1人,湖北科技学院学科带头人3人、学术骨干3人、教学名师1人。特聘湖北省“百人计划”2名(赵龙、郭海兵)、“楚天学者”3名、“彩虹学者”2名、“揽月学者”3名。
现有“化学”、“生物科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含核工程技术和辐照化工两个方向)”、“应用化学”、园林等5个本科专业。
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有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2门(《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教学团队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核科学技术”为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为“湖北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材料辐射改性实验室”为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拥有两个研究中心(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非动力核技术研发中心),一个专业研究所(咸宁桂花研究所),一个检测中心(咸宁市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中心);有机化学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
现有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各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室设置齐备,功能齐全,并全面向学生开放,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老师课题及学生创新科学研究,近5年来,学生科研立项50余项,其中国家级学生立项6项,经费50余万元,学生发表论文30余篇,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湖北省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三等奖以上10余人次。
目前,我院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借助2011协同中心平台,继续群策群力,围绕“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舒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办学目标,全力做好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冲刺。
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起源于1975年咸宁地区师范学校农化班,1977年更名为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化学科,1983年改为咸宁师专化学系,2002年更名为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2008年更名为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1年由原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与原咸宁学院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合并成立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
在编教职员工54人,其中正高6人,副高12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1人,湖北科技学院学科带头人3人、学术骨干3人、教学名师1人。特聘湖北省“百人计划”2名(赵龙、郭海兵)、“楚天学者”3名、“彩虹学者”2名、“揽月学者”3名。
现有“化学”、“生物科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含核工程技术和辐照化工两个方向)”、“应用化学”、园林等5个本科专业。
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有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2门(《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教学团队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核科学技术”为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为“湖北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材料辐射改性实验室”为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拥有两个研究中心(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非动力核技术研发中心),一个专业研究所(咸宁桂花研究所),一个检测中心(咸宁市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中心);有机化学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
现有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各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室设置齐备,功能齐全,并全面向学生开放,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老师课题及学生创新科学研究,近5年来,学生科研立项50余项,其中国家级学生立项6项,经费50余万元,学生发表论文30余篇,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湖北省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三等奖以上10余人次。
目前,我院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借助2011协同中心平台,继续群策群力,围绕“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舒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办学目标,全力做好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