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群吧 关注:117贴子:2,429
  • 12回复贴,共1

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绛先生是专家学者,作家翻译家,至今仍笔耕不辍:“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7-25 19:49回复
    (๑• . •๑)老人家的金玉良言 收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7-25 20:50
    回复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7-26 09:22
      回复
        钱钟书、杨绛一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7-26 09:25
        回复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该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7-26 09:46
          回复

               --塞曲数声人尽泪,萧萧边马皆悲鸣。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7-26 09:48
            回复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 (Marcus Aurelius-121-180)的《自省录》是他和邻邦交战中写成的 。我的《自问自答》是我和自己的老、病、忙斗争中写成的 。在斗争中挣扎着写,也不容易。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
              九十六岁的杨绛 二00七年八月十五晚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7-26 09:48
              回复
                2015年7月17日是著名作家杨绛先生104岁的生日,杨绛每年都要“躲”生日,曾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不要去她家看望,也不要祝寿。并表示:“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杨绛的豁达与才华令无数人感动,谨以此文祝福她老人家。
                走在人生边上的风景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7-26 09:52
                回复
                  杨绛的翻译主要是小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审美特点,即都属于“巴洛克”风格,俗称“流浪汉小说”。她译的法国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西班牙中篇小说《小癞子》和西班牙长篇巨著《堂·吉诃德》概莫能 外。巴洛克审美风尚盛行于17世纪,主要流行于以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中南欧地区。它以一种“怪怪的”艺术风貌与当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典雅、庄重的“古典主义”相对峙,故被主流文学艺术史家们所排斥。直到20世纪它才被人们重新接纳,甚至成为“座上客”。君不见德国格拉斯因写了“新流浪汉小说”《铁皮鼓》而荣登诺奖宝座。但在90年代以前的社会主义国家,巴洛克文学艺术依然是个禁区,以致那时我国自己编写的外国文学、艺术、美学史书中,连“巴洛克”这个术语都很难找到!实际上在文艺复兴式微以后,恰恰是“巴洛克”以巨大的创造活力打破了古典主义仅仅从形式和风格上继承文艺复兴的教条主义僵局,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创造精神在欧洲文学艺术中的继续发展,并诱发了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后来现代主义的兴起。说起来多么悖谬:仪态典雅、端庄的杨绛先生对那些像模像样的“主义”一一扭过头去,唯独接受了这个“不修边幅”的欧洲艺术的“流浪汉”,在周围同行们普遍避讳“巴洛克”这个禁区的时候,她毅然闯了进去,一本接一本地翻译了起来,不能不佩服她的艺术慧眼、胆识和勇气!
                    杨绛先生在欧洲留学多年,有着过硬的英、法文功底,在她那个年代英、法语世界有多少重要的文学作品值得她去新译或重译啊,但她偏偏对《堂·吉诃德》情有独钟!是的,这是巴洛克小说的代表者。然而它的原文恰恰是杨绛还没有掌握的西班牙语!而她又不满足于通过其他外语去转译。于是年届半百的她决心迎接这一挑战:再学一门外语—西班牙语!经过20来年的学与译,她终于攻克了她的翻译生涯的最大堡垒—《堂·吉诃德》的西班牙语翻译!为此西班牙国王亲自为她颁奖。但杨先生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使她这部扛鼎译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她“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多少重要的工作等着她收尾,她却仍以巨大的毅力将这部70万字的巨著重新校订了一遍。这使我想起德意志文化中一位哲人—卡夫卡的箴言:人的心中是不可没有一颗坚不可摧的内核而存在的。这面镜子又让我们照见了杨绛先生不愧是学界典范的形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26 09:54
                  回复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其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类知识分子的“众生相”。这部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其构思之精、文笔之妙可见一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7-26 10:04
                    回复
                      本书是杨绛一部描写解放后知识份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的书。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杨绛女士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外貌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书情节生动,文笔简练,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人们真实的思想壮志。本书语言简洁、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是一本了解解放后知识份子的思想感情读物。
                      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
                      《洗澡》不是由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是个横断面;既没有史诗性的结构,也没有主角。本书第一部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收罗的人才,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第三部写运动中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读者出于喜爱,往往把他们看作主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7-27 19:59
                      回复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锺书相识。 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在牛津,杨绛与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7-28 22:02
                        回复
                          《我们仨》是杨绛女士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7-30 0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