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阴阳吧 关注:9,605贴子:227,283

正解【修心八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藏王朗达玛毁灭佛教之后,佛法再次弘扬的时期,称为后弘期。后弘期刚刚开始的时候,以阿底峡尊者为代表的很多名震四方的大成就者、班智达纷纷到西藏弘扬佛法。在他们弘扬的佛教当中,有一个噶当派。
噶当派分新旧两种。所谓旧噶当派,是指宗喀巴大师尚未创立格鲁巴之前,在几百年间流传甚广的,由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法脉,称为旧噶当派。
旧噶当派也分为两派,一个为经论派,经论派主要强调大乘佛法的理论;另一派为诀窍派,该派着重于修法。
新的噶当派也叫格鲁派,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
在旧噶当派当中,涌现了很多著名的修行人,直至现在,他们都是藏传佛教中举足轻重的传承上师,是所有修行人的模范与榜样。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不少非常珍贵,并具有巨大加持力的修心论典,《修心八颂》和《修心七要》都属于其中之一,且都是以菩提心为主题的论典。
《修心八颂》虽然字面上不是那么广,只有八个偈子,却是非常重要的修法,在藏传佛教当中,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因为它是由非常有名的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将自己的修法精华归纳而成的,具有窍诀性的论典,藏传佛教的每个修行人都很重视。
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首先一定要修的,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前提,又是出离心。
本来凡夫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私心——我执,再加上西方文化,以及某些精神糟粕的影响,使现代人的自私心更加巩固、强化——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着想。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的利益,任何事情都敢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去做。
在这种环境当中,要找出一条真正的大乘佛法之路,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在修菩提心上面一定要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目前很多人在学《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两个宝典里面所讲的,都是菩提心。《入菩萨行论》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菩提心;《广论》分为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三部分,上士道就是修菩提心。
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无论修什么法,都不能离开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就不能成为解脱道。要使生、圆次第成为解脱道,唯一的诀窍就是拥有菩提心,这样生起次第等等才会发挥作用;离开了菩提心,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就已经名不副实了。当然,我们本来也不会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与大圆满;即便我们会修,如果缺少菩提心,也无法修成。菩提心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翻来覆去地讲了好多次了,《入菩萨行论》的第一品讲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想成佛或者做一个大乘修行人,就不能离开菩提心,菩提心非常重要!
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我们仍有贪、嗔、痴等烦恼,以及很多不好的陋习,但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并极其向往菩提心和大乘的成就,这种来之不易的机遇,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非常完美、圆满而有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菩提心说起来很简单,真正要修起来,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比如:偶尔拿点比较重要的身外之物去布施别人,或者在两、三天当中去医院当义工照顾病人等等,我们都可以做到,但这还不是菩提心。要修出真正的菩提心,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再难,我们也要克服困难去修,力争减少自己的自私心。
当我们把自私心抛弃或减少以后,是不是就很消极——什么都不做,更不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了呢?当然不是!上次我们也提到过,佛陀在大乘佛法里也一再提及,菩萨学“十明”或者“五明”,就是为了度化众生;我们发了菩提心,也照样需要工作。只是在工作与事业的奋斗方向方面,应该作一些取舍。
比如说:在没有修学大乘佛法以前,一个生意人是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生存而做生意,自从菩提心生起来以后,他照样可以做生意,但是在动机上就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此以后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为了众生挣钱。只要做好了取舍,菩提心跟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不但没有任何冲突,而且是一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完美、伟大的思想。
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可以修菩提心。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只是外表与一些行为标准上的不同,在思想上与一些修法上,在家修行人与出家人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出家人修什么,在家人也同样可以修;出家人思维什么,在家人也照样可以思维,不管是菩提心,还是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等,在家人都可以和出家人一样地修。


1楼2015-07-29 19:01回复
    最好的方法,是先不观察外境,而是观察自己的心。对我们凡夫来说,虽然外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所有的外境,都是内心种子成熟以后产生的现象。就像投影机一样,投影机投射在屏幕上的图像来源不在外面,而是在投影机里面,要控制图像、破坏图像,就不能到屏幕上去搞破坏,而要把机器破坏掉,这样图像自然就被破坏了。
    观察自心的方法以前讲过,这次就不再讲了,大乘佛法真正的修法也就是这些,不知道你们现在有没有修?无论大圆满、大手印还是大中观等修法,其基本的要求都是:第一,要有足够的资粮,第二,要有坚定的信心,信心和资粮具备以后,就可以证悟。佛在大乘显宗经典里面也提到过,证悟如来藏的唯一方法,就是信心与资粮,只要有了信心与资粮,就能逐渐逐渐地证悟。
    作为居士,我们不可能根本没有信心,但密宗对信心的要求很高,如果我们既没有资粮,信心也很一般,就没有办法证悟大圆满。
    我们这样的人要想证悟,最稳妥的方法,就是以前讲的观察方法,不过,因为心的本来面目或者本性远离一切戏论,不可言、不可思,已经超越了思维和语言的范围,所以不能通过推理来完全证悟,但推理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放下很多执著。
    以前没有推理的时候,我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导致了很多烦恼。通过观察以后,就知道这一切不是实在的,而是如幻如梦的,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烦恼和执著,再加上进一步的修行,就有可能慢慢证悟。虽然这种修法的证悟速度有点慢,但我们这种根机的人也只能这样退而求其次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修这个修法,如果没有修,那是非常可惜的。如果这样下去,就永远也不能控制我们的烦恼!
    打个比方说,在生病的时候,如果我们知道什么药可以治好自己的病,这个药的服用方法也知道,治病的药也有了,但我们却不去服用这些药的话,会不会减轻痛苦呢?不可能!
    同样的道理,如果学到了修法,就一定要修!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可以修。我上次也讲了,虽然在家人在外表和一些行为上不能和出家人完全等同,但内心却可以与他们保持一致。出家人修什么,在家人也可以修什么;出家人思维什么,在家人也可以思维什么,精神、思维都可以完全一致,所以务必要修。
    潜伏在我们心里的烦恼,已经不是一、两百年,或一、两千年的历史了,从无始以来,烦恼就一直在我们心里串习,那么多的烦恼一直发展到今天,想立即放下是不现实的,但是,只要我们修行,肯定终究可以放下。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断除烦恼。小乘行人是断除自己的烦恼,大乘菩萨要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不过,要断除众生的烦恼,首先就要断除自己的烦恼。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没有断除,学佛就等于白学——今生积累的一些福报最多能让下一世不堕地狱等恶趣,其他不会有什么结果,更不可能断除其他众生的烦恼,所以一定要修行。
    除了每天例行的修行之外,我们还应该利用一些不需要上班的假期,在半个月、一个月或者是七天左右的时间中,到一些圣地,比如莲花生大师等成就者修行过的地方,或者是在自己家里闭关专修。
    修行的时候,要选择自己适应的环境。适应的意思是说,一到某个地方,心里就很开心。假如符合这个条件,哪怕是在城市里都可以。如果没有机缘到圣地修行,则在自己家里修行也是很不错的。
    佛也曾经说过:“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我已经告诉你们所有的修行方法,为你们指明了解脱之道,但是,解脱不解脱,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如果你们认为断除烦恼不是很重要,你也可以不修行,但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断除烦恼,不断除烦恼,也就无法获得解脱。关于这一点,大家务必要三思。
    当所有的加行修法修完了以后,是不是仍然不需要修大圆满或大手印呢?当然不是。大圆满、大手印我们一定要修。
    要知道,密宗是极其方便快捷的法门,只有往昔积累了极大福报的人,才有听闻修持密法的缘分。在贤劫千佛中,只有三尊佛宣说了密宗,其他佛都不讲密宗。也就是说,密宗出现的几率只有佛出世的千分之三,所以密宗是很难得、很珍贵的,我们一定要修!
    修密宗一定要修加行,要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开始。在没有修人身难得,没有培养出离心,更没有培养菩提心的时候,我们不主张、不赞同修大圆满,因为大家的根器还不适应、不成熟,在没有成熟之前,修这些法也没有用。到了适应的时候,我们会鼓励大家修密法的。
    如果没有断除烦恼,我们以后肯定还会遇到很多很多的痛苦,因为我们是凡夫,凡夫的阿赖耶识里面,已经埋藏了数之不尽的种子,虽然这些种子里面也有好的,但绝大多数都是不好的恶业种子。这些恶业种子以后必然会成熟,成熟以后就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衰老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中阴的痛苦,下一世的痛苦……
    人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完美,整个六道轮回就更恐怖了,在面临这些痛苦和恐怖的时候,每个众生都是非常脆弱的,哪怕是世俗人认为非常了不起的国王、将军、学者等等,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无奈。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世俗的事没有任何作用,金钱、地位、名誉,都不能解决烦恼。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即使是全世界最有名、最有地位的人,也同样有烦恼。在面对痛苦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办法。虽然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很努力、很积极地为生存奔波,但在那个时候却不值一分钱!如果今生不解决烦恼,什么时候再有解脱的机会就很难说了,所以一定要修行。


    6楼2015-07-29 19:06
    回复
      大家都知道,佛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断除了这些业力,他不可能真正遇到这样的问题,但释迦牟尼佛知道,末法时代的大乘修行人是不好当的,就算你全力以赴地帮助众生,一心一意地度化众生,哪怕对众生再好,众生在烦恼炽盛的情况下,也不但不会感恩图报,反而会以怨报德,设法诽谤我们、打骂我们,这些都是事出有因的。佛之所以这样故意示现,就是为了让末法时代的大乘修行人在受到众生伤害时,能回想起佛陀的伟大、智慧与慈悲:连佛陀当年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这点委屈不算什么,这是很正常的,不值得斤斤计较。我现在是一个凡夫,本来就有烦恼,也有很多错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众生诽谤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能因此而倒退,我要往前看,把所有的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
      如果没有这样的示现,有些修行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一旦众生对他不好——诽谤、伤害等等,他就会失望:哦!原来利益众生不是很容易的事,众生的事我管不了,我还是干脆去修自己的解脱道,自己证悟阿罗汉的果位吧!从而选择了后退之路,佛陀通过当年的“表演”,就在最大限度上防止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这种领受失败,奉献利益的选择不但不会造业,而且还会积累很大的资粮;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在与众生发生争论时,一定要当强者、胜利者,则哪怕暂时是胜利者,但因为我们这次当胜利者伤害对方而造下了恶业,将来一定会在极不愿意的情况下,非常被动地接受失败。这是因果的自然规律,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吓唬我们,更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以前,在有些人痛苦、低落,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付出了很多人力、财力、物力等等去帮助他,从正常的角度来说,对方应该有所回报,这种回报不是指因果的回报,而是纯粹依据世间伦理道德、为人处事等规则所做的回报——在受到别人帮助以后,要以知恩图报的原则去报恩。
      但是,在我遇到困难、痛苦的时候,不但没有得到这个人的帮助,反而遭到他的伤害,从世俗人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不应该的,非常难以理解的。在这个时候,一般的世间人会非常失望、非常仇恨,会生起很大的嗔恨心,从而导致双方的堕落。
      修大乘佛法的人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待遇呢?我们不但不能失望,不能生起嗔恨心,而且要把这个人当成善知识来看待。
      什么叫善知识呢?让我们走上正确道路的人就叫善知识,而仅仅教给我们一些世间知识的老师不叫善知识。善知识不一定显现为上师的模样,就在普通人当中,也会有很多让我们走上解脱道的善知识。
      比如刚才所说的人,因为这种人能够让我们非常清楚、非常透彻地深深体会到轮回的过患,体会到人世间的无常,这不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因活生生的事例而切身体会到的,在有了体会以后,就会深切地意识到:我以前对这个人付出了那么多,现在他反而来伤害我,虽然从因果的角度来说,我以前的付出并不会白白浪费,但现在我还不能断除对方的嗔恨心和烦恼,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不但不帮助还要伤害我,这都是凡夫的个性,凡夫的过患,像我这样的人并不能真正地利益众生。轮回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地方,一定要走解脱道。如果没有走上解脱道,我就无法真正利益众生。
      当他非常透彻地全部了知真相以后,就会像米拉日巴一样自觉自愿地走上解脱道。
      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也许一时半会会想不通,但经过慢慢地思维,就会促使我们走上解脱道,这样的伤害就不但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极大的顺缘。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对方没有伤害我们,而是帮助我们的话,我们就不会有什么失望,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出离心,更不会走上解脱道。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平时我们认为好的不一定好,很多不好的反而是一种顺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看我们怎样去利用这些机会,怎么样对待这些问题,这是很重要的。
      在真正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达到要求,万事开头难,能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也很不错了,这样逐渐逐渐地提高,无论世间的学习,还是出世间的修行都是这样,只要自己努力,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越来越习惯,越来越自然。
      在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有修行和没有修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最终他们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9楼2015-07-29 19:06
      回复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第七个颂词说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总而言之,无论身、口、意的一举一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益众生,把利、乐二者奉献给众生。
        利、乐的意思,指的是世间的幸福和出世间的幸福,也即解脱。
        什么是直接利益呢?比如说:如果自己每个月有两千元的工资,但这两千元并没有全部用于自己的吃喝玩乐等享受,而是拿一部分或一半的钱去布施穷人或者放生,就是直接地利益众生,虽然与解脱相比较,这只是很小的利益众生,但再小也是直接地利益众生,也即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去帮助众生。
        我们不能单纯地将拿钱放生、布施财物等物质形态方面的布施,理解为直接地利益众生,在超越物质的精神解脱方面,也有很多直接利益众生的方式。
        什么是间接利益呢?其实不需要我解说,大家都知道,虽然自己的做法没有直接利益众生,却能间接对众生有帮助。如发愿自己先修行、先成就,然后去利益众生,也是间接地利益众生。自己在任何人都看不到的山沟里独自修行,即使身边没有什么看得见的众生,不能直接地消除、领受众生的痛苦,但因为自己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度化众生;自己解脱了以后,还是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结果,就是消除众生的痛苦,所以是间接的利益众生。
        作为真正的菩萨或大乘修行人,所有的修行都是在利益众生,其中有些是直接利益,有些是间接利益,却没有一个行为不是利益众生的。不是给予众生利乐,就是接受众生的痛苦。
        具体应该怎样行持呢?比如说:天上掉下来一块石头,在自己和另一个人当中一定要砸死一个,自己就推开那个人,让石头落在自己头上,我们能做到吗?如果能做到,就是直接接受众生的痛苦,就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发起真正的菩提心是很难的,因为菩提心是让我们放下自私心,将所有的一切无条件地奉献给众生,无始以来的积习已经让我们不习惯这样做了。
        虽然在打坐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哪怕直接利益众生的范围和深度都不够,但自己还是可以做到,不过,实际上自己能不能做到就很难说了。现在做不到也不是问题,主要是修行,努力锻炼自己,经过日积月累的修持,最后一定能做到。
        具体的修法,曾经我已经讲过了,就是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修法等等。虽然修法很简单,但却非常重要。
        我们要知道,轮回当中的唯一出路,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够发起来,一切都很好说,无论修习大乘显宗还是密宗,都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没有菩提心,任何事情都不好办,什么都修不成。
        只要离开了菩提心,所有的修法都不是大乘的修法,修密宗实际上不是密宗;修大圆满更不是大圆满,所以一定要珍惜菩提心的修法。
        要知道,我们修菩提心的机会,仅仅只是这一生才有,下一生有没有都非常难说,我没有把握,你们也没有把握,除了修行很高的人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把握,所以要珍惜当下,这是最关键的。
        每个人都会有生老病死,既然我们已经诞生了,剩下来的三个阶段——老、病、死,是势必将面临的。然而,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人生观、价值观里,根本没有考虑应对这些境遇的措施,毕生所有的努力——从小到大学了那么长时间,工作得那么拼命,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就是为了生活——吃喝玩乐等等,所以,当我们大难临头——再也不能吃、不能玩、不能穿,只能等待阎罗主制裁的时候,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我们的努力只能得到一片空白。
        如果我们在死亡以后根本不存在未来,那也不用考虑以后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恐怖而黑暗的中阴与来世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自己没有一分钱,而突然去到一个城市,我们应该有办法活下去,但在面对死亡时,如果我们没有任何准备,会是什么样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修行人一定要考虑。
        颂词里面还讲到,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众生痛苦的时候,应该怎样去接受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词——“默默”,也即要在静悄悄的情况下接受。
        如果只是有了一点点进步,就自以为了不起,到处炫耀,我是什么境界啊,我有什么样的慈心、悲心啊等等,或表面上做一些布施、忍辱,实际上却是为了宣传自己,让大家知道自己,那就是不对的,这是修行人的一个极大的障碍。
        本论认为,我们要在保密的情况下,秘密地修自他相换。在别人看来,你是一个普通的人,但实际的内证却与众不同——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着想,而你却是为了众生着想,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以前的修行人都是这样,他们住在山里,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理想是那么的崇高、伟大,他们也不会说自己多么了不起,但实际上却是卓然超群的。


        10楼2015-07-29 19:07
        回复
          赞叹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07-29 19:13
          回复
            不错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7-29 19:55
            回复


              16楼2015-07-30 09:24
              回复
                这个很好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7-30 09:55
                回复
                  简简单单做人,简简单单做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7-30 11:02
                  回复
                    从头到尾看完了,感谢这篇师兄的文章。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7-30 14:09
                    回复
                      修行的思路特别清晰,细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7-30 14:12
                      回复
                        阿弥陀佛


                        22楼2015-07-31 08:3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7-31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