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
现在“饥”、“饥”多混用,但古时其实两字意思相异。
“饥”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饥”的说法。《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饥。”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中国人的主食,指粟(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作为农耕民族,一旦没有了粮食,就会陷入深重的灾难。《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意思是说齐国曾经出现大面积的五谷不熟,颗粒无收的情况,导致无数的人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导致饥的原因,有夏天不热,连绵阴雨,阳光照射不足,五谷无法成熟,当然过於乾旱,庄稼一样无法灌浆结籽。还有就是战乱动荡,延迟播种,耽误农时。水旱蝗灾,天灾人祸,不一而足。
“饥”的同义词有“荒”。“荒”是田里长草,“撂荒”就是放弃耕种,以至於耕田里面长满野草。“破天荒”的意思就是某地累年无人考取功名,如同撂荒一般,突然有人考中,就像荒草里面长出一棵庄稼。“饥”、“荒”两个字经常连用。农夫辛苦种的庄稼颗粒无收,农田里长满了荒草。有道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五谷不熟的话,人们只好去吃荒草、野菜。
“饥”的同义词还有“馑”。“馑”比“饥”更严重,别说五谷不熟,连野菜、树皮都没有。“饥”的反义词是“丰”、“稔”、“穰”,都是谷熟、足收的意思。
另外一个“饥”是吃食不足、不够的意思。《诗·陈风·衡门》注:“饥者,不足於食也。”《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说的是人的肚子空了就想吃东西,衣著单薄感觉寒冷就想加衣服保暖。《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说的是人的一般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胃肠空虚了。
“饥”的同义词有“馁”,也就是气力不足的意思。“饥”的反义词是“饱满”。《灵枢·百病始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意思是说,足阳明胃如果有食积的话,病人吃饱了的时候就会胃痛,而胃排空了就舒服。
“饥”的概念是相对的,一是摄入食物的质、量不足。比如人肚子空了,光喝水灌个水饱,吃瓜果撑得肚子圆都没用,一泡尿就没了。光吃碳水化合物或纤维含量高的大米、玉米、蔬菜等食物也是不耐饥的。只有摄入植物蛋白、植物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胃的排空时间才相对会延长,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提供的能量才会充足。所以我老家山西大同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当然最耐饥的就是肉类,还能解饿除馋。
导致饥的另外的原因就是消化功能过强。饮食属於阴,胃肠消解功能属阳。饥的状态就是胃肠阴不足,阳相对有余。六腑以通为用,胃肠蠕动、虚实更迭、饥饱交替是常态。病态的情况之一就是胃火旺盛,消解排空能力过亢,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已食如饥者,胃疸。”说的就是胃的消化能力特别强的人,刚吃完饭肚子又空了。这些症状类似於今天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躁狂症。
“饥”与“饥”这两个字在先秦以前各表其意,后来通用。
“饿”字从我,描述的是一种主观感觉,也就是想进食、吃东西的欲望,后来也被引申为好奇心、求知欲甚至性欲。主观感觉属心,频繁的过於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火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於心气不足。
“饥”、“饿”只能算是近义词,简单地分析二者,它们存在著程度的差别,存在著对身心的不同的影响。饥伤身,饿伤心,饿比饥要严重一些。比如《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虽然吃不饱,但是不至於饿著。《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严格地讲,“饥”、“饿”有著本质的区别,因为饥描述的是客观存在,也就是田里或者肚子里没有粮食,而饿描述的是主观感觉。饥者未必饿,饿者未必饥。
又饥又饿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以前是贫穷人的无奈,现在成了有钱人的专利。很多人为了减肥,采取不进食或不吃主食光吃黄瓜的近乎自虐的方法,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中记述,幼时皇宫里面严格控制孩子进食,让正在发育长身体的他总是处於饥饿状态,害得他去御膳房偷东西吃,为此还被太监告发责罚,最后闹得这位小皇帝身心都变态。大家都知道饿过劲儿就不饿了,这其实是身体开始透支储存的能量,最终会丧失食欲,导致厌食。
饥不欲食也就是饥而不饿,是厌食症、抑郁症病人经常出现的症状。病人由於情绪剧烈变化,情感伤害,或强烈抑制食欲,或采取催吐、利尿、泄泻等伤害身心的方法,最终导致心气、心血不足,丧失所有欲望,出现胃肠空虚无食、身体消瘦,却又根本不想吃东西的状态。这种病人往往还伴有消极、悲观、厌世的情感,甚至有自残、自杀的倾向。根本病机就在心神失养。治疗的原则,应该采用补火生土的办法,补益心气,安定心神,慢慢恢复食欲。如果只关注饥,不关心饿的话,强迫进食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不饥不饿是现代社会的通病。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被父、母、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六个大人餵养,肚子里面塞满了吃食,老是处於饱满甚至食积状态。这些患儿的胃肠总是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嗳气、便秘、晚上睡觉爱蹬被子,甚至出现磨牙、流口水的症状。这些孩子理所当然不会觉得饿,有的出现挑食、厌食,有的吃得多,消而不化,不长身体,有的出现多动、烦躁。俗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不是说要饿著孩子,而是说让他总是吃七八分饱,保持胃肠消化排空能力,以利於长期的消化吸收。从前糕饼店的老板担心新来的夥计偷吃东西,总是在头一天让夥计敞开肚皮吃刚出炉的又热又油的糕饼,直到吃撑吃伤,害得夥计们以后看到糕饼就恶心。现在的家长们出发点良好,但是结果却很坏。一顿吃伤,十顿喝汤。光有科学知识,不懂辩证法怎麼行?
还有一种不饥不饿是由於患者胃痉挛、萎缩导致胃的容量相对减小,稍微吃点东西就饱了,感觉撑胀,吃不下去了。很多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食道癌的病人有这个症状。我治疗过的吃得最少的患者,每天只能吃一两麦乳精。这些人还伴有嗳气、吞酸水、胸闷、抑郁、失眠或浅眠等症状。也是身心同病的典型例子。
不饥而饿是现在肥胖病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多很饱,肠肥脑满。吃得很饱,却总是感觉饿。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对长期饥饿的人而言,突然进食,一定要控制,少量慢给,否则病人虽然吃得很饱,但是仍觉得饿,不停进食,直至撑死。这些人病机在於心火过亢,原因在於情绪和情感上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的不安全感觉,以至於出现了食欲的亢进。中医治疗上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泻心的药物。
另外,对食物的选择的最低要求是充饥,不论什麼,塞满肚子就行。解饿、除馋、过瘾是饮食的更高的境界。这就要求吃到对自己合适的食物,搭配合理的食物,让人吃得舒服吃得美的食物。否则饿和馋的感觉就永远消除不了。可惜世界上很多人还处在充饥的阶段,吃不到也做不好他们想吃的东西。中华饮食文明的精髓,就是通过对人性和食物性质的把握和调和,让人和自然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很多人还讥笑中国人吃鸡爪子,我告诉他们,在中国鸡爪比鸡胸贵。还好,某些被奉为科学、先进的洋速食已经被斥为垃圾食品了。中国人的价值逐渐在回归。
很多人问我吃什麼有益於健康,我说吃什麼不重要,怎麼吃、什麼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的时候不吃,哪怕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这时候进食无异於强暴自己。如果加上麻辣鲜香作料刺激胃口,无异於服用春药强暴自己。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是不是饿。前一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却又要塞进去一堆鸡蛋、牛奶,那不就是毒药吗?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儿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情感、心理、精神。又饥又饿的时候也要慢慢进食,细嚼慢咽,吃到七八分饱就打住,留点儿余地,留点儿念想,来日方长嘛!
想起一句话,你在看风景的时候,风景也在看你。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所以,道家和中医认为,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量的,少吃几口,多吃几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拥抱美女,有几个忍得住呢?忍得住的就是神仙。
现在“饥”、“饥”多混用,但古时其实两字意思相异。
“饥”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饥”的说法。《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饥。”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中国人的主食,指粟(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作为农耕民族,一旦没有了粮食,就会陷入深重的灾难。《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意思是说齐国曾经出现大面积的五谷不熟,颗粒无收的情况,导致无数的人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导致饥的原因,有夏天不热,连绵阴雨,阳光照射不足,五谷无法成熟,当然过於乾旱,庄稼一样无法灌浆结籽。还有就是战乱动荡,延迟播种,耽误农时。水旱蝗灾,天灾人祸,不一而足。
“饥”的同义词有“荒”。“荒”是田里长草,“撂荒”就是放弃耕种,以至於耕田里面长满野草。“破天荒”的意思就是某地累年无人考取功名,如同撂荒一般,突然有人考中,就像荒草里面长出一棵庄稼。“饥”、“荒”两个字经常连用。农夫辛苦种的庄稼颗粒无收,农田里长满了荒草。有道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五谷不熟的话,人们只好去吃荒草、野菜。
“饥”的同义词还有“馑”。“馑”比“饥”更严重,别说五谷不熟,连野菜、树皮都没有。“饥”的反义词是“丰”、“稔”、“穰”,都是谷熟、足收的意思。
另外一个“饥”是吃食不足、不够的意思。《诗·陈风·衡门》注:“饥者,不足於食也。”《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说的是人的肚子空了就想吃东西,衣著单薄感觉寒冷就想加衣服保暖。《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说的是人的一般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胃肠空虚了。
“饥”的同义词有“馁”,也就是气力不足的意思。“饥”的反义词是“饱满”。《灵枢·百病始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意思是说,足阳明胃如果有食积的话,病人吃饱了的时候就会胃痛,而胃排空了就舒服。
“饥”的概念是相对的,一是摄入食物的质、量不足。比如人肚子空了,光喝水灌个水饱,吃瓜果撑得肚子圆都没用,一泡尿就没了。光吃碳水化合物或纤维含量高的大米、玉米、蔬菜等食物也是不耐饥的。只有摄入植物蛋白、植物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胃的排空时间才相对会延长,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提供的能量才会充足。所以我老家山西大同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当然最耐饥的就是肉类,还能解饿除馋。
导致饥的另外的原因就是消化功能过强。饮食属於阴,胃肠消解功能属阳。饥的状态就是胃肠阴不足,阳相对有余。六腑以通为用,胃肠蠕动、虚实更迭、饥饱交替是常态。病态的情况之一就是胃火旺盛,消解排空能力过亢,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已食如饥者,胃疸。”说的就是胃的消化能力特别强的人,刚吃完饭肚子又空了。这些症状类似於今天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躁狂症。
“饥”与“饥”这两个字在先秦以前各表其意,后来通用。
“饿”字从我,描述的是一种主观感觉,也就是想进食、吃东西的欲望,后来也被引申为好奇心、求知欲甚至性欲。主观感觉属心,频繁的过於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火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於心气不足。
“饥”、“饿”只能算是近义词,简单地分析二者,它们存在著程度的差别,存在著对身心的不同的影响。饥伤身,饿伤心,饿比饥要严重一些。比如《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虽然吃不饱,但是不至於饿著。《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严格地讲,“饥”、“饿”有著本质的区别,因为饥描述的是客观存在,也就是田里或者肚子里没有粮食,而饿描述的是主观感觉。饥者未必饿,饿者未必饥。
又饥又饿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以前是贫穷人的无奈,现在成了有钱人的专利。很多人为了减肥,采取不进食或不吃主食光吃黄瓜的近乎自虐的方法,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中记述,幼时皇宫里面严格控制孩子进食,让正在发育长身体的他总是处於饥饿状态,害得他去御膳房偷东西吃,为此还被太监告发责罚,最后闹得这位小皇帝身心都变态。大家都知道饿过劲儿就不饿了,这其实是身体开始透支储存的能量,最终会丧失食欲,导致厌食。
饥不欲食也就是饥而不饿,是厌食症、抑郁症病人经常出现的症状。病人由於情绪剧烈变化,情感伤害,或强烈抑制食欲,或采取催吐、利尿、泄泻等伤害身心的方法,最终导致心气、心血不足,丧失所有欲望,出现胃肠空虚无食、身体消瘦,却又根本不想吃东西的状态。这种病人往往还伴有消极、悲观、厌世的情感,甚至有自残、自杀的倾向。根本病机就在心神失养。治疗的原则,应该采用补火生土的办法,补益心气,安定心神,慢慢恢复食欲。如果只关注饥,不关心饿的话,强迫进食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不饥不饿是现代社会的通病。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被父、母、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六个大人餵养,肚子里面塞满了吃食,老是处於饱满甚至食积状态。这些患儿的胃肠总是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嗳气、便秘、晚上睡觉爱蹬被子,甚至出现磨牙、流口水的症状。这些孩子理所当然不会觉得饿,有的出现挑食、厌食,有的吃得多,消而不化,不长身体,有的出现多动、烦躁。俗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不是说要饿著孩子,而是说让他总是吃七八分饱,保持胃肠消化排空能力,以利於长期的消化吸收。从前糕饼店的老板担心新来的夥计偷吃东西,总是在头一天让夥计敞开肚皮吃刚出炉的又热又油的糕饼,直到吃撑吃伤,害得夥计们以后看到糕饼就恶心。现在的家长们出发点良好,但是结果却很坏。一顿吃伤,十顿喝汤。光有科学知识,不懂辩证法怎麼行?
还有一种不饥不饿是由於患者胃痉挛、萎缩导致胃的容量相对减小,稍微吃点东西就饱了,感觉撑胀,吃不下去了。很多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食道癌的病人有这个症状。我治疗过的吃得最少的患者,每天只能吃一两麦乳精。这些人还伴有嗳气、吞酸水、胸闷、抑郁、失眠或浅眠等症状。也是身心同病的典型例子。
不饥而饿是现在肥胖病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多很饱,肠肥脑满。吃得很饱,却总是感觉饿。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对长期饥饿的人而言,突然进食,一定要控制,少量慢给,否则病人虽然吃得很饱,但是仍觉得饿,不停进食,直至撑死。这些人病机在於心火过亢,原因在於情绪和情感上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的不安全感觉,以至於出现了食欲的亢进。中医治疗上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泻心的药物。
另外,对食物的选择的最低要求是充饥,不论什麼,塞满肚子就行。解饿、除馋、过瘾是饮食的更高的境界。这就要求吃到对自己合适的食物,搭配合理的食物,让人吃得舒服吃得美的食物。否则饿和馋的感觉就永远消除不了。可惜世界上很多人还处在充饥的阶段,吃不到也做不好他们想吃的东西。中华饮食文明的精髓,就是通过对人性和食物性质的把握和调和,让人和自然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很多人还讥笑中国人吃鸡爪子,我告诉他们,在中国鸡爪比鸡胸贵。还好,某些被奉为科学、先进的洋速食已经被斥为垃圾食品了。中国人的价值逐渐在回归。
很多人问我吃什麼有益於健康,我说吃什麼不重要,怎麼吃、什麼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的时候不吃,哪怕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这时候进食无异於强暴自己。如果加上麻辣鲜香作料刺激胃口,无异於服用春药强暴自己。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是不是饿。前一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却又要塞进去一堆鸡蛋、牛奶,那不就是毒药吗?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儿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情感、心理、精神。又饥又饿的时候也要慢慢进食,细嚼慢咽,吃到七八分饱就打住,留点儿余地,留点儿念想,来日方长嘛!
想起一句话,你在看风景的时候,风景也在看你。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所以,道家和中医认为,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量的,少吃几口,多吃几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拥抱美女,有几个忍得住呢?忍得住的就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