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些自己在武林风吧发表过的关于技战术的小文段,大家多多批评指教:
一、战术方面几点浅见
国内武术搏击赛事日趋火爆,各种打法频现,有人擅长阵地战,有人喜欢运动战,我个人觉得后者适合中国选手。运动战是充分利用空间的一种打法,战术的灵活运用空间也是最大的,而战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就先来说说战术,其实战术,简单概括就两个:“主动进攻”和“防守反击”。
主动进攻,往往用来针对“防守反击”的对手,主动进攻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手力量、速度、体能都弱于自己,自己用进攻“密集阵”直接解决战斗,这个无需详解;二是对手在遭遇进攻后能迅速组织起防守,甚至能迅速反击,针对这样的对手,要“快进快出”式的进攻,快进的目的是为了在对手没有完全防守严密前以迅猛的攻击打击对手空当,快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对手反击前,跳出危险范围,那么“安全范围”在哪里,就是对手一腿外的距离,避免站在对手拳腿攻击最舒服的距离上,而且要左右游动,向对手前手拳外侧运动,如果对手大幅度转身朝向其前手外侧,你再向相反方向游动,如此左右恍对手,为的是避开对手最舒服的攻击角度。如果“快出”不成,迅速搂抱住对手,贴紧对手胯部,防止对手膝击。
“快进”后的攻击方式,可以“单发重击”也可以“组合连击”,这要根据各人技术特点和对手空当暴露时间而定,如果对手防守组织很快,你只能“单发”,但若对手在你攻势下,防守难以组织或组织很慢,则“组合”,组合不是徒劳连击,有主次轻重虚实之分,攻击如水流,最强大的水流要从对方最大的空隙涌入。
“防守反击”,我用毛主席游击战十六字方针,便可解释,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敌进我退”,这个阶段是指对手攻势猛烈,对攻要吃亏,防守也无法组织的情况,在游动中“避敌主力”,至于步法,跟我上面说主动进攻时一样,既要保持安全距离,也要左右晃到安全角度。
“敌驻我扰”,是对方气势稍减后,但其心气仍然很高时,自己扬长避短,譬如以快克慢,以长击克短打,以突击近身克长击,打对方动作转换的时间差等战术思路尽可能克制对方攻势,这个阶段不要恋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敌疲我打”,这个阶段用毛主席另一句话也可以,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进过上个阶段的疲敌,此时对手已经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最后阶段,此时对手动作速率、频率、力度、移动都有所下降,战略层面,打对方的弱势,战术层面,打对方动作的收势和身体的退势,这个阶段,战略和战术层面机会均趋成熟,是转守为攻,让对方失去节奏陷入被动的最好时机,各种诸如指下打上或指上打下、虚虚实实等策略和凌厉组合都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间。
“敌退我追”,这个阶段是经过上个阶段由被动转入主动后扩大战果的必要步骤,很多人容易忽略,这个阶段对手特点是无法组织防守,游动闪躲,进攻方必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给对手喘气之机,补上尽可能的重击。
二,构筑“积极防御体系”
步法移动、前刺拳、直线腿法可以构筑积极防御体系,我们结合进攻方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即:调整——瞄准——进攻。
调整:进攻方首先会通过移动,将对手置于自己打击范围,即最适合的距离和角度。
瞄准:达到适合的角度和距离后,会目测瞄准对手一个或几个空当。
进攻:摸准后,变会以单发或组合进攻对手空当。
现在分析下那个“积极防御体系”:
1 步法移动:步法移动目的是通过改变自己与进攻方的相对方位,从而避开对手最舒适的攻击距离和角度,让对手的“调整”步骤始终难以实现。积极主动且巧妙的移动,会让对手处于始终调整的状态,不知不觉地被移动方牵着鼻子走,移动方辅以快进快出的突击,而进攻方却陷于“调整”状态,如此,主动权便到了移动“防反”者的一方;难以完成最佳的调整,进攻方可能随机冷发拳腿,尽管不能排除冷击奏效,但总体准确度不会很高,更多的可能是触碰到移动方,但却打不“实”,因为穿透力被防守方的移动“卸”了。这样的战例如:武林风中,邱建良对阵古拉宾;昆仑决中,美丽死神阿尔图路对决东欧炸药瓦伦等。
2 直线腿法:由于绳圈擂台是个有限的空间,所以仅仅凭借步法移动控制距离也是有局限性的,对方完全可以通过步步为营压缩游击者的移动空间并伺机突击近身,因此,相对而言,直线腿法便成了一个积极控距的手段,跟步法相配合,能更有效地控制距离,尤其是克制对方进身拳法或低鞭腿或膝撞等近战企图。成功的战例如:昆仑决斯洛伐克站中,王万本对阵斯洛伐克选手;昆仑决中,美籍泰国人勒德斯拉对决位宁辉等。
3 前刺拳:如果移动未能有效地控制住距离,对手突进到一腿距离之内,直线腿法也不具起腿空间,前刺拳便成了配合步法控距的另一很好选择,干扰和控制对手近身企图。
这三点,简单概括,“步法移动”让对手“打不顺”、“打不准”、“打不实”;“直线腿法”让对手“打不近”;“前刺拳”让对手“打不进”。
若不结合反击,以上仍然不能说是积极防御,防守反击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