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学吧 关注:144贴子:4,474
  • 8回复贴,共1

【同析】蜀汉经济没想像的那么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蜀汉在三国中地处西南边陲,民寡国弱,为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连年出兵,自始至终承受着巨大的军费开支,因而,该国实行的是一种“大钱”的政策。初据巴蜀时,刘备即听从臣属的建议,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始铸“直百五铢”,以一当百,“数日之内,府库充实”。此后,又相继铸造了“太平百钱”和“世平百钱”,诸葛亮辅助刘备苦心经营西南一隅,意图逐鹿中原,怎奈连年征战,经济不堪重负,一枚数克重的小钱竟妄当百钱,由此可见其败象已露。
研究诸葛亮治理蜀汉经济前,首先我们要看一下,蜀汉政权建立前的蜀汉经济。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汉中有26.7万人,蜀郡有135万人,巴郡有108.6万人口,虽然经过巴蜀黄巾农民大起义和刘焉入蜀,两次不大的战乱,但这并未给蜀汉地区带来太大的损失,据《三国志。庞统传》载,“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就佐证了这一点。再加上,有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好陆海,谓之天府也“(水经注.江水注)的局面。农业的大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当时的蜀汉地区是”市 所会,万商之渊,贾贸 , 错纵横,异物崛诡,穷于八方。(左思《蜀都赋》)
而刘备入蜀后,自公元214年到223年,他病亡,七年间,先后发动了为争夺蜀汉控制权而与刘璋的战争;为取得汉中11年的治蜀经历的。
首先,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后主传》)的方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同时继续推行刘备时期所运行的制度。
一是,继续铸造“直百”、“直百五株”“传形五株”等数种铜钱,这些铜钱或属于用来搜敛资财的虚币值大钱,或属于减重过甚的小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府库充实”。这必然会给蜀汉经济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对于蜀汉的中小地主和广大的农民,无疑是灾难。
二是,莞盐铁,为了筹集军费,刘备采纳了刘巴的建议,设置了盐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将,诸葛亮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任用王连为盐府校尉,“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俾国用。”(王连传)。这一政策,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则可以抑制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土地兼并,同时可以遏制地方分裂势力的滋生和发展,对推广先进的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我们要看到,蜀汉政权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诸葛亮是要聚敛资财,一备军用,基于此,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必然会抬高盐铁价格,同时铁器的生产,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必然是加重农民负担。
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相当高的消耗,导致了更高程度的剥削,那问题就出来了,这样滥发“虚币”,又利用盐铁官营,与民争利对于蜀汉地区的小农经济来说,是根本应付不了的。那诸葛亮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


1楼2015-08-16 18:51回复
    蜀锦我也想提到。
    蜀汉织锦业发达,而当时的曹魏,虽然有锦的生产,但质量不高;吴国当时还没有锦的生产。再加上,诸葛亮一上任,就派邓艾出使东吴,吴蜀联盟重新建立,这就为蜀锦的外销,打开了通道。诸葛亮治蜀前期,与曹魏,也无大的战事,蜀锦出口到曹魏,也很容易。这就出现了《丹阳记》中记载的那样。“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于西道”,可以想见当时蜀锦外销的程度,而这就为蜀汉换回了大量的物质贮备,进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同时也保持了蜀汉地区小农经济的稳定。


    2楼2015-08-17 12:59
    回复
      厉害,蜀汉长期稳定和诸葛亮能够“六出祁山”,这一切的功劳,都要归功于蜀锦的外销。诸葛亮说过这样的话,“今民贫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太平御览.引诸葛亮集)
      诸葛亮用了从223~234,不到三年的时间的时间,不仅稳定了蜀汉政权,同时又积累了一些资财,为了进一步增强蜀汉实力,同时建立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诸葛亮开始了南征。不到半年,南中就平定了。
      诸葛亮征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的增强蜀汉实力,其实就是要对南中地区进行剥削。诸葛亮主要采用了三种方式对南中进行掠夺,即政治方式、经济方式和军事方式。
      这不能视为一种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


      3楼2015-08-18 19:08
      收起回复
        诸葛亮用了从223~23,不到三年的时间的时间,稳定了蜀汉政权,同时又积累了一些资财,接下来就开始南征北伐,这是一种类似我玩游戏的心态,总想把自己的资源用到极致,最快实现统一,可一旦出现变数,往往就是崩塌型后果,而现实是没有SL大法的


        5楼2015-09-01 12: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