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话吧 关注:1,432贴子:15,675
  • 25回复贴,共1

雷州古代的民族和语言(蔡叶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雷州半岛古为百越南交之地,是距离我国古代文化摇篮和政治中心的黄河流域相当遥远的南部边境地区。秦以前,半岛上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古越族人。
古越族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称呼。秦以前叫“百越”,秦时叫“西瓯”“驼越”,汉时叫“乌浒”“俚”,三国时叫“僚”,晋时叫“俍”,唐时“俚”“僚”并称,宋时称僮、称侗、称黎等等。
近代称呼就更复杂,仅壮族就有10种不同的称呼。有自称pou4 tsu:ŋ6或pou4 su:ŋ6的(布壮或布僮,pou4译作“布”或“部”),有自称bu6 dai2是(可译“布台”),有自称pou4 lau2的( 布察),有自称kun2 tho3的(kun2是人),等等。建国后才统一称僮,后改称为壮。


IP属地:广东1楼2015-08-21 13:10回复
    秦以前以壮族的先民的少数民族,分布整个雷州半岛。详见下图:


    IP属地:广东2楼2015-08-21 13:11
    收起回复
      这是《职方记略》中的一幅夏禹治水构拟图的雷州半岛部分。图上没有像现代地图那样的政区标志,与此相当的标志是小圆圈及其旁边的名称:壮部、壮分、僮部、僮分、苗部、苗分、瑶部、瑶分、寮部、寮分、黎部、黎分。这是当时土著居民的聚居点。“部”即pou4或pu4和bu6(布),是壮语指人的量词。“分”为次于“部”的聚居点,音近kun2和vun2,即人。冠于“部”和“分”之上的为六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壮、僮、苗、瑶、寮、黎。那就是说秦以前雷州半岛全境居住着壮、僮、苗、瑶、寮、黎六个少数民族。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五点:
      1、 壮和僮都是壮族的不同自称,所以壮部、壮分和僮部僮分都是壮人的聚居地。
      2、 广西凤山等地的壮族自称pou4 lau2音译为“布寮”,“布寮”倒过来就是“寮部”,所以“寮部”“寮分也是壮人。
      3、 黎族是雷州半岛最古老的土著民族。现在只是海南岛有黎族。现代历史学家认为海南岛的黎族人很早就从两广大陆(特别可能是从雷州半岛)迁入的。
      4、 瑶族和苗族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隋唐以前西南诸民族多被称为蛮,如武陵蛮、荆蛮、蛮瑶等。苗瑶关系密切,这是近代很多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公认的,建国以前不少人曾认为瑶原来就是苗。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说:“瑶乃荆蛮,僮则旧越人也”依此则壮人是两广古代的土著民族,而苗瑶则是古代荆州(今湖北湖南及广东广西北部)的土著民族。雷州半岛境内的苗瑶,也是后来从荆州南迁来的。如此说来雷州半岛古代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古越族,即今壮、黎族、侗族等的祖先,而苗族、瑶族则是秦以后迁来的少数民族。
      5、 此图可能是后代地理学家根据有关文献拟构的,图中有些地名不是秦以前就有的。
      下面从文献、文物、民俗、地名、语言等方面列举一些佐证材料,进一步说明雷州半岛古代的民族是古越人,他们所操的是壮侗语族语言。


      IP属地:广东3楼2015-08-21 13:12
      回复
        一、史志中关于雷州古代少数民族的记载
        史志中关于雷州古代少数民族的记载有很多。据近人梁成久主撰的《海康县续志》坛庙云:“贞观五年陈文玉出就荐辟,官本州刺史,旧有瑶、壮、侗、僚、与黎诸贼皆惧,归峒远去,自是雷无贼患”。可见在盛唐时期,雷州半岛还是个多民族杂居之地,而且少数民族有六个之多,势力相当强盛,不肯贴贴服服地当唐王朝的顺民,以致唐王朝不得不采取“以夷制夷,剿抚兼施”的政策,起用在各族人民中威信极高的当地人陈文玉为刺史。陈当刺史后,壮瑶等族表示拥护,而黎族则坚持反抗,于是陈以武力镇压。黎族的反抗斗争时起彼伏,至五代后梁还有一次大规模的反抗活动。据《海康县续志.雷祖志》载:“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庚午,黎族首领发,符孟喜等倡乱,钦差都知司马陈襄驻兵雷祖庙,梦中获雷祖的指示而平定黎族的叛乱。后庙中置石人五个,作为黎族首领符孟喜等的化身。今石人犹存于雷祖庙中,其中还有一个断头的石人呢!在陈隋之世,海康境内建立过几个以少数民族语命名郡县。据《隋书.地理志下》卷三十一记载:“平陈,以此为合州,置海康县。大业初,州废,又废摸落、罗阿、雷川三县入。”“抱成,旧日抱并,置郡。平陈,郡废。十八年改曰抱成”。其中“摸落”“罗阿”“抱成”“抱并”是壮、黎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郡县。“抱并郡”类似唐宋之际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建立是羁縻州。黎族是雷州半岛最早的土著居民。据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的《黎族简史》中说:“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特别可能是从雷州半岛)陆续迁入海南岛,其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殷周之际”。在海康、遂溪、徐闻等县陆续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山岗遗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覃国生等编的《壮族》一书中对壮族的历史有这样的记述:“壮族是岭南土著民族,最早见于汉文史籍的壮族称谓是西瓯和驼越,他们是春秋战国时代百越的两个支系,常合称瓯驼人。”“壮族还有俚(汉)僚(三国)等名称,唐代称俚的扩大到历史上所有瓯驼人分布的地区”。北宋诗人秦观贬雷州时有诗云:“驼越风俗殊,有疾皆勿药;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南州异物志》说,“俚人分布于苍梧、玉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按:当时雷州半岛属合浦郡)
        唐以前雷州半岛的少数民族很多,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以后都到哪里去了?答案是:同化或外迁。
        据廉江县清嘉庆二十四年张大凯修的《石城县志》记载:宋时县境内居住的瑶族人共五百二十多人,分为“东山瑶”和“西山瑶”两个部分。“东山瑶凡十甲”,“西山瑶凡十一甲”。东西两瑶各设一个管理人,叫“抚瑶”。再上一层设“克甲”,总管两山之瑶。明成化间知府孔镰采取开明政策,安抚瑶民。结果“升平日久,瑶民被化”。从此瑶族作为一个民族就在雷州半岛北部的廉江县消失了。清道光《遂溪县志.乡都志》社村条还列有瑶山社一条但下面却没有村名。清以前的“社”相当于现在的区乡。只有社名而没有村名,至清末已名存实亡,说明这里的瑶民已经被同化或者外迁。
        从以上文献资料记载可知雷州半岛古代确实是壮、黎等少数民族生息繁衍之地。


        IP属地:广东4楼2015-08-21 13:12
        回复
          三、今民俗中的古民族遗风
          近现代雷州半岛民间风俗习惯有不少与古代居住在这里的壮黎等少数民族有很深的渊源,现举数例,以资说明。
          一是对歌、斗歌。对歌原本是壮、黎等民族的男女青年于一定时间里谈情说爱的歌词形式。广西壮族的盘歌和雷州歌谣中的对歌许多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相似。
          如广西壮族盘歌:
          “什么进屋扫不走?什么出屋不归家?什么开花不结籽?什么结籽暗开花?”
          “日头进屋扫不走,炊烟出屋不归家;苞芒开花不结籽,杨梅结籽暗开花。”
          雷州歌谣也有类似的对歌,如:
          “乜物白、乜物青?乜物曲弯无分丫?乜物生花无结籽?乜物落涂无爆芽?”
          “溪水便白海水青,牛角曲弯无分丫;海焕生花无结籽,蕉籽落涂无爆芽。”
          广西壮族的对歌和雷州的斗歌形式和内容也大同小异。如电影《刘三姐》中有剧烈的斗歌场面与雷州歌中的“姑娘歌”甚相类似。姑娘歌,一男一女,演唱是以斗歌为主,以歌互相争斗,以压倒对方取胜为快。
          二是“食人命”。“食人命”本是氏族公社血亲复仇的一个特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指出,在氏族社会里,“个人依靠氏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凡伤害个人是,便是伤害了整个氏族”。因此氏族有复仇的义务和权力。这种氏族遗风在中原汉族中早就消失,但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不少地方还有所反映。如广西天峨县白定乡,清光绪末年发生一起命案,被害者全村出动,将肇事者的家产抢光,宰杀其所有的猪、牛、鸡、鸭,整整吃了五天。这种风俗建国前雷州半岛许多地方还时有所闻,群众叫做“食人命”和“做人命”


          IP属地:广东6楼2015-08-21 13:13
          回复
            五、今雷州话中的古民族语痕迹
            雷州古代壮黎等少数民族是先居的土著,汉人的后来的移民。著名语言学家岑麟祥在《从广东方言体察语言是支流和发展》一文中说:“雷州半岛上原始土著所操的则可能是壮侗语族一系语言。说雷州话的汉人,他们的祖先是从唐至清从福建莆田等地迁来的移民。他们生活在壮黎等少数民族之中,语言上虽然保持了闽语的主要特点,但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之中不可能不受这些土著语言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雷州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看到壮侗语族语言的痕迹。
            1、 在语音方面
            雷州话徐闻方言浊声母b、d的吸气音(严氏标音写成ʔb、ʔd)是受壮语和黎语的影响而形成的。
            徐城镇把读[p- ] 母或[t- ]母的字,都读成吸气面带音的[ ʔb]或[ ʔd]母。(见张振兴《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载《方言》1986年第3期)
            例如:
            比ʔbi31/袍ʔbau11
            堆ʔdui33/猪ʔdu33
            杜ʔdu55/绸ʔdiu11
            在壮侗语族的8中语言的声母中,壮、黎、布依、水、毛南五种语言都有ʔb、ʔd这两个吸气浊音声母。(见王均等编著的《壮侗族语言简志》)
            王均等编著的《壮侗族语言简志》的前言有说:“在语音方面,本语族多数语言带有先喉塞的浊音声母ʔb和ʔd”这是雷州古代的壮侗语言在雷州话语音中留下的痕迹。


            IP属地:广东9楼2015-08-21 13:14
            回复
              2、 在词汇方面
              雷州话中有些词汇的方言读音和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相去很远,反而和壮、侗、黎语的读音接近,有的甚至完全一样。这些词语可能是雷州话中的壮、侗、黎语借词。
              下举数例:


              IP属地:广东10楼2015-08-21 13:16
              收起回复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雷州半岛古代是以壮族和黎族的先民为主的土著民族聚居之地。从秦汉至唐宋,中原汉人移民雷州半岛逐渐增多,又经过一段民族杂居共处的历史。可以说壮、黎等少数民族是开发雷州半岛的先驱和元勋。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今天雷州半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浓厚的雷州方言,是汉、壮、黎等诸民族融合的结晶。


                IP属地:广东11楼2015-08-21 13:16
                回复
                  大概宋朝的时候雷州半岛闽化


                  IP属地:广东12楼2015-08-21 14:23
                  收起回复
                    【土黾 】 雷州市的朋友,有人认识括号里这个字(左边“土”,右边“黾”)吗——读音,涵义?它应该是村里某一地块的命名用字,例如雷城镇夫人宫相关碑刻有“曲□”,松竹镇西山村有“大隙洋界□西”,白沙村有“曲□”、“大□”,白院村除了有“大□”,还有“安递大□”、“鲎蓼大□”、“麻狃大□”、“西□”、“祠门□”(“祠”是指雷祖祠吧),这类土名是你们当地民国以前的碑刻里见到的,估计在雷州市乡下应该较普遍。不知现在是否还这么叫。


                    17楼2015-12-27 03:27
                    收起回复
                      基本可信。 电白冼太夫人,俚人部落的首领。隋朝至南北朝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12-28 1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