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之道”
王安石年谱三种 这里的所谓“教”,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而言的。王安石把官学教育看作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基地,而主张取缔私学。他认为三代以后,“私学乱治”,私学泛滥的结果是无补之学的盛行,是“家异道,人殊德”的渊薮。为了“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就要取缔私学,振兴由君主和国家直接控制的官学。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普遍设立学校。庆历以来,虽然中央明令全国普遍设学,但多数学校空有其名。“取墙壁具而已”。既没有教师,也没有教学活动。因此,王安石提出要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彻底解决人才的来源问题。
严选学官。当时的学校,不仅名同虚设,没有“教导之官”。而中央太学虽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因而,“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很难胜任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任务。所以必须“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广泛地尊师立学,严格地选拔教学人员,才能完成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他所理想的教师,是“士大夫之才行完洁,而其设施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即要品学兼优,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担任教师,才能所教所学皆所用,不致流于空洞说教。
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王安石集中地批评了当时学校教育内容的空疏和腐朽、对现实的政治需要漠不关心,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状,指出这样的教育内容,不仅不能培养出于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反而会败坏人才:“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已之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近岁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故虽白首于庠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今乃移其精神,夺其日力。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内容的“实用”原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今士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而凡是于国家政治没有实际用处的都一律要从学校教育内容中删除。
他所提出的于天下国家有用的教育内容最突出的有两项:一是国家的政治施设和制度。这都是历代统治者所积累起来的社会管理经验,是社会得以维持的纲维,即“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二是“文武合一”,特别强调军事教育。这对北宋长期的边患和“积弱”,是有极其强烈的针对性的。北宋以来,重文轻武成习,一方面使知识分子“以执兵为耻,而未尝有能骑射行阵之事,”另一方面,使边疆、宿卫尽“属之奸悍无赖之人”,军队素质极为低下,致使天下“然常抱边疆之忧,而虞宿卫之不足以恃以为安也。”因此,改革教育内容,必须行“文武合一”之教,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担任边疆、宿卫之任,才能真正消除唐末五代以来深为戒惧的藩镇割据的隐患,才能真正国泰民安:“射者,武事之尤大而威天下,守国家之具也。居则以是习礼乐,出则以是从战伐。士既朝夕从事于此而能者众,则边疆、宿卫之任,皆可以择而取也。……此古之人君,所以推干戈以属之人,而无内外之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