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青年吧 关注:88贴子:1,337
  • 7回复贴,共1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上皇帝万言书》。《王文公文集》收入上册。这篇被梁启超称为“秦汉以下第一大文”的上书是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任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返京述职时,写给仁宗皇帝赵祯的上书。这封上书,实际上不仅是王安石要求革新变法的具有纲领性的政治论文,而且也是他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  


IP属地:广东1楼2015-09-01 20:29回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又是文学史上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任多年地方官。仁宗时上书皇帝,要求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后两度任宰相,推行新法.在教育科举方面实行了许多改革,如立太学“三舍法”;置律学、医学、武学等专科学校;废止科举中的诗赋、帖经、墨义,改以经义、策论试士;设经义局,修《三经新义》颁于学官,既作为社会统一的意识形态,又是学校和科举改革的标准教材。王安石遗世著作主要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等。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上皇帝万言书》。《王文公文集》收入上册。这篇被梁启超称为“秦汉以下第一大文”的上书是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任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返京述职时,写给仁宗皇帝赵祯的上书。但也有人考证王安石上《万言书》当在嘉祐四年或五年。据《宋史王安石》记载:“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清人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也记载在嘉祐三年。这封上书,实际上不仅是王安石要求革新变法的具有纲领性的政治论文,而且也是他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 


    IP属地:广东2楼2015-09-01 20:29
    回复
      “教之之道”
      王安石年谱三种  这里的所谓“教”,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而言的。王安石把官学教育看作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基地,而主张取缔私学。他认为三代以后,“私学乱治”,私学泛滥的结果是无补之学的盛行,是“家异道,人殊德”的渊薮。为了“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就要取缔私学,振兴由君主和国家直接控制的官学。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普遍设立学校。庆历以来,虽然中央明令全国普遍设学,但多数学校空有其名。“取墙壁具而已”。既没有教师,也没有教学活动。因此,王安石提出要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彻底解决人才的来源问题。
        严选学官。当时的学校,不仅名同虚设,没有“教导之官”。而中央太学虽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因而,“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很难胜任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任务。所以必须“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广泛地尊师立学,严格地选拔教学人员,才能完成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他所理想的教师,是“士大夫之才行完洁,而其设施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即要品学兼优,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担任教师,才能所教所学皆所用,不致流于空洞说教。
        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王安石集中地批评了当时学校教育内容的空疏和腐朽、对现实的政治需要漠不关心,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状,指出这样的教育内容,不仅不能培养出于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反而会败坏人才:“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已之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近岁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故虽白首于庠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今乃移其精神,夺其日力。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内容的“实用”原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今士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而凡是于国家政治没有实际用处的都一律要从学校教育内容中删除。
        他所提出的于天下国家有用的教育内容最突出的有两项:一是国家的政治施设和制度。这都是历代统治者所积累起来的社会管理经验,是社会得以维持的纲维,即“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二是“文武合一”,特别强调军事教育。这对北宋长期的边患和“积弱”,是有极其强烈的针对性的。北宋以来,重文轻武成习,一方面使知识分子“以执兵为耻,而未尝有能骑射行阵之事,”另一方面,使边疆、宿卫尽“属之奸悍无赖之人”,军队素质极为低下,致使天下“然常抱边疆之忧,而虞宿卫之不足以恃以为安也。”因此,改革教育内容,必须行“文武合一”之教,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担任边疆、宿卫之任,才能真正消除唐末五代以来深为戒惧的藩镇割据的隐患,才能真正国泰民安:“射者,武事之尤大而威天下,守国家之具也。居则以是习礼乐,出则以是从战伐。士既朝夕从事于此而能者众,则边疆、宿卫之任,皆可以择而取也。……此古之人君,所以推干戈以属之人,而无内外之虞也。”
        


      IP属地:广东5楼2015-09-01 20:32
      回复
        影响及评价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针砭时弊、极言变法,并从变法的政治需要出发,论述了人才陶冶对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针对当时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等一系列问题上压抑、浪费、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提出了教、养、取、任的一系列具体原则和措施,既解决了人才的有效培养问题,又涉及到了人才的管理、选拔、使用的问题,成为他后来执政时进行教育和科举改革的基本蓝图和方案。清人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一书中,对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它是“秦汉而下,未有及此者,”“斯文之在天壤间,终不失为悬诸日月不刊也。”并认为“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可见该文对王安石政治改革事业的影响。


        IP属地:广东9楼2015-09-01 20:36
        回复
          臣幸以职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驽下无以称职,而敢及国家之大体者,以臣蒙陛下任使而当归报。窃谓在位之人才不足,而无以称朝廷任使之意,而朝廷所以任使天下之士者,或非其理,而士不得尽其才,此亦臣使事之所及,而陛下之所宜先闻者也。释此一言而毛举利害之一二,以污陛下之聪明,而终无补于世,则非臣所以事陛下之义也。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天下幸甚。


          IP属地:广东14楼2015-10-09 18:42
          回复
            IP属地:广东15楼2015-10-09 18:46
            回复
              3------------------------------------------------------------------------------------------------------------------------------3


              IP属地:广东16楼2015-10-10 17:01
              回复
                http://www.douban.com/note/201554417/


                IP属地:广东19楼2015-10-10 17: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