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钟声来自遥远的深山古刹,有的钟声来自朝气蓬勃的校园,而我怀念的却是当年知青点的钟声。
四十多年前的我们,正在知青点上修理地球,钟声就是生产队的号角。曾记得当时的生产队部,设在饲养处牲口棚的旁边。院墙外大门口处,有一棵长有弯弯曲曲枝条的“倒栽柳”。就在它斜伸出的枝杈上,挂着用铁丝穿着的半截铧犁。可能是因为生产队穷吧,连一口铁钟都不舍得买。只能以破铧犁代替。它是生铁铸成的,声音倒也清脆。每天上工都是由生产队长敲响它,大家就三五成群的集结在大树下,等待队长的派遣。
一个自然村是一个生产大队,有几个生产小队。为了避免混淆,每个队的钟声也各有千秋。村西头的生产三队用的是半截钢管,敲起来是紧三下,慢三下:村中间的生产二队用的是水车上是大齿轮,敲起来的声音如一阵疾风暴雨;村东头的生产一队则用了一段旧铁轨,敲起来的节奏就像机关枪点射------。每天清晨,各种钟声此起彼伏。
那时,我们这些小青年,天天闻着钟声下地,枯燥劳累,心生厌倦,总是盼望着有个雨天休息休息。好容易盼到了,可是钟声又响了,生产队长说雨天正好给庄稼施肥,大家只好顶上块塑料布冒雨下地了。到了秋后,本来以为可以歇歇气了,还是不行,还得平地、修路、挖渠------搞农业学大寨。一直干到大年三十,过完“破五“又继续来。
不过,钟声有时候也会给人带来快乐:每当麦收、秋收分粮时,全队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齐在队部里,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包产到户正式实施,生产队解体了,估计那个铁铧犁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式下岗了。
我们这些知青早就陆续离开了农村,但是偶尔也会想起那难忘的生产队、知青点,还有那难忘的钟声。
四十多年前的我们,正在知青点上修理地球,钟声就是生产队的号角。曾记得当时的生产队部,设在饲养处牲口棚的旁边。院墙外大门口处,有一棵长有弯弯曲曲枝条的“倒栽柳”。就在它斜伸出的枝杈上,挂着用铁丝穿着的半截铧犁。可能是因为生产队穷吧,连一口铁钟都不舍得买。只能以破铧犁代替。它是生铁铸成的,声音倒也清脆。每天上工都是由生产队长敲响它,大家就三五成群的集结在大树下,等待队长的派遣。
一个自然村是一个生产大队,有几个生产小队。为了避免混淆,每个队的钟声也各有千秋。村西头的生产三队用的是半截钢管,敲起来是紧三下,慢三下:村中间的生产二队用的是水车上是大齿轮,敲起来的声音如一阵疾风暴雨;村东头的生产一队则用了一段旧铁轨,敲起来的节奏就像机关枪点射------。每天清晨,各种钟声此起彼伏。
那时,我们这些小青年,天天闻着钟声下地,枯燥劳累,心生厌倦,总是盼望着有个雨天休息休息。好容易盼到了,可是钟声又响了,生产队长说雨天正好给庄稼施肥,大家只好顶上块塑料布冒雨下地了。到了秋后,本来以为可以歇歇气了,还是不行,还得平地、修路、挖渠------搞农业学大寨。一直干到大年三十,过完“破五“又继续来。
不过,钟声有时候也会给人带来快乐:每当麦收、秋收分粮时,全队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齐在队部里,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包产到户正式实施,生产队解体了,估计那个铁铧犁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式下岗了。
我们这些知青早就陆续离开了农村,但是偶尔也会想起那难忘的生产队、知青点,还有那难忘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