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2007年 第5期)
2004年笔者在德黑兰大学访问学习时发现,该校人文学院既有“波斯语言文学系”,也有“伊朗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张鸿年先生出版了《波斯文学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而伊朗驻中国大使馆前文化参赞阿里·穆罕默德·萨贝基主编的同类著作却名为《伊朗当代文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叶奕良先生翻译出版了伊朗历史学家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的名著《伊朗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而在西方,也有学者将“伊朗史”称为“波斯史”,例如,1815年马尔科姆(J.Malcolm)在伦敦出版了《波斯史》(TheHistvryofPersia),1951年塞克斯(P.sykes)在伦敦出版了《波斯史》(AHistoryofPersia)。显而易见,“伊朗”与“波斯”的概念和范畴是不一样的。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对这两个概念重叠和交叉的内涵加以梳理。
2004年笔者在德黑兰大学访问学习时发现,该校人文学院既有“波斯语言文学系”,也有“伊朗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张鸿年先生出版了《波斯文学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而伊朗驻中国大使馆前文化参赞阿里·穆罕默德·萨贝基主编的同类著作却名为《伊朗当代文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叶奕良先生翻译出版了伊朗历史学家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的名著《伊朗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而在西方,也有学者将“伊朗史”称为“波斯史”,例如,1815年马尔科姆(J.Malcolm)在伦敦出版了《波斯史》(TheHistvryofPersia),1951年塞克斯(P.sykes)在伦敦出版了《波斯史》(AHistoryofPersia)。显而易见,“伊朗”与“波斯”的概念和范畴是不一样的。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对这两个概念重叠和交叉的内涵加以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