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三十吧 关注:7,065贴子:592,422
  • 18回复贴,共1
初窥门径,尚无心得。
毫无章法,纯粹业余。
有同好者,欢迎指正切磋。
重塑自我,始于此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2-11 09:19回复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2-11 09:19
    回复
      占座欣赏配图等诗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2-11 09:23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2-11 09:24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2-11 09:25
          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2-11 09:27
            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12-11 09:30
              回复
                涨姿势了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5-12-11 09:47
                回复
                  难道作一首诗每个字都要研究吗?还是熟练了自然平仄就对上了?还是犯几个小错误可以忽略不计?都对不上了,只后边押韵是不是就变成打油诗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2-11 17:47
                  收起回复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纔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 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注释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 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12-12 06:45
                    回复
                      好难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2-12 23:09
                      回复
                        还是做我的打油顺口溜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2-12 23:10
                        回复
                          有空到小楼看看我的打油顺口溜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12-12 23:10
                          回复
                            小楼太清雅了,看了几个帖子,我感觉自己就像个不速之客到那了,就这点墨水,打油诗吧我还真不想去,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小楼我也不打算逗留了。去哪呢?哎!睡觉💤。背上我的包,继续游走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12-13 0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