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后真是比较有趣的一年,信托项目逐渐减少,个别信托公司甚至直接处于停发状态了。供需平衡完全的被打破,导致一些项目出现了所谓的秒杀。
我很不喜欢理财产品用秒杀的概念,毕竟这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不是什么几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很多时候一个产品的最终风险将会给一家的家庭生活,心理产生巨大的波动。典型地比如上半年的泛亚,下半年末的E租宝,更何况这两个东西起点还是很低的。而信托动则百万起点,将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更大的影响。
信托吧里有很多产品贴,偶尔看到实在太烂的,我一般都会主动去吐槽几句(当然,信托产品烂和有没有最终风险这没有必然关系,一个产品也不是我吐槽两句就会发生延期之类)但是大家选项目时确实还是要多思考,多斟酌,多百度,而且要善用百度,各信息源要留意源头,留意多方面辨别真伪。 如果仅仅看了简版,哪怕搞得专业点看了几下尽调就做判断,我个人还是认为相当草率,这些都是包装物,你很难看到实质,除非这个包装物看了后还是觉得烂,那真的是更不能买了。
很多投资人因为有自己的主业和需要忙的事,一般都会直接听理财人员的推介或则高手的意见。我的观点是,最终的决策人是自己,投资上,其实没有绝对的专业保证绝对的安全,更何况一个项目少则一年,多则三四年都有。融资方的财务状况和营业变化很多时候就是融资方自己公司董监高都把握不好,更何况是仅仅看了几份静态报表的人。不管如何,自己要有主观判断和客观认识,可以问别人意见,但绝不是简单听从。
小心谨慎,警钟长鸣,大家(包括我)都应该时刻放在心上。
我很不喜欢理财产品用秒杀的概念,毕竟这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不是什么几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很多时候一个产品的最终风险将会给一家的家庭生活,心理产生巨大的波动。典型地比如上半年的泛亚,下半年末的E租宝,更何况这两个东西起点还是很低的。而信托动则百万起点,将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更大的影响。
信托吧里有很多产品贴,偶尔看到实在太烂的,我一般都会主动去吐槽几句(当然,信托产品烂和有没有最终风险这没有必然关系,一个产品也不是我吐槽两句就会发生延期之类)但是大家选项目时确实还是要多思考,多斟酌,多百度,而且要善用百度,各信息源要留意源头,留意多方面辨别真伪。 如果仅仅看了简版,哪怕搞得专业点看了几下尽调就做判断,我个人还是认为相当草率,这些都是包装物,你很难看到实质,除非这个包装物看了后还是觉得烂,那真的是更不能买了。
很多投资人因为有自己的主业和需要忙的事,一般都会直接听理财人员的推介或则高手的意见。我的观点是,最终的决策人是自己,投资上,其实没有绝对的专业保证绝对的安全,更何况一个项目少则一年,多则三四年都有。融资方的财务状况和营业变化很多时候就是融资方自己公司董监高都把握不好,更何况是仅仅看了几份静态报表的人。不管如何,自己要有主观判断和客观认识,可以问别人意见,但绝不是简单听从。
小心谨慎,警钟长鸣,大家(包括我)都应该时刻放在心上。